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綿
哈爾濱商業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8
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鄉村表現得最為突出:農產品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農業供給質量亟待提高;農民適應生產力發展和市場競爭的能力不足,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亟待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民生領域欠賬較多,農村環境和生態問題比較突出,鄉村發展整體水平亟待提升;國家支農體系相對薄弱,農村金融改革任務繁重,城鄉之間要素合理流動機制亟待健全;農村基層黨建存在薄弱環節,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強化。如果鄉村內生發展動力不足、結構性矛盾凸顯及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仍然不能及時疏解,弱“三農”的局面就無法得到根本改變,會嚴重阻礙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在此背景下,黨的十九大提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并且作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戰略決策[1]。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表明了黨和政府對于縮小城鄉差距、補齊發展短板的決心。在2018 年的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從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等5 個方面闡釋了鄉村振興的內涵,其中人才振興是關鍵。沒有人才,再好的戰略都難以實施,再好的資源都無法利用,再好的產業都難以發展。
2018 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要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暢通智力、技術、管理下鄉通道,造就更多鄉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2]2018 年9 月26 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做出了進一步規劃,明確了人才振興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地位,并提出“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動鄉村人才振興,讓各類人才在鄉村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3]。可見,要想實現鄉村振興,需要引進各種類型的人才,如科技推廣型人才、農村實用型人才、經營管理型人才等。但目前我國鄉村人口素質不高、結構不優、能力不強、總量不足,亟待引進更多的優秀人才,為鄉村社會發展、產業興旺、文化繁榮提供智力、科技和管理支持。
依據推拉理論,人才流向鄉村地區是在阻礙人才流入的鄉村外部拉力與鄉村內部推力,以及促使鄉村人才流入的鄉村內部拉力與鄉村外部推力等力量博弈下所產生的決策結果。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人才自身的理性選擇對于其流動意愿具有重大影響,即人才的主體性特征日益凸顯[4]。鄉村振興人才的引進是一種非典型性的人口流動。目前,鄉村經濟不發達、基礎設施不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不健全,無法滿足人才對更美好生活的期望,難以吸引人才主動流入。因此,地方政府需要在綜合評估阻礙因素和促進因素之后找到人才引進最強的推力和拉力。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需要大量高層次人才,但是由于鄉村經濟發展落后,難以吸引人才流入,因此,政府需要介入,為鄉村振興人才的引進強化政策推動力。
長期以來,城鄉二元結構體制嚴重阻礙了我國社會經濟協調、平衡發展。城市經濟發展模式以現代化的工業生產模式為主,而鄉村經濟發展模式以原始的小農經濟模式為主;城市的交通、住房、通信、衛生、教育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而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落后;城市的人均收入水平和人均消費水平遠遠高于鄉村;相對于城市,鄉村人口眾多。這種城鄉的二元對立格局阻礙了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現。我國要想真正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是關鍵。打破這種格局的根本途徑是發展鄉村經濟,促進鄉村振興,而鄉村振興的關鍵是人才振興。“戶籍型、身份型、等級型、單位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人才的自由流動,影響了人才分布的均衡性和廣泛性[5]。因此,在鄉村社會人才流入拉力明顯不足的情況下,政府應通過政策設計、制度創新、體制改革和平臺建設等方式來強化鄉村引才的推動力,引導人才下鄉,鼓勵各行各業的精英為鄉村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發達的經濟、完善的基礎設施和社會公共服務使城市具有極強的拉力,能夠源源不斷地吸引人才流入。相對于城市,鄉村在聚才、引才方面拉力明顯不足,無論是當地人才還是外部人才都不愿意留在鄉村。一是鄉村經濟發展落后,無法吸引人才流入。當前,我國廣大農村的農業經營模式主要還是小規模的個體經營,經營方式傳統、單一,種植的農作物種類比較單一,對市場需求的掌握程度差,農產品的商品化程度低,鄉村整體經濟水平比較落后,不利于人才的生存和發展。二是鄉村基礎設施不完善、公共服務水平低,無法滿足人才的需求,阻礙了人才流入。三是宜人的田園風光、質樸的民俗風情、新鮮的空氣是鄉村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但農藥的大量使用、家禽家畜糞便的大量排放、生活垃圾的隨意傾倒、山林的過度開墾導致鄉村的水、空氣、土地、植被遭到嚴重的污染和破壞,使得部分鄉村的生態環境達不到生態宜居、風景宜人的要求,影響人才流入。對此,地方政府需要改善鄉村經濟發展方式、完善鄉村基礎設施、改善鄉村生態環境等,強化鄉村的內拉力。
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生產經營知識或擁有大量財富的精英是鄉村振興人才引進的重要對象。受鄉情鄉愁影響,部分精英心系家鄉發展,有衣錦還鄉、落葉歸根的愿望。可見,利用鄉情鄉愁文化吸引在外的精英返鄉是鄉村振興人才引進的重要途徑。但是,當前鄉情鄉愁文化對外流人才的吸引力越來越弱,農村人才呈現凈流出的趨勢,沒有出現支援家鄉建設的回流潮。一方面,在現代化大潮的沖擊下,傳統鄉村的“熟人社會”結構逐漸被瓦解,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少,情感紐帶逐漸松懈,基于地緣和血緣關系的鄉愁逐漸淡化。另一方面,隨著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和功利化的效率觀念深入人心,社會關系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由原來“人的依賴關系”轉變成“物的依賴關系”,從而使以情感為重心的鄉情鄉愁文化在“物化的社會”中逐漸消失。因此,要想促使鄉村在外人才回流,助力鄉村發展,需要強化鄉情鄉愁文化的感召力。
明確鄉村振興人才引進的動力之后,應從政策導向、鄉村建設、鄉情鄉愁3 個維度來建構鄉村振興人才引進機制。
鄉村振興人才困境的破解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和引導。鄉村振興人才引進難、留住難、發揮作用難等問題需要政府強化政策導向來解決。
2.1.1 完善鄉村振興人才引進政策。面對鄉村人才極度匱乏的現狀,政府作為人才引進的主體,應秉持引才與引智并行的原則,努力完善人才引進政策,吸引人才流入鄉村。政府應該在落戶、住房和薪資補助等方面發力。在落戶方面,凡是扎根農村的人才可落戶農村,并按學歷層次給予落戶補貼;在住房方面,鄉村引進人才可以購置農村宅基地,享有在縣城購房的補貼或者可使用當地政府提供的保障性住房;在薪資補助方面,可按照學歷層次給予鄉村引進人才生活補貼。政府還應柔性引才,即在不改變其與原單位關系的前提下,通過項目合作、顧問指導、短期兼職、候鳥服務等方式引入人才助力鄉村發展。對于柔性引才來說,政府應著重完善補貼政策及差旅費、房屋租賃費等實報實銷的優惠福利政策。同時,對于支援鄉村的專家、學者、黨政干部,在其評職、提職時應享有一定的優先權。
2.1.2 完善鄉村振興人才引進的服務保障政策。對比城市,鄉村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的服務保障政策還不夠完善。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引得來、留得住人才,政府需要完善鄉村人才服務保障政策。在教育服務方面,政府要努力改善鄉村的教育環境,提升教學質量和教育管理水平,縮小城鄉的教育差距,為人才的子女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和堅固的教育保障。在醫療服務方面,各地應提升縣(市、區)醫院醫療條件和醫療水平,完善鄉村人才的醫療保險制度,建立鄉村人才醫療保險基金,減輕人才的醫療費用負擔。在養老服務方面,要完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解決人才的養老問題,確保其無后顧之憂。
2.1.3 完善鄉村的創新創業政策。在國家大力鼓勵創新創業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應結合鄉村經濟發展的客觀需求,完善鄉村創新創業政策,如出臺融資貸款、稅費減免、產業扶持和金融保險等優惠政策,優化營商環境,吸引企業家、創業者到鄉村投資、創業,促進鄉村經濟發展。
人才引入后,其發揮作用的空間場域主要在鄉村,鄉村的經濟發展水平、基礎設施狀況和衛生環境直接影響人才的去留。促進鄉村產業融合發展、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及美化鄉村環境,有助于強化鄉村振興人才引進的內拉力。
2.2.1 促進鄉村產業融合發展。促進鄉村產業發展是吸引人才的前提。因此,各地應改變小農經濟模式,積極促進土地流轉,實現農業生產規模化,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激發鄉村發展活力。一是延伸“三農”產業鏈。豐富鄉村經濟發展模式,促進企業發展鏈條向鄉村延伸,建構一二三產業緊密融合的產業發展體系。二是提升“三農”的價值鏈。各地應依托鄉村的環境、資源和勞動力優勢,促進農業產業化升級,進行農產品深加工、精加工,把農產品轉化成特色商品,打造綠色、優質的農產品品牌。三是拓寬“三農”的增收鏈。城市的喧囂和壓力喚起了人們對鄉村自然、恬淡生活的向往,鄉村旅游業迎來發展契機。各地可結合地方特色、依托鄉村資源,發展民俗旅游、農耕旅游,建設用于休閑的田園和農莊,打造綠色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休閑農業。
2.2.2 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完善的基礎設施是留住人才的基礎。目前,我國鄉村在生產、生活、生態、休閑等方面的基礎配套設施較為落后,難以為人才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只有積極完善鄉村基礎設施,給人們提供良好的生活生產設施和生活環境,才能為鄉村的人才引進增強吸引力。鄉村基礎設施大致可以分為生產、生活、生態、休閑4 類。生產類基礎設施建設以農田水利設施為主。政府應該根據農業生產發展需求,加大資金投入,大力興修農田水利,逐步實現農業生產的現代化。生活類基礎設施建設以交通、電力、通信、污水處理等配套設施為主。政府既要積極滿足鄉村居民生產生活的實際需求,還應該根據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現實需求合理配置基礎設施資源。生態類基礎設施建設以鄉村污水治理工程、鄉村清潔工程為主。各地應通過建立健全鄉村生態基礎設施,切實改善鄉村人居環境。休閑類基礎設施以小型、便民、簡易的休閑、健身設施為主。政府應該把建造郊野公園、農村綠地、小型廣場等基礎休閑設施納入鄉村規劃,積極滿足鄉村居民休閑、運動訴求。不斷完善鄉村的基礎設施,有助于促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均衡化,有助力于鄉村引得來、留得住人才。
2.2.3 美化鄉村環境。景色宜人、生態宜居的鄉村環境會成為人才引進的加分項。具體來說,政府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美化鄉村環境,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第一,改造鄉村廁所。目前,鄉村居民主要使用旱廁,既不衛生又不方便。為了更好地解決村民的如廁問題和美化鄉村生活環境,政府應該盡早啟動鄉村“旱廁改造”工程,以戶用廁所改造為主,把旱廁變成無害化廁所。第二,治理鄉村垃圾。全面清理大街小巷、房前屋后等公共場所的垃圾,徹底解決村莊內部以及沿街、沿路、沿渠、沿河的垃圾亂堆、亂放問題。政府應該加大對鄉村垃圾的治理力度,在各村莊設置固定的垃圾投放點進行統一存放、統一收集、集中處理,做到村莊內外無暴露垃圾。第三,整治鄉村交通沿線環境。嚴禁在公路附近挖土取土、擺攤設點、亂停亂放車輛,解決道路狹窄、路面坑洼不平問題,保證道路平整、清潔、安全和暢通。第四,進行村莊的綠化和美化。在村莊內外建造綠化帶,在道路兩側栽植行道樹,在河流兩岸規劃建設公共綠地,提高鄉村的綠化覆蓋率。第五,清理河溝水渠。清理河溝、水渠中的污水和淤泥,修建排水、排污管道和滲井。
弘揚中國傳統的鄉情鄉愁文化,激發鄉村外流精英的鄉愁情結,是鄉村人才引進的重要途徑。政府要想吸引外流的鄉村精英回流助力鄉村振興,應該實施情感引才策略,用真情實感推進“不忘桑梓,反哺家鄉”。
2.3.1 以血緣、親情為紐帶增強與在外人才的聯系。鄉情、鄉愁是外流精英與鄉村聯系的重要紐帶。聯系愈頻繁,關系愈緊密,情感愈強烈,在外的精英人才愈有可能回流助力鄉村振興。因此,各地政府應以血緣、親情為紐帶,通過加強精英與鄉村社會舊有關系的聯系,積極向他們傳遞鄉村發展的客觀需求,邀請他們回鄉參觀、考察,讓他們了解鄉村發展的現狀和趨勢,努力激發其建設鄉村的熱情。
2.3.2 搭建一個與在外人才聯絡情感、共謀發展的平臺。故鄉是游子們的精神原點,故鄉的繁榮發展是每個游子的心之所念。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基層政府應舉辦鄉村振興發展大會,以鄉音、鄉情、鄉愁為紐帶,把鄉村外流的各界精英、知名人士凝聚起來,搭建一個聯絡感情、交流對話、共謀發展的平臺,把精英們的鄉音、鄉情、鄉愁轉化成關心、支持和參與家鄉建設的實際行動,讓他們在家鄉振興和發展的舞臺上積極作為、勇于擔當,進一步助力實現他們的人生價值。
2.3.3 委派村鎮干部結對聯系在外人才。縣(市、區)、鄉鎮政府應成立鄉村振興顧問團,委派鄉鎮干部結對聯系在外優質人才,引導原籍在外的機關單位人員、大專院校人員、科研院所人員、企業家、創業者和高層管理人員投資家鄉、發展家鄉、助力家鄉、回報家鄉。地方政府應建立在外人才信息庫,以鄉村發展需求為導向,委派村鎮干部主動與在外的各類人才建立聯系,精準吸引、鼓勵在外的精英才俊,鼓勵他們回鄉投資、創業和興業。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基石。長期以來,在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的背景下,城市憑借就業、醫療、教育、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等方面的絕對優勢,對鄉村人口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鄉村中大量精壯勞動力外流,鄉村人口低質化、老齡化的結構性問題越來越嚴峻。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其對人才的需求遠超當前鄉村留守人口的能力水平,暴露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人才瓶頸。破解鄉村的人才困境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前提。為了破解鄉村振興人才匱乏的困境,需要找到鄉村振興人才引進的動力,建立鄉村振興人才引進機制。首先,鄉村振興人才引進離不開政府的政策引導。在城鄉巨大的經濟差異下,鄉村難以吸引人才流入,需要政府完善人才引進政策、人才服務政策和創新創業政策來吸引人才。其次,鄉村振興人才能否引得來、留得住,還取決于鄉村的經濟發展水平、基礎設施完善程度以及美麗宜居的鄉村環境。因此,各地要以鄉村振興為契機,大力推進鄉村建設,為人才引進奠定基礎。最后,建立情感引才機制。目前,鄉村經濟水平較為落后,對人才的吸引力弱,導致鄉村振興人才引進難度大。因此,需要建立情感引才機制,吸引從鄉村走出的各界精英回鄉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