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威
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中心西水自然保護站,甘肅 張掖 734400
森林火災是嚴重威脅森林資源安全的重大自然災害之一,其破壞性較強,不僅會直接影響火災發生地的生態環境,還會導致嚴重的經濟損失,甚至出現人員傷亡。自20 世紀以來,全球氣候不斷變化,極端天氣事件頻發,使森林防火工作面臨巨大挑戰。為盡可能降低森林火災發生概率,減輕森林火災對生態環境及林業經濟造成的影響,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財力積極開展森林防火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實際的林業生產中,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資源依然會不同程度地受到森林火災的威脅。因此,強化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森林防火工作刻不容緩[1]。
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于1988 年,地處黃土、蒙新、青藏三大高原交匯處的祁連山北麓,整體地勢西高東低,屬大陸性高寒半濕潤山地氣候區,年平均氣溫為1.0 ℃,年平均降水量為420 mm[2]。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東西長約800 km,南北距離為200~400 km,總面積達265.30 萬hm2,包括了核心區、實驗區、緩沖區、外圍保護地帶等部分。其中,以實驗區面積最廣(109.57 萬hm2),占總面積的41.3%;外圍保護地帶次之(66.60萬hm2),占比25.1%[2]。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資源多分布于海拔2 300~3 300 m的陰坡、半陰坡,而且多呈帶狀、塊狀分布。截至2018年,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擁有林地87.40萬hm2,森林覆蓋率為28.8%[3]。
2005—2018 年,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針對重點火災發生區域積極開展森林火災綜合治理工作,在人員頻繁活動區、重點生態建設區等火險高發區域的路口、山口等累計建設49 處森林防火檢查站(總面積達6 040.89 m2‘),還建設有21 處火險要素監測站及4處火險因子采集站,并引進14 套視頻監控系統及9 套保護站視頻接收系統,使視頻監測覆蓋率顯著提升[4]。同時,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積極建設森林防火火險預警、網絡辦公與宣傳、信息化指揮等先進系統,大幅提升了森林防火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此外,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還積極對林區的34 個取水點、水窖等進行維修,并新建33座水窖,改造8個防火物資存儲室,新建與擴建15 個物資儲備庫,購置多種防火物資、20輛防火運輸車、7架無人機及55部衛星電話,不僅明顯加強了防火基礎設施建設與物資設備保障,還為森林資源及工作人員的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5]。
近年來,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氣溫持續升高,其變化趨勢與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保持一致。而氣溫與林木枝葉的可燃性密切相關。溫度越高,蒸發作用越強,林木枝葉的含水量越低,可燃物就越干燥,最終導致森林火災發生概率顯著增加。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森林防火工作的壓力。
全球氣候加劇變暖在導致溫度升高的同時,還會導致水分蒸發量顯著增加,進而影響各地區的降水量。近年來,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降水量、降水日數均呈減少趨勢,降水強度也有所減弱。降水量減少必然會導致天氣愈發干燥,最終導致森林火災頻發,給森林防火工作帶來更大挑戰。
隨著全球氣候異常變化,各地區極端天氣事件的發生頻率也居高不下。近年來,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時常遭受干旱、冰雪等災害的侵襲,其中以干旱對森林火災的影響最為嚴峻[6]。一旦發生干旱災害,可燃物的含水量將會明顯降低,可燃物載量與分布隨之發生明顯改變。持續性的干旱災害還會影響火源,導致林火強度較大,火勢加速蔓延,顯著增加森林火災發生概率及擴大發生范圍。
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面積廣闊,而且存在諸多的火災隱患,僅靠林業部門開展森林防火工作難以達到預期目標,需要周邊居民共同參與其中。然而,部分林區周邊居民森林防火意識薄弱,時常出現野外用火、攜火種進入林區等一系列違法違規行為。尤其是在春節、清明節等節日,周邊居民上墳祭祀現象較為普遍,導致違規用火現象頻發,且具有火點多、影響范圍廣等特點,導致森林防火難度顯著增加。
為做好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防火工作,相關部門建立了見煙即查、見火即查、定期巡林等一系列規章制度。然而,部分林業工作人員卻未能嚴格落實與執行,導致部分規章制度形同虛設。再加上部分工作人員職責不清,在森林火災高發期,工作人員無法嚴格落實嚴控火源、加強巡查與村民聯防等工作,導致森林火災發生時無法第一時間發現與處理,顯著增加火災隱患。
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資源豐富,林區灌木雜草種類繁多,林中枯萎的枝葉、地衣、泥炭等可燃物堆積極易引發森林火災。同時,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較大,周邊居民日常生產生活都要經過林區,林業管理部門難以全面監管亂丟煙頭火種、攜明火入林、小孩玩火等現象,火災隱患大大增加。此外,隨著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旅游業的發展,進入林區的人員明顯增多,但當地林業工作人員人數較少,無法對進入林區的人員進行有效的監管,導致火源控制較為困難,森林防火面臨著巨大壓力。
近年來,隨著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火災的頻繁發生,當地相關部門積極強化了森林防火隊伍建設,并安排了多名巡山護林員及森林撲火隊員。但是,這些人員多為林區周邊群眾,文化水平較低,年齡較大,既無法掌握先進設備的使用方法,又不具備森林防護、防火相關知識,也無法第一時間發現火情并及時進行處理,最終導致森林防滅火效果不盡如人意。
目前,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僅在重點林區、山口位置安裝視頻監控系統,視頻監測覆蓋率明顯較低,一旦發生火情很難第一時間察覺并進行處理,進而導致森林防火工作效率不高。同時,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防火物資儲備庫建設規格較低,防火物資種類少、數量少,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已經無法與新形勢下森林防火的高標準要求相適應。
首先,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應當通過拉橫幅、廣播宣傳、設置宣傳欄等方式加大森林防火知識宣傳力度,強化對當地農牧民的教育和培訓,使其了解森林火災的重要影響及危害,不斷規范自身行為,并掌握簡單的防滅火方法。其次,相關部門要適當拓寬森林防火宣傳的深度與廣度,將宣傳教育對象逐漸延伸至涉農單位、林農等,通過典型案例宣講等措施改變林農傳統的用火陋習,保護森林資源安全。最后,相關部門要強化森林防火法律法規、政策與典型案件等的宣傳教育,強化民眾的法律意識與安全意識,以確保森林防火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7]。
首先,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必須嚴格落實森林防火責任制,明確各方職責,確保“山有人管、林有人護、責有人擔”。林業部門應與其他部門密切配合,通過群防群治,做好森林火災的科學預防與撲救等一系列工作。其次,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應綜合考慮森林資源狀況、人為活動狀況等,科學分析與評估森林火險,并據此劃分重點火險區、防火區與安全區,明確各區森林火災防控等級和管控要求,分區分級開展森林防火工作。最后,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要根據森林火險區劃科學分配林業防護與防火工作人員,借助視頻監控系統嚴密監控森林資源狀況,并嚴格執行24小時值班制度,在森林火災高發期加大巡護與瞭望的頻次,以確保森林火災發生時可以第一時間發現、報告與處理。
首先,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應定期安排工作人員清理林中的易燃物,尤其要清理干凈林中枯萎的枝葉、地衣、泥炭等,以防大量的易燃物堆積在一起引發火災。其次,相關部門要嚴格做好林區周邊林農、涉林單位、農家樂等的火源管理工作,及時排除火災隱患;同時嚴格管理進入林區的人員,嚴禁林區內出現所有形式的明火,以保護林區森林資源安全。最后,相關工作人員要在干旱頻發季節、節假日等重點做好火源管控工作,在清明節、春節等提倡文明祭祀,同時加大巡邏頻次,以杜絕火災隱患。
首先,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需要組建專業的巡林護林工作隊伍,嚴格做好森林防火工作人員的聘用與管理工作,為其配備充足的專業撲火設備,并在入山口、重點林區設置固定或流動性護林工作人員,以確保火情出現時可以及時發現與處理。其次,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要結合現有的條件與資源,定期組織防火工作人員參加消防知識與技能培訓,使其全面了解林區當前的用火規定及森林火險等級劃分,熟練掌握防火儀器設備的使用方法,并定期開展滅火實戰演練,提升其綜合素質與工作技能[8]。最后,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要嚴格做好防火隊伍的組織與管理工作,所有防火工作人員必須統一著裝,并嚴格執行持證上崗制和上下班打卡制,以防止出現脫崗、漏崗現象;同時制定科學、合理的激勵獎懲制度、薪酬制度等,以提升工作人員的積極性。
首先,相關部門應積極拓寬資金籌集渠道,還應盡可能將森林防火相關經費納入當地政府預算,并統籌規劃資金的使用,設立森林防火專項資金,以確保資金合理使用,防止不必要的資金浪費。其次,在資金充足的前提條件下,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應適量補充先進的防火設備,如大型現代化撲救火設備、預防車輛、飛機等,綜合運用現代化監測系統與技術等,提升森林防火能力。最后,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應積極完善現有的防火基礎設施,積極修復森林防火隔離帶、防火通道等,刷新森林防火標志牌、在入山位置處設置卡點、修建管護房與瞭望臺、添置適量的防火專用儲水罐等,以確保高效開展森林防火工作。
在全球氣候異常變化的大背景下,森林防火工作也面臨著嚴峻的形勢。因此,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必須正視氣候變化帶來的嚴峻挑戰,遵循科學防火、依法治火的原則,通過增強防火意識、完善森林防火責任制度體系、嚴控火源、建設高質量的森林防火工作隊伍及強化基礎設施建設等多項舉措,嚴格做好森林防火管控工作,以避免森林火災的發生與蔓延,保護森林資源與生態環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