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孝斌
甘肅省洮河生態建設管護中心,甘肅 卓尼 162100
早在1934 年,美國學者將松材線蟲以Aphelenchoidesxylophilus作為新種進行了報道,自此松材線蟲病成為林業研究領域的關注要點。松材線蟲病自1982 年傳入我國后迅速擴散蔓延,目前已在14 ?。ㄗ灾螀^、直轄市)有不同程度的發生,危害面積達7.7 萬hm2,導致大量松樹枯死,對我國的松林資源、自然景觀和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和生態損失。松材線蟲病具有隱匿性強、繁衍能力強、發病條件復雜等特征,目前已成為甘肅省洮河自然保護區的病蟲害防治難點。為了徹底解決松材線蟲病防治難題,自2015 年以來,洮河自然保護區不斷加強技術要素投入及對松材線蟲病的防治研究,如今已形成一套較成熟、有效的防控體系?,F根據洮河自然保護區的實際情況,對松材線蟲病防控常見問題及其應對方法進行總結分析,為林業工作者提供借鑒參考。
甘肅洮河自然保護區位于34°10′07″~34°42′05″N、102°46′02″~103°44′40″E,地處甘南高原東北緣,地理位置獨特。目前,該自然保護區由較為典型的青藏高原植被朝著黃土高原植被過渡,具有保存較為良好的寒溫針葉林自然生態系統。洮河自然保護區作為我國天然的高寒生物基因庫,對其進行科學管理能較好地開展黃河上游的生態保持工作,助力黃河中下游經濟可持續發展。
松材線蟲病,又稱“松樹萎蔫病”,主要是對松樹造成破壞引起的一種毀滅性病害。松材線蟲,別名“松鈍尾傘滑刃線蟲”,屬線蟲綱滑刃目滑刃科傘滑刃屬,雌蟲體長960~1 310 μm,雄蟲體長910~1 190 μm,其中食道呈球卵圓形,尾巴呈錐形,嘴部呈針尖性,在甘肅省1 年可發生3 代[1]。松材線蟲病是由松墨天牛等媒介昆蟲傳播引起的。松材線蟲在蟲卵階段寄生在松墨天牛體內,通過松墨天牛傳播到松樹上,最終導致松樹發病。松材線蟲病具有傳播途徑多、發病部位隱蔽、發病速度快、潛伏時間長等發病特征。
目前,疫木清理不徹底、伐樁處理不到位是洮河自然保護區松材線蟲數量不斷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松墨天牛在每年5 月中旬開始羽化。該時期是清理疫木的最佳時間節點,但部分地區留存疫木數量較多,加之殘留疫木多年未能處理干凈,導致林內留存疫木數量呈現逐年攀升的趨勢[2]。此外,受地形影響,保護區部分道路陡峭、交通不便的林地,疫木處理成本較高,殘留的死樹數量多。林內殘留的伐樁、疫木等成為松墨天牛等媒介昆蟲生長的溫床,成為新一年松材線蟲病的滋生地。
目前,甘肅洮河自然保護區在開展松材線蟲防控工作中,存在蟲害防治方法陳舊且單一的情況。針對松材線蟲病,甘肅洮河自然保護區主要采取的是常規性化學防治和物理防治?;瘜W防治主要是指人工打藥的方式。該方式不僅作業效率低、投入人力成本高,而且施藥效果有限,無法做到對施藥過程、施藥量、施藥效果的精準把控[3]。例如,人工打藥過程中,受作業人員自身因素、環境因素等多重影響,很容易出現噴藥不徹底、漏噴、藥霧飄移等問題,導致林區內部分區域噴藥效果不佳。目前,該保護區內使用的誘捕器屬于傳統、常規設備,實際誘捕效果極其有限,甚至無法誘捕到松墨天牛,導致松材線蟲病持續發生。
洮河自然保護區在松材線蟲病防治工作中存在防控經費有限的問題。一方面,由于防控經費有限,技術投入、人員投入等欠缺,無法設立松材線蟲病專項研究項目,導致整個防治工作開展進程緩慢,影響松材線蟲病的實際防治效果。另一方面,受松材線蟲病本身特點影響,對其開展防治是一個長期性過程,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然而,洮河自然保護區的有關經費短缺,導致防治工作得不到保障,無法做到持續性、長期性防治[4]。
目前,洮河自然保護區存在蟲害防治技術措施單一的情況。很多情況下,林業工作者在對松材線蟲的防治過程中,只將防治目標瞄準松材線蟲病本身,未做到松材線蟲及其傳播媒介的全面防治。該保護區在開展化學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時,存在治標不治本的現象,導致松材線蟲病頻發[5]。從問題成因來講,松材線蟲的主要傳播媒介是天牛,尤其是松墨天牛。松墨天牛在保護區1 年可發生3 代,繁衍能力極強,且難以一次性清除。一直以來,洮河自然保護區中的松墨天牛有著逃逸能力強的特點,通過常規的捕捉手段、化學防治手段等難以對其進行有效防治。松墨天牛的大量存在,導致松材線蟲傳播媒介不斷,難以從根源上對松材線蟲進行清除與預防。
洮河自然保護區應重點開展疫木清理工作,具體措施如下。第一,排查疫木,提高疫木清理的精準性。保護區應成立專項小組,在采伐區范圍內開展疫木排查工作,主要清點枯死、瀕死的松樹,并由技術人員對每一棵發生病蟲害的松木進行分析,同時做好記錄。排查出感染松材線蟲病的松木后,將疫木位置和實物標記出來,將其作為采伐對象。通常按照標準的切割方法(切割量和強度應與設計測量一致),有選擇地砍伐、切割枯(?。┧蓸?。第二,使用專用車輛將采伐的疫木移出林區。需注意的是,在移動疫木的過程中,需要使用專用的遮擋布覆蓋疫木,防止松材線蟲逃逸。同時,為降低工作成本、縮短工作時間,保護區應在林區附近設置專用的安全焚燒地塊,以便開展疫木焚燒工作。第三,集中焚燒疫木,直至疫木碳化,同時用照片記錄疫木燃燒過程,以供參考。第四,聯合使用疫木粉碎方法,對不便于焚燒的疫木進行粉碎處理。粉碎疫木時,應利用疫木破碎機進行破碎,確保粉碎后的物料粒度小于1.0 cm,切割厚度小于0.6 cm,同時保存疫木破碎(切片)過程中的圖像,方便后續檢查疫木清理質量,為疫木清理評價提供依據,保證工作的規范化開展[6]。
針對松材線蟲病防治問題,洮河自然保護區通過引進先進的智能技術設備與軟件,進一步完善松材線蟲病防治技術體系,實現了對整個林區的科學、高效防治。保護區構建了完善的綜合防治技術體系,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做好無人機飛防工作,主要是利用無人機噴施化學藥劑開展松墨天牛防治作業。常用藥劑有殺螟松和噻蟲啉,每7 d 噴灑三四次,噴灑量根據林地面積確定。實踐表明,洮河自然保護區通過無人機噴灑化學藥劑,松墨天牛蟲口基數明顯下降(減少72%~95%),防控效果良好。需要注意的是,在具體實施噴藥作業時,應盡量壓低無人機飛行高度,且宜選擇在無風天氣、早上露水較多的時段施藥,便于藥物附著到松木上[7];噴藥量以樹皮微濕為宜,但在林冠較密的林地中,可適當增加藥劑用量。二是采用生物防治技術,主要是利用性引誘劑誘殺松墨天牛。在水盆誘捕器中加入0.3%洗衣粉溶液,傍晚加水至水位控制口,每10 d 更換一次盆中清水和洗衣粉;誘芯距水面0.5~1.0 cm,每20~30 d 更換一次誘芯,以達到無公害誘蟲殺蟲的目的。保護區應聯合使用頻振式殺蟲燈,以減少田間害蟲數量。頻振式殺蟲燈是利用昆蟲的趨光性誘殺成蟲。林業工作人員應將殺蟲燈均勻掛在林間,并掛上接蟲袋,于每日傍晚開燈,次日凌晨關燈,反復使用,效果顯著。
設立專項經費是保障常態化開展松材線蟲病防治工作的前提。洮河自然保護區應針對經費短缺問題開展林區范圍內的松材線蟲病防治調研,經認真分析后形成總結報告,向上級部門申請專項經費,爭取通過地方政府扶持、林區設置專項資金等方式實現松材線蟲病防治工作的長期開展。一方面,該保護區應將經費用于松材線蟲病監控體系、監控方法、防治技術的專項研究,持續改進林區現行的監控、防治方法。另一方面,該保護區應利用專項經費進一步完善植物疫情檢測體系。第一,成立檢查站,對所有的苗木進行檢疫,凡是不符合標準的苗木均不能進入林區。第二,每7 d至少開展2 次松材線蟲病專項監測工作,使用專業的檢測儀器對林區范圍內的松樹進行排查,重點監測與分析松墨天牛出沒區域,為后續防治提供依據。第三,利用專項資金對林區植物布局進行重新規劃,改善林木分區結構,保證林木的多樣化、復雜化,重點做到凡有利于松材線蟲病依附的木材不能共同種植;同時專門購買樸樹、櫸樹等苗木,與松樹混交,壓縮松材線蟲的寄生空間。
保護區應在林區大力開展松墨天牛監測工作,根據天牛出沒區域跟蹤監測情況和當地降水情況,判斷松墨天牛的羽化期,重點在松墨天牛羽化期開展化學防治、物理防治工作,防治范圍涵蓋全部天牛羽化期出沒點。同時,該保護區應嚴格按時間節點推進相關工作,做到早監測、早分析、早防治,持續實現全方位多角度防治,堅持精準治理,打贏松材線蟲病防控持久仗。為了提升對松墨天牛的監測效果,保護區應根據林區規模、地理區塊合理引進先進的遙感設備。林區工作人員需要事先采集松墨天牛等媒介昆蟲的生物信息建立數據庫。通過數據庫比對,遙感設備可對松墨天牛等有害生物實施24 小時監測。一旦監測到有害生物,相關設備會自動報警、提供監測信息,方便林區工作人員開展精準的滅殺工作。
松材線蟲病作為20 世紀以來世界上危害最大的病害之一,目前全球共有40 多個國家和組織將其確定為重點檢疫對象,也是導致我國森林資源經濟損失最高的一類外來害蟲。該病害破壞力較強,松木感染40 d 就會枯萎病死,尚缺乏有效的防治藥劑。目前,洮河自然保護區針對松材線蟲病防控中出現的疫木清理不徹底、病蟲害防治方法有限等問題,積極采取相應措施,實現了蟲害防控體系的建立與完善,一定程度提升了松材線蟲病的防控效果。在積極建立松材線蟲病防控體系的基礎上,林業人員應進一步加強對松材線蟲病特效防治藥劑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從根源上解決松材線蟲病,保障我國松林資源安全,從而實現林業健康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