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璽凡 馮適
袖珍科技館、風云氣象站、百草園、中華科技發展史長廊……走進長沙市芙蓉區育才學校,一個個科普創新教育活動陣地如珍珠般散落校園各處。課余時間,熱愛科學和發明創造的孩子們徜徉其中,開動大腦,探尋科技的奧秘。
在這群孩子們身旁,總會有位面帶笑容、和藹可親的老師悉心守護。“他們常問我是不是科學家,什么知識都可以解答。”從教27 年的科學教師羅洪波笑道,“準確地說,我是未來科學家的老師。”
這個育人目標,自羅洪波2005 年來到育才學校擔任科學老師后便已立下。為了給育才的未來科學家們開辟科創場地,他在學校的支持下牽頭建設了袖珍科技館,引進了多個“源自生活、服務生活”的科學原理演示裝置,掀起了校園科普熱潮。
隨著時代發展,科技浪潮也在與時俱進,羅洪波意識到,僅停留在科普實踐活動,得不到科學研究成果,學生們終將“吃不飽”,繼而對科學失去興趣。“于是,我開始嘗試通過多學科融合,促進學生‘跨界開展科學實踐。”
2007 年,羅洪波向學校建議,把教學樓旁邊的一片空地改造成種植基地,讓少有機會親近自然的城區學生聞到泥土芳香,發揮它的科創教育價值。
“快看,我們種的蔬菜又被蝸牛咬壞了。”生氣之余,四年級學生羅浩容并未考慮用農藥消滅蝸牛,而是拉上兩位好伙伴,每天放學跑去百草園觀察蝸牛的活動習性,一個細節引起了他們的注意。
羅浩容發現,原來蝸牛也有弱點,如果將金屬銅放置在它的前方,它會立即出現不適,隨即離開。“孩子們把這一發現告訴我后,我們馬上開始設計裝置,最終制作出了一款以銅片為材料的蝸牛驅離網。”羅洪波告訴記者,這款發明簡約環保,功效不錯,接連斬獲了國內外多項發明大獎。
如今的百草園,種植了百余種蔬果、花卉及中草藥,也在羅洪波及學校科學組的努力下發展成了多學科融合的綜合實踐基地。
法國巴黎國際發明展銀獎、全國發明展覽會金獎、全國青少年創新大賽銀獎……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育才學子獲獎無數,而羅洪波也樂此不疲,不斷夯實著培養未來科學家的目標。
2021 年,芙蓉區授牌成立了以羅洪波名字命名的小學科學名師工作室,他的科創經驗也逐漸向校外甚至全省各市州輻射,讓更多孩子愛上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