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青 羅天藝



摘 要:葬玉是專門為喪禮制作的器物。成體系的葬玉禮儀在西周時期形成,春秋時期,秦人接收了周人的葬玉文化觀念并發展出具有本土特色的葬玉體系。本文對陜西歷史博物館藏一批具有代表性春秋秦墓出土的葬玉,進行分類整理與介紹。
關鍵詞: 春秋秦墓 秦式葬玉 葬玉文化
玉,作為“石之美者”自古被視為天地之精,具有通神避祟、延年永固等功能,葬玉習俗因此而產生。隨葬玉器在史前各文化中已普遍出現,大多是墓主人生前所用,死后隨葬。嚴格意義上的葬玉,是指專門為喪禮制作的器物,可分為喪儀用玉、斂尸用玉和棺飾用玉三類。葬玉禮儀在西周時期形成體系。平王東遷后,周王室勢力衰落,以致“禮崩樂壞”,葬玉制度也發生變化。春秋時期葬玉使用范圍擴大,質量下降,組合種類也多不規范。這時期的秦人雖然受到了周人以玉斂葬觀念的影響,在墓葬中大量用葬玉,但大多是以石代玉,并出現了異于周禮的新組合方式。本文將代玉石器歸于葬玉中,摭選了入藏陜西歷史博物館的戶縣宋村三號墓、寶雞陽平鎮秦家溝墓、隴縣八號墓、鳳翔縣南指揮村秦公一號墓等具有代表性的春秋秦墓中出土的葬玉,對其進行整理與介紹。
一、喪儀用玉
主要包括玉石圭、戈、璧。
(一)玉圭
青玉圭(圖1):長46 厘米,寬7.1 厘米,厚0.7 厘米,1974 年戶縣宋村三號墓出土。青灰玉質,含石質較多。體扁平而狹長,尖首呈銳角三角形,形制規整,兩面光素。放于棺室西端擱置隨葬品的“腳廂”內。該墓出土有五鼎四簋,及圭、戈等10 件(組)玉器,是一座埋葬卿大夫等級的中型墓葬。此圭也是春秋早期關中秦墓中出土的體量最大的圭。青玉圭(圖2): 長32.6 厘米,寬4.3 厘米,1963 年寶雞陽平鎮秦家溝一號墓出土。色呈青灰,含石質較多,尖首狹長形,光素無紋,放置于槨上。該墓出土有三鼎四簋,屬元士級別。
石圭(圖3):長36 厘米,寬5.2 厘米,1963 年寶雞陽平鎮秦家溝三號墓出土。該墓共出土形制相同、體量相近的石圭12 件。
石圭(圖4):長31.3 厘米,寬4.5 厘米,1976 年陜西鳳翔縣八旗屯九號墓出土。
圭是古代重要的禮玉之一,文獻中多有記載: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繅皆三采三就。子執谷璧,男執蒲璧,繅皆二采再就。以朝覲宗遇會同于王。諸侯相見,亦如之。(《周禮· 春官· 典瑞》)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璧,男執蒲璧。(《周禮· 春官· 大宗伯》)1圭是瑞玉,被用于祭祀天地四方、神靈、祖先,在天子冊封、諸侯覲見以及盟誓活動中充當禮儀重器。同時,圭也是身份地位的一個重要標志物,不同等級身份的貴族使用不同尺寸的圭。《周禮· 考工記· 玉人》記載:鎮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命圭九寸,謂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謂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謂之躬圭,伯守之。……大圭長三尺,杼上終葵首,天子服之。2
圭越大越長,擁有者的地位越高。西周時期高級貴族墓中有出土大型圭,作為象征墓主身份地位的瑞信,中小型墓出土石圭比例較低,且尺寸多在10 厘米左右。放置在墓葬中的圭應作為喪儀用玉使用。
春秋以降,墓葬出土圭的比例大大超過西周時期,單座墓中出土圭的數量增加,小型墓葬出土圭大有泛濫之勢,長度超過20 厘米的大型圭頻繁出現于卿大夫以下的墓葬。從考古資料看,關中地區春秋早期秦墓出土圭的主要有隴縣邊家莊五號墓、寶雞姜城堡墓、宋村三號墓、南陽村二號墓等中型墓。春秋中期以后,秦墓中圭的數量大幅增加,集中出土于陜西鳳翔周圍的八旗屯、高莊、南指揮村秦公一號大墓等墓地。圭的質地以石質為主,高等級墓出土的圭通常體量更大,材質更好,具有較好的光澤、紋理、硬度、韌度等。如戶縣宋村三號墓出土的青玉圭體量與材質均優于同時期低等級墓出土的圭。
另外,春秋秦墓中的圭主要放置在墓主身體周圍、棺蓋板上或棺槨之間,與西周相同。有學者認為,放置棺蓋上的圭具有代表墓主身份瑞玉的性質,與墓葬中出土的銅禮器相似。低等級墓葬中的小型圭可能是對上層貴族執圭的模仿,有祈求高爵厚祿的意義,不具有實用功能,很可能是喪葬中專門制作的明器,性質類似仿銅陶禮器。3
戰國中期以后,秦墓中葬圭的數量急劇減少,而同時期東方諸國墓葬用圭風氣依舊盛行。究其原因,可能與商鞅變法有關。秦國建立了軍功爵制,人們對周禮的價值觀念逐漸擯棄,圭這種原來作為周代貴族象征身份的禮器走向終結。
(二)玉戈
青玉戈(圖5):長35.8 厘米,寬5.7 厘米,1974 年戶縣宋村三號墓出土。青灰色,長援直內,三角形鋒,兩側開刃,援內有一圓形鉆孔,放置在墓主的頭廂北側。
白玉戈(圖6):援長13.6 厘米,胡長11.6 厘米,內長3.5 厘米,1986 年鳳翔縣南指揮村秦公一號大墓出土。
發端于新石器晚期的玉戈屬祭器和禮器。商代大型玉戈十分流行,殷墟的中、大型墓中常出玉戈,但小型墓中罕見。西周的大型墓既有出玉圭的,也有出玉戈的。玉圭和玉戈無論是形制還是出土位置,都有很大的相似性,而且出大型玉戈的墓往往不共出大玉圭,兩者在功能上有替代性。玉戈也是象征墓主身份地位的瑞信,甚至多數學者認為尖首圭源自玉戈。
春秋時期,玉戈數量銳減,被尖首圭取代。關中地區秦墓中,發現玉戈的主要是春秋早期的隴縣邊家莊九號和十一號墓、戶縣宋村三號墓、寶雞南陽村三號墓。這時的戈仍是西周直內戈的樣式。春秋晚期秦公一號大墓出土一件白玉戈,直援直內,長胡三穿,采用了當時流行的青銅戈的樣式,僅見此一例。有學者推測它可能為秦公出行時所使用的儀仗性玉器。4
(三)璧
青玉璧:直徑13.6 厘米,1963 年寶雞陽平鎮秦家溝三號墓出土,斷為四截。青玉,泛灰白,通體磨光,放置墓主頭部西端。
龍首紋玉壁(圖7):直徑4.4 厘米,厚0.4 厘米,1976 年鳳翔縣南指揮村秦公一號大墓出土。玉色淡綠,圓形扁平體,兩面陰刻龍首紋,龍圓睛,眼角線延長并回勾,為西周時期的風格。璧面臺面有切割的痕跡,因而推測為西周遺物改制而成。
璧與圭同為周代重要的禮儀用玉,同時璧也兼具喪儀用玉的功用。《周禮· 春官· 典瑞》中載:“駔圭、璋、璧、琮、琥、璜之渠眉,疏璧、琮以斂尸。”5 璧少見于春秋早期的秦人墓葬,隴縣邊家莊墓地出土玉器較多,也僅出土一件石璧。至春秋中晚期開始秦人墓葬中璧的數量才逐漸增多,成為秦人主要的喪葬用玉。這時期秦墓出土的璧大小不一,最大的玉璧直徑近30 厘米,最小的玉璧僅4 厘米。
秦墓中璧的放置位置,主要是在死者頭側、胸腹部以及棺槨間的箱匣之中。這與西周墓葬中璧的使用很相近,可見秦人對周人以璧作喪儀用玉的認同。春秋時期秦墓中璧的使用尚有等級限制,少見于低等級的小型墓中,至戰國時期,璧的使用普遍起來,小型墓中也出現了隨葬璧。
二、斂尸用玉
主要是作為口琀的玉玦。
白玉玦(圖8、圖9):2 件,外徑2.3 厘米,內徑1.5厘米,1974 年戶縣宋村三號墓出土。白色質地,有受沁白斑。扁平體,有一缺口,通體光素。兩件玉玦均出自3號殉人的口中,是作口琀之用。
黑石玦(圖10):外徑2.6 厘米,厚0.2 厘米,同為宋村三號墓出土。灰色砂石磨制,做工粗糙,內孔略偏離中心,放置于1 號殉人口中。
龍紋玉玦:其一(圖11)直徑2.2 厘米,厚度0.5 厘米;其二(圖12)直徑2.3 厘米,厚度0.4 厘米,1963年寶雞陽平鎮秦家溝一號墓出土。玉玦出自墓主人之口。圓形,中有馬蹄痕孔,一側有外寬內窄缺口。一面陰刻幾何形的方頭龍紋,線條方折,相互勾連;這種龍紋獨具一格,被稱為秦式龍紋。
《說文解字》中說:“玦,玉佩也。”玦通常是指環形有缺口的耳飾。耳飾玦是周人服飾中的一種常用玉飾,通常是兩耳各戴一件。秦人墓葬中出土數量眾多的玉石玦,多是置于死者頭部兩側,作為耳飾玦使用,其中也有部分玉玦被作為口琀,因而玦也具有了斂尸用玉的性質。通常作為口琀的玉玦體量要比作為耳飾的玉玦小些。同一墓中可以有耳飾玦和口琀玦共出,如戶縣宋村三號墓共出有4件白玉玦,兩大兩小,大的置于墓主人頭部,作為耳飾;小的在殉人口中作口琀。不僅墓主口中有玦,殉人亦有,可見其使用并沒有明顯的等級和身份差異。出土玦的墓葬,也沒有明顯等級限制。
玦的流行時間主要在春秋時期,戰國時期的墓葬少有玦出土。
三、棺飾用玉
主要包括玉石魚、玉石貝、璋形玉器。
(一)玉石魚
玉魚:共4 條,長3.5 厘米~ 4.7 厘米,1986 年隴縣邊家莊八號春秋早期墓出土。一條為白色玉質,扁平直身,以細陰線刻出魚鰭、鰓(圖13)。其余三條為青玉,泛灰白,通體磨光,頭部有一鉆孔(圖14)。
石魚(圖15):長5 厘米,寬0.8 厘米,1963 年寶雞陽平鎮秦家溝一號墓出土。長條扁體,頭部有一鉆孔。
玉魚(圖16):長9 厘米,1986 年鳳翔縣南指揮村秦公一號大墓出土。赭色,長條扁身,短尾。兩面均以細陰線陰刻出鰭、鰓、尾紋。秦公一號大墓出土大量的玉魚,為棺飾葬玉。
(二)玉石貝
綠松石貝(圖17):4 件,長1.5 厘米,寬1 厘米。
白石貝(圖18):266 件,長2.6 厘米~ 1.4 厘米。
綠松石貝與白石貝同是1986 年隴縣邊家莊八號墓出土。每個貝上均有鉆孔,以便于懸掛。與玉石貝同出土的還有大量陶磬形飾,均是作為棺飾用。
玉貝(圖19):長1.5 厘米,寬1.2 厘米,1963 年寶雞陽平鎮秦家溝二號墓出土。青玉質,此墓共出土4 件玉石貝,玉質僅此一件,其余為漢白玉質地。
(三)璋形玉器
龍紋璋形玉器(圖20):長13.7 厘米,寬2.6 厘米,厚0.6 厘米,1986 年鳳翔縣南指揮村秦公一號大墓出土。青玉,長方扁平體,一端及兩側琢出凸齒,腰部鉆一圓孔。兩面以細線陰刻勾連緊密的秦式龍紋。秦公大墓出土璋形玉器百余件,出土時多位于棺木兩側,與玉魚疊壓在一起,因此被視作棺飾玉。璋形玉器除秦公一號大墓外,僅在春秋中晚期的眉縣水泥廠秦墓、寶雞益門村二號墓有少量出土,是秦國特有的棺飾玉。
據文獻的記載,周人有裝飾棺柩的習俗,并發展成為一種喪葬禮制。《禮記· 喪大記》鄭玄注曰:“飾棺者,以華道路及壙中,不欲眾惡其親也。”6 飾棺的主要作用就是避免在送葬的路途及墓壙中,直接看見親人棺柩而產生不適之感,以飾物對其進行遮蔽。周代棺飾的主要部分是“荒帷”,即棺外設罩,木結構框架叫“墻柳”,頂部為“柳”,周邊為“墻”。其上蒙布,就是“荒帷”。
“荒帷”上有“齊”“池”“振容”等絲帛裝飾,其上懸綴著由玉石魚、銅魚、玉石貝、玉石串珠或者蚌器等物綴合而成的串飾作為棺飾。周代對“飾棺”之儀的使用有著較為嚴格的等級劃分,僅限于貴族階層。在灃西張家坡井叔墓地、虢國墓地、梁帶村墓地等大中型西周墓中,發現有大量銅魚、玉魚、玉石貝、瑪瑙珠或陶珠等棺飾件。
秦人借鑒了周人裝飾棺柩的習俗,從春秋早期的邊家莊五號墓、八號墓及戶縣南關村82M1,到中期的鳳翔八旗屯M32,以及晚期鳳翔縣南指揮村秦公一號大墓中都有大量的棺飾玉出土,以魚形飾、貝形飾、磬形飾為主。規格最高的秦公一號大墓中還出現了新型的棺飾用玉――璋形玉器。戰國時期,飾棺制度逐漸沒落,秦墓中罕有棺飾用玉出土。
四、結語
陜西歷史博物館入藏的春秋時期關中地區秦墓出土的葬玉,大體涵蓋了春秋時期秦人葬玉的種類。從中可以看到,秦人對西周傳統喪葬禮儀的繼承與革新。秦人在諸戎之中最早接觸周文化,周王室東遷后,秦人在西岐周人故地立國,并且“收周余民而有之”。在這一進程中,秦人雖然認同了周禮所代表的價值觀,但對其等級制度并沒有嚴格地遵循,而是進行了簡化、弱化。秦墓中喪葬用玉的種類減少,并發生新的變化。從殷商沿襲至西周象征墓主身份地位的大型玉戈幾近消失,圭、璧被大量使用,尤其是出現了小型化的璧,以石代玉成為秦墓中普遍的現象,有別于周文化的秦人葬玉體系已逐漸形成。與同時期東方周文化圈的諸國相比,秦人喪葬用玉不僅數量較少,形制也更為簡單,這些差異體現出秦人追求質樸、講求實用的理念與風俗。在春秋中晚期出現的璋形玉器以及這一時期葬玉上流行的秦式龍首紋有別于其他地區葬玉,具有強烈的秦人本土特色,標志著秦式葬玉風格的形成。
1 (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周禮注疏》卷二十、卷十八,《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影印,1979 年,第777 頁、761 ~ 762 頁。
2 (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卷四十一,第 922 頁。
3 梁云:《戰國時代的東西差別――考古學的視野》,文物出版社,2008 年,第64 ~ 66 頁。
4 劉云輝:《陜西出土東周玉器》,文物出版社,2006 年,第14 頁。
5 (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卷二十,第 778 頁。
6 (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卷四十五,《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影印,1979 年,第 1584 頁。
(責任編輯:田紅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