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忠東 ,吳朝婭
(1.成都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2.四川體育職業學院,四川 成都 610094)
為了縮小城鄉之間的經濟差距,推動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實踐證明,通過發展綠色農業,幫助鄉村探索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經濟道路,對于鄉村經濟的健康發展有積極意義。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基于農村發展的現狀,為解決“三農”問題制定的重大戰略[1]。鄉村振興戰略指出農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需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從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五個著力點入手,通過一系列科學的舉措全面提高鄉村經濟的發展水平,縮小鄉村與城市間的經濟差距[2]。為了達到鄉村振興總目標,“三農”問題必須要解決好,“三農”中的任何一個問題沒解決好,都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鄉村振興。“三農”是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三個要素,不可能拋開其中的任何一個要素去單獨發展其他要素,三者只是發展的前后不同,絕沒有不發展其中任何一個的可能[3]。原因一是三者內在邏輯的制約;二是現實世界根本找不到“三農”要素單獨發展的案例。
鄉村振興戰略的五個著力點分別是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人類社會實踐已經證明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必須要以鄉村經濟發展為基礎。我國廣大鄉村長期以來的發展都是以農業為主,因此,圍繞綠色農業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可行性可以從自然環境、經濟結構、政策扶持三方面進行分析。
1)自然環境。我國的鄉村大多有相對較為廣闊的土地,在過去的發展中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農業水利工程,有發展農業的基礎。在我國東北地區,土地肥沃而且地勢較為平整,無論是水稻種植還是玉米種植都能夠取得較好的收成;在我國華北地區,土地較為平整而且氣候相比較于東北地區更加溫暖濕潤,能夠實現一年兩熟的農業種植,尤其是部分地區借助大棚技術有效提高了土地生產效率;在我國華南地區,雖然多為丘陵地帶不適合糧食作物生長,但通過種植茶葉、果樹等經濟作物也能夠取得較好的發展。就農業而言,通過常年的發展各地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農業環境,為綠色農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4]。
2)經濟結構。綠色農業的發展不僅僅是要實現農產品的無公害,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農產品的生產效率,在這個過程中就必須依仗工業,通過先進的機械設備在農業生產各環節的應用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5]。長期以來,農村地區形成了圍繞農業發展的經濟結構,無論是農業機械的銷售維修,還是農藥化肥的銷售都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體系。
3)政策扶持。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我國各地都結合當地農業發展現狀制定了相對完善的農業扶持政策,通過政策的扶持來引導鄉村經濟的發展。政策扶持是從政府層面為農業發展保駕護航,不僅能夠提高從事農業生產發展相關人員的信心,更重要的是能夠引導城市資源向鄉村傾斜,充分實踐“先富帶動后富”的發展模式,以此來為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保駕護航[6]。
綜上,從自然環境、經濟結構、政策扶持三方面不難看出,鄉村在通過發展綠色農業來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方面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發展綠色農業不僅僅是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也是鄉村目前的最優選擇之一。
農業技術人才是發展綠色農業的基礎之一,傳統的鄉村農業種植大多依靠農戶的經驗,這部分經驗中往往包含著大量農藥、化肥的使用,不適用于綠色農業。在發展綠色農業的過程中,部分地區忽視了對農業技術人才的培養,使得綠色農業難以得到有效的發展。鄉村高水平農業技術人才不足的原因[7-8]:1)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不完善,高水平的農業技術人才更加傾向于進入城市從事相關工作,而且城市機會相對較多,更加容易實現人才個人的價值;2)在長期社會發展中,農村地區教育水平相對落后,難以為綠色農業的發展輸送足夠數量的優秀人才。由于外部人才輸入不足,鄉村自身“造血能力”較差,最終導致鄉村在發展綠色農業的過程中出現了高水平農業技術人才不足的情況。
綠色農業范圍較廣,不同的地區需要結合當地的氣候環境,選擇合適的農業項目。但在實際過程中,部分地區一味模仿其他地區已經取得成績的綠色農業模式,忽視了自身的氣候、土壤等自然因素,最終導致綠色農業項目沒有取得預期的成績。農業是一門發展相對較為完善的科學,在農業種植過程中必須遵守相關的科學規律才能取得長足的發展,“耕、種、管、收”四個環節對于農業生產的最終成果都有重要的影響。
受限于我國農業相關領域教育的發展,高水平農業技術人才的短缺已經成為各地發展綠色農業都要面臨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引導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到綠色農業發展中,以廣大年輕人為基礎進行高水平農業技術人才的培養。首先,年輕人特別是當代青年可以增強鄉村振興的骨干力量。長期以來,由于城鎮化建設的快速發展,農業人口結構基本上都是老弱婦幼,而年輕人回鄉可以大大彌補人力的不足。其次,可以提升鄉村振興的建設水平。年輕人在城市工作和學習過,了解大城市的發展方向和群眾生產及生活需求,有很多這方面的知識及經驗儲備。最后,年輕人參與綠色農業發展能夠推動鄉村發展與城市建設發展形成互補互動。即便是發達國家也需要一定數量從事農業的專業人士,更何況在農業人口五億以上的國家,農業更是根基,更需要農業與工業及其他行業互補,建設現代高效農業也是未來發展的方向,也需要當代青年人回鄉創業。
發展綠色農業的基礎就是為當地選擇科學的綠色農業項目[9]。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的氣候、土壤差異較大,在發展綠色農業的過程中要結合當地的氣候與土壤條件選擇適合當地發展的綠色農業項目,只有這樣才能保障綠色農業項目的成效。就目前我國農業的發展形勢來看,生態綠色農業將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無論是生態種植還是生態養殖,都是非常有前景的。我國地形、氣候多樣化、人口眾多,一定要發揮當地的地理環境優勢,要做到因地制宜,不僅做到生態環保,還要做出特色,打造具有當地特色的生態農產品。
發展綠色農業不僅靠市場機制的引導,更重要的是要靠各級政府的扶持,尤其是基層政府必須結合當地農業發展的現狀為綠色農業項目的發展出臺完善的政策。在制定農業扶持政策的過程中要充分結合當地的發展條件,在農業補貼方面對綠色農業項目進行明確的扶持,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扶持政策在綠色農業發展中的作用。目前,很多地區已經實現了農業補貼的轉變,農業補貼開始向種植大戶直接補貼,以保障農業補貼能夠到最需要的群體手中;農業補貼開始向綠色農業領域傾斜,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到綠色農業的建設發展當中;農業補貼開始向農業技術領域傾斜,通過大力發展農業技術來引導技術實現對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革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10]。
形成健康穩定的鄉村經濟圈需要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一是促進城鄉融合,農村興旺。鄉村有人氣、有人流、有錢賺,要和城里連在一起發展,城里的人把一些消費、投資、生活放到農村里去,原先去城里的人,回到農村里一樣能夠掙錢,在農村里通過服務、產品供給等掙城里人的錢。二是構建宜居的自然環境。鄉村地方大、綠地多,對碳中和等影響大,所以要搞好生態,不能搞破壞、搞污染,讓整個地區的生態環境好起來。三是充分挖掘鄉村文化的經濟潛力。由于農村人口流失,很多民俗的、文化的東西正在流失,保護好并吸引消費,這個社會就會更和諧,比如像華農兄弟弘揚鄉村文化,讓很多人對農村有了更多的向往。四是提高鄉村的人才儲備。向往農村并不是要去農村住下來當農民,而是心向農村,有機會在農村投資、興業,幫助農村,人才振興不是要把人弄到那兒去,去不去那兒不重要,重要的是心能不能去那兒。五是規范化鄉村管理。雖然鄉村人少了,但振興起來,涉農人群就復雜了,如何加強管理,合作社、企業、大農戶、小農戶,利益如何平衡,如何組織起來有效運轉,這是機制層面上要考慮的問題,也是為了整個社會的和諧和美。
綜上所述,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現狀提出的積極前瞻性的戰略,通過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不僅能夠有效激活鄉村地區的經濟,更重要的是能夠促進城鄉一體化的發展,通過全面激發國內市場的活力,形成國內、國外雙循環體系來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穩步發展保駕護航。在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人們發現綠色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的重要模式能夠很好地滿足我國鄉村發展需求。因此,基于綠色農業,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成為很多地區發展鄉村經濟的著力點,發展綠色農業需要完善鄉村的農業人才儲備,需要結合當地的環境選擇合適的綠色農業項目,政府相關部門還要對于當地綠色農業的發展進行一定的扶持,只有這樣才能保障鄉村振興視域下綠色農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