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柯林·羅與羅伯特·斯拉茨基在立體主義繪畫與現代主義建筑基礎上提出的透明性理論,為建筑設計帶來了新的視野與思考。基于透明性理論對建筑空間形式進行分析,結合透明性理論的概念,分別從圖底關系、深淺空間、空間層化以及空間疊加的表現形式對建筑空間進行闡述,并結合建筑空間中的一些透明現象展開研究,希望有助于建筑空間更好地發展。
關鍵詞:透明性理論;建筑空間;空間組織
透明性在現代建筑當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屬性,也被人們廣泛關注。透明性理論作為一種設計的思維方式,被用于很多的建筑空間中,對建筑的影響極其深遠。它使建筑空間的組織具有多重性,讓空間之間疊加、交融、滲透,既相互影響又相互獨立。
一、透明性理論
透明性理論是柯林·羅與羅伯特·斯拉茨基在立體主義繪畫和現代主義建筑的分析上進一步提出的建筑理論。透明性概念與格式塔心理學具有緊密聯系,透明性理論追求的是一種觀者在體驗建筑空間時有心理參與的過程,通過經驗積累或想象力在思維中重構整體。透明性理論的提出,使人們不僅認識到透明材料所具有的物理屬性,也了解到建筑的空間組織關系。立體主義繪畫將透明性分為“物理透明”和“現象透明”,在立體主義繪畫的透明性基礎上又延伸出建筑的透明性。
(一)立體主義繪畫的透明性
立體主義繪畫中經常使用多點、動點透視,畫面物體的層次在平面二維空間中互相重疊、滲透。以立體主義繪畫為基礎,提出了“物理透明”與“現象透明”。
“物理透明”就是光或空氣等物質在透明的物體之間穿過。羅伯特·德勞內《共時的窗子》就是將窗戶外面的景物與窗子相重疊,表現幾何形狀,物體透過光線就好像玻璃般通透,強調物體的“物理透明”屬性。
塞尚的《圣維克多山》所體現的是正面視點的平行透視,明確暗示景深被弱化,前景、中景和背景都被擠壓收縮,整個空間被收縮成緊湊的畫面,畫面層次有著多重解讀的張力。整個畫面布滿網格,斜線、垂直線和水平線占據整個空間,用斜線與曲線的組織關系來暗示空間上的縱深關系,用水平線和垂直線來表現平行透視,它們之間互相疊加、穿插,體現了畫面的“現象透明”。
(二)建筑空間的透明性
在立體主義繪畫的透明性研究基礎上,柯林·羅與羅伯特·斯拉茨基對建筑空間的透明性也進行了研究,因此又提出建筑空間上的“物理透明”與“現象透明”。
“物理透明”是人們通過光或空氣等物質的穿過,能從一個空間輕易看到另一空間的層次關系。格羅皮烏斯設計的包豪斯校舍就是典型的“物理透明”例子之一,包豪斯校舍運用玻璃表現“物理透明”,立面采用大片玻璃幕墻,從外面通過玻璃幕墻可以看到內部的水泥地板。內部空間和結構被展示出來,具有寬闊的透明區域,注重運用玻璃,展示了玻璃的“物理透明”屬性。
相對于“物理透明”是接收其他空間通過界面傳遞的信息,“現象透明”更加注重的是對界面和空間組織關系的分析,是使人通過空間界面所具有的信息,根據思維經驗加以分析,推測出另一空間界面的狀態,這也是一種組織關系的特性??虏嘉饕募有獎e墅,通過建筑的開闔有序、形體之間的通透,表現各空間之間的層次結構。加歇別墅也同樣運用了許多玻璃,但并未利用玻璃的“物理透明”屬性。它是利用玻璃和混凝土界面的滲透,使人通過思維想象了解到深層次空間,但在視覺上并未破壞彼此。
透明性是建筑的基本特征之一,透明性理論作為創造新空間關系和秩序的設計思維方式,為建筑空間設計提供了理論基礎?!艾F象透明”性建筑空間,設計往往都是不確定的、模糊的以及不規則的一種狀態,它注重的是對建筑空間組織的探究,從而更好地把握空間的形成與組織關系,在設計上能更好地將空間進行“疊加”或“滲透”。
二、透明性建筑空間的表現形式
(一)圖與底關系的表現
圖與底的關系是格式塔心理學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在特定的圖形當中,主體物與背景互為圖底關系,二者相互襯托,形成視覺上有動感的靜態圖底的關系。主體物既可以作為圖,讓背景襯托;也可以作為底,來襯托背景。立體主義繪畫中運用的就是這種圖底關系。
柯林·羅在對透明性理論的研究上,也是運用圖底關系的手法來分析建筑空間的。建筑空間是由空間邊界帶來的圍合尺度實現的,當建筑四面圍合起來,就可以區分空間的室內、室外,當空間圍合程度發生變化,就會形成不同的空間和體量、虛和實,這種虛和實就會構成建筑空間上的圖底關系。虛和實不過是在連續空間上肌理的顯現。虛實關系經常被用于中國古典園林建筑當中。用圖與底的關系來分析園林建筑的空間構成,建筑實體是圖,庭院空間是底。庭院空間是一個過渡空間,它連接著整個空間的室內、室外。連續的庭院空間一直在變化,也就模糊了圖與底之間的關系。
(二)深空間與淺空間的表現
“現象透明”性的深淺空間是根據空間狀態決定的:深空間是表現真實的空間深度狀態,更接近傳統視角的真實空間;淺空間是一種抽象的、相對比較模糊的空間狀態,是一種淺景深的空間,類似立體主義繪畫中展現的那樣,只有在特定視角下,通過人的思維解讀才會出現。
深淺空間的相互疊加產生了空間的張力。淺空間表現的是空間與形態間的組織關系,暗示深層含義的空間狀態,它是從正面視角、層化空間結構、淺景深空間來表現的。只有從正面看加歇別墅時,它的正立面才可能是淺空間。通向別墅的道路也在指引著人們從正面去觀察別墅,感受隱喻淺空間的暗示。在我國古典園林建筑上,建筑師傾向于采用這種含蓄、隱喻的藝術手法來表現作品。傳統造園就采用這種想要表現出來但又隱藏起來的藝術手法,來布置園林中景物的位置順序。例如,園林中經常在實墻上設置門洞、窗口來營造空間的相互滲透、聯系。人們透過門洞或窗口來觀察,看到的是一幅靜態的風景畫面,但在特定的位置可以觀察到相互滲透的景象,這些景象都是來自淺空間的暗示。
(三)空間層化的表達
空間層化的表現是指空間秩序與結構之間的表達方式,不是單純的水平墻體的疊加,更不是簡單的豎直墻體的樓層結構之間的簡單重疊,是被忽視的空間組織結構的變化,是各空間的重新構建。這種空間層化是在同一視覺下,感覺不同位置上的物體或界面,通過大腦思維中已有的認知,去感受、理解不同位置的物體或界面的關系。要在中國園林建筑中達到這種層化效果,就需要用空間之間的滲透來體現,園林的層次和滲透是用各空間之間的分割與聯系來表達的。
站在加歇別墅二樓空間,從立面上看,大面積玻璃背后可能是一個單一的大空間,并且與立面平行。這層的空間結構是比較復雜的,半圓形餐廳凸出來,強化了平行視角,在書房、主樓梯和公共透空部分的空間也強調了這一點,這也是它們之間的分層關系。室內表現的是比較扁平的,并且它們都是連續分層排列。
(四)空間疊加的表現
由于“現象透明”最早是在立體主義繪畫的基礎上被引入到建筑中的,所以構圖方式也一度被建筑師引入到建筑形式中去。當建筑的主體不是單一形體,而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形體組合而成時,就需要考慮各體量的關系。建筑空間的整體性、和諧度會受到各形體關系的影響。
兩個或多個形體以疊加的方式存在,就可能在疊加的空間中產生“現象透明”。建筑空間相互疊加會模糊墻體的內外之分,也會產生室內、室外空間。建筑空間的多重疊加有豎向、虛實、錯位、旋轉、差異疊加,都體現多個形體的體量關系,而人也會不由自主地觀察多個空間的方位以及空間關系。建筑空間中的一些空間組織關系、分割界面形態等元素進行疊加、滲透時,就會使觀者在疊加的空間上感知到多個空間的位置,以及空間的層次關系。這些空間關系又具有強烈的不確定性、模糊性,能夠讓觀者體驗到空間疊加、滲透所形成的“現象透明”空間帶來的魅力。中國古典園林建筑為了獲得豐富的空間層次,在設計時就很注重各個空間的疊加、滲透和一些層次之間的變化。
三、透明性理論在建筑空間中的應用
在現代建筑中,“現象透明”已成為建筑設計時所必須考慮的要求。比較典型的建筑就是王澍的作品,其作品水岸山居餐廳局部的立面,提煉太湖石的形狀用作洞口的形式,在一整面完整的墻體邊界上挖一個不規則的圖形,讓洞內的圍欄、梁柱、樓板等部件顯露出來,構成多重空間的界面關系。這種多重的界面關系對它本身來說并不是完整存在的,而是由人的思維存在感知出來的。從內部看,這些平行的界面之間又互相滲透、參照,但在視覺上又不會讓人感到彼此破壞(圖1)。
“現象透明”其實是一種模糊、曖昧、富有層次性、可以被多重定義和想象的空間狀態,正如中國古典園林建筑中追求的深遠無盡。在中國的古典園林建筑中,經常使用“現象透明”的表現手法來處理空間關系。舉例來說,園林建筑設計時會對各種造園要素進行取舍布置,會設計一些障礙物,形成隔而不隔的層次空間,比如廊橋、山石、層層花木,它們不會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而是留一個線索,讓人自行想象景象畫面。園林之所以讓人著迷,很大的原因就在于運用了這種“現象透明”。
例如,蘇州拙政園的整個布局以水景為核心,花木疊加,亭臺依水建造,運用亭臺來阻擋空間視線,但又未完全阻擋,從而形成隔而不隔的空間層次。
蘇州留園在入口處空間狹長,光線較弱,通過入口進入內部空間,庭院內部的主體空間讓人感到豁然開朗,山、水、亭、廊點綴其中,視線通透,讓人感到一種強烈的空間錯覺對比。這樣既豐富了空間之間的層次關系,也突顯空間之間的大小、明暗、虛實等關系,能讓人強烈地感受到園林中存在的空間的暗示、滲透以及融合關系(圖2、3)。
四、結語
透明性理論作為一種分析和組織空間結構的方法,被廣泛應用于建筑領域的空間設計和理論探索中。隨著現代建筑的發展,建筑設計師將透明性理論以不同的形式運用到設計中,能更進一步了解現代建筑的形體,更好地探索出空間組織形態和表現形式,從而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建筑空間關系,打開設計思路,運用新的視角去觀察現代建筑本身的內涵,表現建筑中的空間秩序關系。透明性理論在當代仍然有很強的理論指導意義,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參考文獻:
[1]羅,斯拉茨基.透明性[M].金秋野,王又佳,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2]史密斯.建筑形式的邏輯概念[M].肖毅強,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3]勾思.現當代建筑的透明性研究[D].徐州:中國礦業大學,2015.
[4]趙鑫甜.基于透明性理論的建筑空間設計研究[J].城市住宅,2020(3):89-91.
[5]稂莠.透明性建筑解讀[J].城市建筑空間,2022(6):187-189.
[6]彭小娟.建筑的透明性及其空間分析[D].上海:同濟大學,2006.
[7]丁帆.當代建筑透明性的形式邏輯與表現手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2.
[8]矯蘇平,勾思.現代建筑的透明性及其延展[J].裝飾,2015(4):102-104.
作者簡介:
盛桂梅,遼寧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