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自洋 ,楊 勇 ,付貴忠
(蘇州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
近年來,國家確立制造強國戰略、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制定了“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五大基本方針。21 世紀每個國家工業之間競爭的核心就是創新人才的競爭。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社會迫切需要創新型科研人才,需要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高技能人才[1-4]。研究生教育是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最關鍵“結合部”。因此,對于機械類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十分重要,培養出綜合素質過硬的機械類研究生是目前的首要任務。
機械工程學院面向制造強國戰略,以服務于國家高端裝備產業發展戰略為基本定位,以高端裝備和先進制造技術的關鍵、共性基礎技術為主要內容,全方位培養研究生的責任擔當和愛國情懷;修訂完善了學碩、專碩的培養方案與培養模式;提出并實踐了以國家需求為導向,以解決“卡脖子”問題為己任,在實戰中鍛煉培養創新能力;嚴格考核制度,全面實施研究生培養過程管理,加強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監督,確保做出創造性成果。
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擴大,部分研究生學習目標不夠明確,出現追求學位而非學問現象,學習積極性不高,缺少主動擔當和愛國奉獻精神[5-6]。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如何把思政教育融入青年學子成長全過程,引導和培養研究生服務國家、投身國家最需要的崗位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首先,沒有及時對課程體系結構進行創新,導致無論是整體構架還是課程設置都仍然停留在幾年前的水平,無法滿足當前行業的發展需求。其次,對于機械工程這種工科專業來說,對學生的實踐能力有較高的要求,但是大部分學校仍然將教學重點放在理論教學上,沒有根據機械工程行業最新進展開創實踐教學,導致學生無法將所學知識轉變為實踐能力[7-8]。最后,機械類研究生在人才培養上普遍存在教學模式單一、學科交叉性和融合性不足的問題。
學生被動學習,且以考試成績為主對學生進行考核,對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明顯不足,這與社會各行業需求的機械類研究生高素質人才嚴重不符[9]。盡管目前培養的研究生在國民經濟主戰場中發揮著作用,但其創新能力卻與高水平大學培養的人才存在較大差距,如何縮小該差距是亟需解決的問題之一。
目前,對研究生的考核評價系統不完善,對于學生的考核評價仍采用傳統的方式[10],忽視了科研創新能力的提升。近年來,我國發表的論文與專利總數在世界上已名列前茅,但現實中卻存在許多“卡脖子”問題仍未能解決,反映了相關研究生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
針對上述研究生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問題,近年來蘇州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持續開展了一系列探索工作。
學院始終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性問題,以課堂思政為載體,全方位開展研究生愛國情懷、責任擔當教育。為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學院多次邀請戰斗英雄、自強模范、企業家等開展紅色精神宣講暨信仰公開課主題活動,全體研究生參加活動。中國輪椅達人、山東省自強模范武連慶以“黨在心中,愛在行動”為題,結合自身經歷多方面詮釋了新時代的勞模精神。戰斗英雄毛羽亮用樸實的語言、真摯的情感講述了自己的戰斗故事,展現出胸懷祖國、不懼犧牲、不怕困難的大無畏英雄氣概。將紅色教育融入學生思政教育全過程,號召學生樹立遠大目標,不斷努力,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
學院將愛國奉獻、科技報國、拼搏奮斗等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課堂教學、教材建設等環節,系統推進課程思政教育,進一步落實《江蘇省研究生教育質量提升工程(2021—2025)實施方案》,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獲批課程思政示范專業,“現代設計方法”“現代控制理論”等多門課程入選校級研究生課程思政示范課。持續組織學生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及技術服務,全方位、多元化引導機械學子知國情、明責任、立壯志。
合理安排課程有助于機械類研究生更好地學習和吸收專業知識,及時更新課程體系,多方位地為學生安排課程,讓學生掌握更多更先進的理念與知識。一是學校在機械類研究生課程上設置了學科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實踐課程,綜合分析了機械工程行業的發展環境、市場情況以及發展趨勢,并根據實際情況優化了課程體系與教材內容。二是學院根據學科的特點,開設了區別于傳統模式的特色課程,如提升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課程。機械類研究生不可缺少的就是實踐能力,在實踐創造的過程中,學生更能激發出創造力,教師在教學上設置了實踐環節,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科研創新能力。三是采用多樣的授課方式,學校教師在傳統的授課模式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增強課堂活躍性。
為了全面培養機械工程學院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學院高度重視研究生培養必須與國家需求緊密結合,在實戰中鍛煉成長。為此,學院提出研究生創新性成果要著重質量和應用效果,理論創新性成果應具有學術意義,技術創新性成果應具有工程價值,發明專利必須進行有效轉化?!捌莆逦ā北尘跋?,對研究生論文選題嚴格把關,堅持選題必須圍繞國家制造強國戰略,從實際工程需求中提煉科學問題。
對于學術型研究生,強調學位論文必須緊密與國家級、省部級等各類科研項目相聯系。依托國家級各類科研項目,面向建設制造強國的國家需求潛心研究,銳意創新,深入挖掘“卡脖子”問題中的科學問題,在解決實際科學問題的實戰中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
對于專業型研究生,為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工程技術問題的能力,學院先后深入江蘇、上海、浙江等制造業創新聚集區開展企業調研,了解行業需求,并依托行業龍頭企業建成校外實踐基地,引導研究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凝練技術難題,在解決實際工程技術問題中做出技術創新成果。
另外,依據學校相關文件精神,對《江蘇省研究生科研與實踐創新計劃管理辦法》等文件進行修訂,做好制度政策的頂層設計,保障研究生培養過程科學規范。嚴格進行省校研究生培養創新工程立項項目的中期檢查和結題驗收工作,積極組織研究生參加創新實踐系列賽事。
研究生的培養重點是在開展科學研究中完成學位論文,為保障學位論文質量,每年對碩士生論文開題、中期檢查、預答辯和答辯等環節實施全過程嚴格管理。在學位論文答辯完成后,在學位會前組織專家對所有學位論文再次進行質量全普查,一是確保研究生學位論文必須以國家需求為導向,二是確保學位論文具有學術創新或技術創新。
深化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積極組織開展江蘇省研究生工作站的申報、年度考核、期滿考核工作。積極吸納江蘇省研究生導師類產業教授為蘇州科技大學兼職研究生指導教師,參與研究生的招生、專業實踐指導、學位論文開題和學位論文評閱與答辯環節。
此外,為進一步保障論文質量,學院堅持研究生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制度,充分發揮研究生導師在研究生培養中的作用。組織研究生導師參與自身建設的系列培訓,提升研究生導師的素質能力。并建立了晉升、考核、評優環節教學質量一票否決制,形成了學位論文質量的長效保障機制,全過程確保研究生做出創造性成果。
研究生中參加黨校及入黨人數明顯增加,在各類活動中的模范事跡明顯增多。愛國情懷、使命擔當精神在全院研究生中成效顯著。研究生參加黨校及入黨人數比例達50%,多名研究生獲優秀黨員、優秀干部、優秀標兵等表彰。其中,2019級研究生王浩杰德智體美勞表現優異,獲得2022年度江蘇省優秀畢業生榮譽;2020級研究生潘杰成績優異,長期投身于志愿者活動中,在志愿者崗位上奉獻出了自己的光與熱,取得了傲人的成績,并且作為青年代表在“常州市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 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座談會”上發表了講話。
研究生所參與的面向制造強國需求的科學研究在多個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圍繞學科方向開展了硬脆材料精密高效磨削技術、超聲振動加工技術與裝備、精密與微切削技術、機電系統建模與測控、伺服與機器人控制、機器視覺、制造系統規劃、金剛石工具設計與制造技術、軌道交通車體連接結構可靠性等系列課題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5 項,承擔完成企業技術開發項目30 多項。在國內外高水平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0 余篇,授權發明專利100余件。
通過研究生選題與國家重大需求的緊密結合,研究生逐漸成為國家科技項目攻關的生力軍。近三年來,研究生主持江蘇省研究生科研與實踐創新計劃項目15 項,創新性成果也不斷增加,先后參與完成超精密制造核心技術、創建故障診斷新理論與新技術,在解決一系列“卡脖子”難題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支撐學院獲得省部級科技獎勵9 項、市廳級科技獎勵3項。
通過嚴格的過程管控,保證了研究生培養質量穩步上升,近年來在各領域的獲獎數量及質量居全國之首,研究生教改的成果得到普遍認可和推廣。近三年來,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國內外高水平期刊發表研究論文100 余篇,授權發明專利50 余項;在“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國研究生機器人創新設計大賽等學科/科技競賽中獲獎。多名研究生獲得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和朱敬文特別獎學金,2017 級研究生丁雯鈺獲得校級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周邊常州大學、江蘇科技大學、常熟理工學院等院校來院交流研究生培養經驗,研究生教育改革措施及成果獲得廣泛認可。
在機械制造業大發展的前提下,對機械制造類工程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機械類專業作為制造主力軍將面臨新的挑戰,社會對于機械類人才的要求隨之提高。目前,社會迫切需要創新型科研人才,機械類研究生的培養尤為重要。作為地方高校,將以技術進步為導向,以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能力的高層次技能研發型人才作為碩士研究生培養的主要目標。本文分析了在培養機械類研究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對機械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途徑進行了相關探索,可為我國機械類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