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洪巖
青島理工大學人文與外國語學院,山東 青島 266000
在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逐步向城市轉移,農村空巢、獨居、失能老人等養老困難的人口數量不斷增加。與城市老人相比,農村老人在養老方面所能享受的醫療、康養等資源相對較少,且農村家庭人口結構因勞動力進城而出現失衡。因此,當前農村老人面臨著沉重的養老壓力。2018 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村養老服務、養老產業、養老事業高質量發展,保障民生[1]。目前,解決我國農村養老問題主要依靠家庭養老和互助養老。但家庭養老模式對于服務提供者的服務時間要求較高,時間跨度長,養老功能較弱。因此,農村養老服務需求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賴互助養老模式來滿足。在此背景下,我國要大力推進農村互助養老模式發展,解決農村互助養老模式推進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真正做到以互助養老助推鄉村振興建設[2]。
關于農村互助養老,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賀雪峰[3]認為,在當前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應對農村人口“未富先老”的有效方式就是互助養老,通過發揮政府的行政力量和資源優勢,在農村組織老人建立互助團體,開展不同層次的互助養老。劉妮娜[4]認為農村互助養老應秉持成本低、覆蓋廣、可持續的目標,以自助、互助為理念,利用好農村資源,有針對性地解決農村老人養老問題。李放等[5]認為應大力發展互助養老,滿足農村老人養老需求。社會資本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資源,與農村互助養老存在緊密關聯。社會資本不足會影響農村互助養老的質量。因此,為推進農村互助養老發展,要盡可能地培育老年群體的社會資本。陳友華等[6]認為農村互助養老是政府養老、市場養老、家庭養老的補充,在促進養老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由于其適用范圍、供需等方面存在弊端,對互助養老的前景不應有過高期望。
通過對現有的互助養老相關研究進行梳理可以發現,當前學者對農村互助養老的研究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對農村互助養老的前景展望式研究,旨在把握農村互助養老的發展方向。另一類研究從問題視角出發,基于研究者的實踐經驗及經典案例分析互助養老模式的不足并加以完善。但是,現有關于社會工作介入農村互助養老的研究相對較少。筆者從社會工作視角出發,分析社會工作介入農村互助養老的優勢條件和可行性,針對當下農村互助養老實踐的不足之處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以期探索互助養老新模式,共同克服農村老人養老難題。
2018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提出要不斷提升農村養老服務能力,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建立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多層次農村養老服務體系[7]。鄉村振興是“五位一體”的協同振興,鄉村老人生活質量、養老水平是檢驗鄉村振興水平的“試金石”。在鄉村發展中,各地要不斷提高農村養老服務質量,推動養老產業升級,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尤其是針對農村中養老較為困難的老人,各地要因癥施策地開展兜底服務。各地民政部門應推動農村互助養老院等互助養老機構的建設,幫助農村有養老需求的老人利用互助養老的方式安享晚年,提高農村養老服務質量,助力鄉村振興。
農村互助養老模式彌補了當前政府養老、市場養老、家庭養老等模式的不足。在人口老齡化、城鎮化背景下,農村互助養老模式可以很好地滿足農村養老需求。但是,這一模式對于人際關系和生活環境氛圍要求較高。在以前傳統的農村社會環境下,村民聯系緊密,擁有較好的互助養老人際基礎,但現在農村人口大量外流,村民聯系已不如之前緊密。因此,在農村互助養老實際推行過程中遇到了舊模式不適應新情況的問題,導致參與互助養老的農村老人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當前,主流學者認為農村互助養老模式在互助合作機制、需求供給、養老資源獲取等方面均有不足,繼續發展農村互助養老模式需要更專業、科學的力量支撐。社會工作者秉持助人自助、優勢視角、尊重與相信人的潛能等理念,可以針對性解決農村互助養老模式推進過程中的問題,促進農村互助養老模式良性發展,可成為養老服務體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社會工作的理念和理論具有滿足農村互助養老需求的內在優勢。社會工作倡導助人自助。在農村互助養老實踐中,低齡老人幫助高齡老人既為別人提供了幫助,又在“時間銀行”模式下為未來自己到高齡時得到別人的幫助打下了基礎。社會工作關注個人潛能的發揮,低齡老人在助人過程中可提升自理能力和照護能力。同時,社會工作者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可以在理論與實踐結合中促進農村互助養老模式高質量發展;社會工作服務性較強,與農村老人的養老需求相契合,老人及其家庭都可以成為社會工作者的服務對象;社會工作強調“人在情境中”,即將服務對象的需求放在其生活的環境中解決,對農村互助養老群體鄰里間相互扶養,在熟悉的環境中安享晚年具有重要作用。此外,社會工作的三大專業工作方法,無論是個案工作、小組工作還是社區工作,其專業的服務手段都可以針對性地滿足老年互助養老群體的需求,幫助農村老人解決互助養老過程中面臨的困難,增進老人幸福感、獲得感;社會工作具備的專業理念——提升老人生活質量、幫助其安享晚年,可以成為互助養老的核心思想;社會工作介入可以幫助老人緩解不良情緒、提供生活照料、維持生理健康、構建和諧的社會支持網絡及提供休閑娛樂服務等[8]。
在社會工作介入農村互助養老活動過程中,普遍存在缺少專業人才、人手不足和服務者養老相關知識匱乏等問題,導致互助養老的質量并不理想。現階段,農村互助養老推行較多的模式是“時間銀行”,即鼓勵有能力的低齡老人為高齡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當自己年邁需要別人提供服務時,再將這些儲存的時間進行兌換,實現互助養老。互助養老強調的是老人的互幫互助,為有養老需求的老人提供服務的志愿者多為低齡老人和熱心村民。這些人往往未接受過教育或教育水平受限,且未經過系統性培訓,缺乏照護經驗,難免會存在照護服務隨意的問題,甚至有可能導致服務過程中發生意外,在互助過程中難以針對性地解決老人的問題,不能滿足被服務者的養老需求。農村互助養老的本質是互益,多是通過鄰里間互相幫助開展,缺少具備專業照護技能的人才,互助過程中提供的服務效用不高,難以實現農村互助養老期待的養老效果。此外,農村互助養老模式主要為老人提供飲食起居和心理慰藉等服務。盡管這一服務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部分擁有高危病史的老人所需的醫療、急救及更高端的養老服務等方面還存在很大的缺口,難以真正滿足高齡老人的養老需求[9]。
在我國現有的城鄉二元結構下,養老所需的醫療、康養等資源主要集中在城鎮,農村老人獲得的養老資源較少。部分地區資源分配不均,難以精準地發放到資源較少、需求緊迫的農村老人手中。目前,我國社會工作介入農村互助養老的服務對象主要是農村老人中的空巢、獨居、失能老人等養老困難的特殊群體,而非全體老人。由于資源需求群體的特殊情況,政府的養老資源在實際工作中會有針對性地發放到此類群體中,導致部分老人獲得的資源較少,對老人養老資源分配的公平和老人參與互助行為的積極性產生了不利影響。此外,社會工作介入農村互助養老沒有成熟的機制支撐,社會工作者提供的養老服務持續性較差,不利于農村互助養老模式的長效運行。目前,農村互助養老服務資源的提供已經出現了碎片化現象[10]。
農村互助養老的公益性較強,與養老利益相關的群體參與熱情較高,相反擁有較多養老相關資源卻無養老需求的年輕群體參與較少,且社會工作介入農村互助養老實踐過程中對相關社會組織、社會慈善資源等社會專業力量的鏈接能力較差,導致社會組織對農村互助養老的參與度較低。現階段,農村互助養老服務在人力、物力、財力等多個方面都難以獲得強有力的支持。社會組織參與互助養老實踐缺乏相應的政策支持。政策上缺少合法性、實踐中缺少認可度,無疑影響了社會組織參與農村互助養老實踐的積極性。社會組織作為非營利機構參與農村互助養老實踐,并不是完全不考慮投資回報比,前期資金預算及回報率等也會影響社會組織的參與度。農村互助養老志愿者隊伍建設依賴于社會力量在組織管理、能力培訓、專業服務、人員組織等方面發揮作用。數量充足的志愿人員隊伍是互助養老發展的關鍵,但目前社會力量參與不足導致志愿者人數較少,間接阻礙了農村互助養老模式的發展。
在傳統養老觀念中,家庭養老是主流養老模式。部分農村老人對互助養老模式缺乏了解,到養老機構養老的意愿較低,對互助養老信任度低[11]。受傳統觀念影響,部分老人傾向于在家庭中養老。即使是兒女忙于工作很難提供家庭養老支持,有的老人也不愿意去互助院、養老院等養老機構。同時,農村互助養老實踐的服務提供者多是農村低齡老人,養老服務的專業程度、服務適配水平并不能完全滿足高齡老人的養老需求,造成服務提供與需求不匹配。即使部分農村老人接觸到了互助養老,但由于某些項目運營過程不規范,存在亂收費、管理差、缺少物資等問題,給服務者和被服務者留下了負面印象,使老人對互助養老產生抵觸,難以認可互助養老模式。
為推進農村互助養老模式發展,各地需要提升農村互助養老服務專業化水平,提高社會工作者提供養老服務的能力,建立農村互助養老專業人才隊伍。政府要推動農村互助養老體系與當前農村治理體系融合,多元主體合力建立一體化養老服務體系,引入專業人才為老人提供服務,加強對社會工作者的培訓,提高其生活照料、醫療照護、應災急救技能水平,構建專業化、科學化的農村互助養老模式[12]。此外,農村互助養老的服務內容應當根據現實需要進一步拓展,為農村高齡老人提供其養老所需的生活照料、醫療養護、居家安全等服務。
社會工作者不僅要為農村互助養老增加資源供給,而且要考慮資源分配的合理性,保證資源公平分配。社會工作者可通過日常考察、訪談的方式了解農村老人養老需求,綜合考量資源與需求的供求情況,合理分配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8]。社會工作者要以農村互助養老服務為核心,著力于互助養老設施建設、人才培養、資金支持及養老信息傳遞服務,建立健全農村互助養老機制,為農村互助養老服務的可持續運轉打下堅實的基礎,避免服務碎片化情況的發生。
社會工作者在服務過程中應充分發揮資源鏈接者的角色力量,鼓勵社會組織、企業、社會公眾參與農村互助養老,建立并加強社會組織、社會團體同農村老人互助養老團體的合作,充分調動社會組織資源,建立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農村互助養老體系。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鏈接社會組織資源,借助社會組織具有的完備的人員培訓體系,有效提高志愿者的服務能力和專業化水平,并通過社會組織提供的資金和技術支持,吸引志愿者加入互助養老隊伍,提高志愿者團隊的工作效率。此外,根據當地實際搭建志愿者服務能力評估體系十分必要。這不僅有利于對志愿者的服務能力進行科學評估,保障老人可以享受到高質量的服務,還可以保證志愿者在服務過程中的安全性。
在現代城鎮化的發展趨勢下,傳統的養老觀念與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不兼容,暴露出諸多問題。在農村互助養老模式中,農村老人信任度、參與度低,嚴重阻礙了農村互助養老服務的發展[13-14]。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非理性信念的矯正工作幫助農村老人改變不合理的養老觀念,增強老人參與互助養老的積極性。社會工作者要幫助老人及其家人了解互助養老模式的運營方式和優勢,提升有需求家庭的參與意識和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互助養老新體驗。此外,社會工作者要提升農村養老互助服務能力,完善農村互助養老機制,避免農村互助養老實踐中出現不良現象,建立良好的農村互助養老秩序,提升農村老人對互助養老的信任度,為農村互助養老模式健康發展貢獻力量。
筆者從社會工作視角出發,通過對農村互助養老實踐推行情況的理性分析,得出如下研究結論。在城鎮化進程中,農村養老需求缺口較大,采取互助養老等新型養老方式可以有效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為提高農村互助養老實踐質量,筆者認為可以引入社會工作專業力量介入農村互助養老實踐,同時社會工作的介入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民生活質量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成效的檢驗器。互助養老模式內在不足及社會工作的專業優勢為社會工作介入農村互助養老提供了支持條件。社會工作介入農村互助養老實踐,可以為農村互助養老普及知識、培育專業人才,推動養老資源公平分配,增強服務持續性,鏈接多方社會力量,加強志愿者團隊建設,改變不合理養老觀念,提高養老服務信任度。
綜上所述,優化社會工作參與農村互助養老的實踐方式、提升社會工作參與農村互助養老發展能力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和必然邏輯。在當今農村社會,面對家庭養老功能弱化、養老資源不足等問題,互助養老作為一種新型的養老模式可以整合農村現有的可利用資源,發揮農村可利用的低齡老年人資源,能有效應對當前農村緊迫的養老問題。社會工作者作為一支可靠的專業慈善力量,秉承“助人”理念,開始介入農村互助養老工作。筆者認為,在將來的互助養老實踐中,要因地施策地推動社會工作專業力量的介入。想要真正解決農村養老問題,政府有關部門需要以農村養老現實需求為出發點,鏈接社會工作專業力量為資源,逐步在互助養老實踐中摸索老年人的需求不斷完善,推動我國農村互助養老模式獲得新的突破。但是,筆者對社會工作介入互助養老的可行性、問題及對策的闡述僅限于筆者當前的學術認知,對于未盡的農村互助養老模式發展歷程、模式經驗及發展走向等問題,會在未來研究中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