2023 年3 月28 日,農業農村部印發《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整建制全要素全鏈條推進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要求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著眼大局、加強協調、創新思路、健全機制,以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以下簡稱先行區)為依托,以推進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為主攻方向,以模式探索、機制創新、技術集成為重點任務,探索形成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整體解決方案,示范帶動農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實施方案》提出了具體的工作目標:到2025 年,在先行區率先建成一批整建制全要素全鏈條推進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基地,創新一套整建制全要素全鏈條推進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機制,引領帶動區域農業綠色發展水平整體提升;科學施肥施藥技術集成應用,統配統施、統防統治服務模式普遍推行,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利用率均在45%以上;秸稈、農膜和畜禽糞污收集、儲運、利用體系逐步健全,市場化機制加快構建,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在82%以上,秸稈綜合利用率在88%以上,廢舊農膜回收率在87%以上;農業產地環境明顯改善,種養循環、農牧結合更加緊密,綠色生產方式加快推廣,農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取得明顯進展。
《實施方案》提出,要強化農業面源污染全鏈條綜合防治。一是要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源頭減量,提出建立健全主要農作物氮肥施用定額管理制度,推廣高效施肥技術,推進化肥多元替代;推廣應用高效節約型施藥機械和精準施藥技術,集成應用綠色防控技術模式,促進農藥減量;改造提升畜禽養殖、節水清糞等設施裝備,因地制宜發展生態健康養殖模式。二是要推進農業廢棄物全量利用,整建制開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支持養殖場(戶)建設畜禽糞污處理設施;全面推進秸稈綜合利用,促進秸稈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應用;科學推進加厚高強度地膜應用,有序推廣全生物降解地膜,健全農膜回收激勵機制。三是要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末端治理,在南方水網區和河套灌區的先行區,構建農田退水排放生態緩沖區;在水產養殖量大的先行區,推行復合人工濕地等尾水處理方式,發展池塘“魚菜共生”綜合種養;科學合理建設農村生活污水收集和處理設施,推行運行費用低、管護簡便的污水治理技術。四是推進農業生態系統循環暢通,提出推廣應用各種生態種養模式,發展庭院循環經濟;完善秸稈收集處理、糞污資源化利用等節點工程設施,培育種養配套、秸稈還田、糞肥施用等服務組織,暢通種養循環鏈條;完善綠色加工物流、清潔能源供應、廢棄物資源利用等基礎設施,推動多種形式的產業循環鏈接和集成發展,加快建立種養循環體系。
《實施方案》明確,要強化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全要素投入。一是推動資金集聚投入,在鼓勵省級農業農村部門統籌各類項目資金,向先行區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重點流域、重點環節集中投入的同時,提出推行政府投資與社會資本、金融資本投貸聯動。二是推動科技集成應用,提出建立農業綠色發展專家顧問制度,力爭每個先行區建設一個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技術創新平臺;加快綠色關鍵技術集成創新,全鏈條組裝推廣一批綠色生產技術模式;建立科技成果轉化交易平臺,探索現代農業技術集成與示范轉化模式,加快綠色技術模式熟化轉化。三是推動主體集合發展,引導企業參與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農膜回收利用等建設項目,支持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集成應用綠色技術、綠色品種,加快培育多種類型的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社會化服務組織。四是推動數字集約賦能,提出優先支持開展整建制全要素全鏈條推進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的先行區建設農業綠色發展長期固定觀測試驗站,開展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全過程數據監測;將遙感、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應用與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工作結合,提升防治工作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實施方案》提出,以長江、黃河流域為重點,選擇一批先行區率先整建制全要素全鏈條推進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加快探索系統推進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的技術路徑和工作機制。2023 年,在沿江11 省市、沿黃9省區各選擇1個先行區,結合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項目實施開展先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