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金屬牌飾整理與研究

2023-08-17 01:53:55岳敏靜
收藏家 2023年6期

岳敏靜

摘 要:春秋戰國以來,中國北方草原地帶普遍流行裝飾豐富紋飾的金屬牌飾,這是以匈奴文化為中心的游牧文化的重要反映。陜西歷史博物館藏金屬牌飾20 余件(組),以動物紋為主,兼有人物紋和幾何紋,時代跨越春秋戰國至兩晉,是這一歷史時段內不同族群在陜西境內(包括部分甘肅地區)活動的見證。這批金屬牌飾或是考古發掘,或是經征集、捐贈而來,本文加以整理研究, 并首次發布相關資料,既為學界提供新的資料,也豐富了我們對特定歷史時段胡漢文化交流的認知。

關鍵詞:金屬牌飾 草原文化 胡漢交流

近年來,裝飾豐富紋飾的金屬牌飾多被發現,其流傳以北方草原地帶為主,廣州、西安、徐州和北京等地也有出土。以往的研究中,除對徐州獅子山楚王陵金牌飾做個案分析之外,1 大部分是從考古類型學入手進行的綜合討論,如烏恩將國內外發現的器物分為長方形、刀把形和橢圓形透雕帶飾三種,并考證其流行時代為公元前4 世紀至公元1 世紀,內蒙古鄂爾多斯地區是其發源地;2 潘玲的《矩形動物紋牌飾的相關問題研究》按形制對金屬牌飾進行分類,并對動物造型的文化淵源、演變以及佩戴方式進行考證;3 單月英和盧巖的《匈奴腰飾牌及相關問題研究》將雕刻有動物紋(少量人物紋)的銅牌飾明確為匈奴遺物,按照形制分為不規則形和長方形兩大群,并對匈奴文化和漢文化要素及其關系進行分析。4 綜上,學界已經基本勾勒出金屬牌飾的文化面貌。

陜西歷史博物館收藏有金屬牌飾共20 余件(組),主要來自陜西省考古發掘、移交、收購和私人捐贈,僅極少部分可見正式考古發掘報告,因此亟需對器物進行系統整理與研究。本文擬對館藏金屬牌飾進行整理,并首次發布相關資料,既為學界提供新的資料,也豐富了我們對特定歷史時段胡漢文化交流的認知。

一、館藏金屬牌飾紋飾及其斷代

館藏金屬牌飾紋飾以動物紋為中心,包括單體獸紋、斗獸紋、對獸紋和人物車馬紋等;根據形制可以分為矩形、“P”字形和不規則形三大類,具體分類整理如下。

(一)矩形金屬牌飾

牛紋銅牌飾(圖1),矩形透雕,素面邊框,內雕寫實牛紋,雙角和面部突出,呈向左低首行進狀。牌飾背面中間有一對橋形鈕,左側邊框處還有一半環形鈕。長6.3 厘米,寬4.1 厘米,1971 年陜西省博物館于陜西省廢品庫揀選。內蒙古博物館藏有類似牌飾,矩形透雕,中間為一長有雙角站立的牛,與陜西歷史博物館藏這件牛紋方向相反,未見牌飾邊緣的半環形扣。這類牌飾時代,潘玲認定為西漢中晚期。5

鹿紋銅牌飾(圖2),矩形淺浮雕,四角各有一小圓孔,中間有凸起的鹿紋,鹿呈四腿站立狀,回首張望,鹿角高聳。長4.1 厘米,寬2 厘米,1957 年陜西省博物館收購。這類牌飾在北方草原地帶呼倫貝爾地區常見,在吉林省榆樹縣老河深墓地、蒙古南戈壁省、俄羅斯圖瓦地區的埃爾米雷格墓地

I 墓群和外貝加爾赫爾墓地M52作為腰帶裝飾品出現。根據南戈壁省和老河深墓地的三套腰帶具組合情況,可以知道在每條腰帶上一般會裝飾3 ~ 6 個回首鹿紋帶飾,與另一種形狀的帶飾相間分布或者鹿紋帶飾成一定間隔分布,屬于鮮卑文化的典型帶飾,時代為公元前1 世紀晚期至公元1 世紀末,相當于新莽至東漢早期。這是草原絲綢之路南西伯利亞地區向呼倫貝爾地區文化傳播的結果。6

雙駝紋金牌飾(圖3),矩形透雕,邊飾素面,兩只駱駝相對站立,中間為一株棕櫚樹,駱駝口銜棕櫚枝干。牌飾背面有兩橋形鈕,用以穿戴。長6.5 厘米,寬4 厘米,1974 年西安市北郊龍首村出土,時代為西漢。這類雙駝紋牌飾在寧夏同心縣倒墩子匈奴墓、7 遼寧西豐縣西岔溝墓地8 等地均有出土,大部分為鎏金銅質透雕雙駝紋牌飾。館藏這件牌飾出土于西漢時期都城長安城遺址附近,為純金透雕,極具代表性。

雙鹿紋金牌飾(圖4),矩形透雕,素面邊飾,內飾相對的鹿紋怪獸,長吻、尖牙、圓眼、尖爪,身體輪廓處有線描鬃毛,腿根部為透空圓形裝飾。鹿形怪獸中間為一雙尖耳獸首,鹿背上各立一鳥,周圍有透空圓圈紋裝飾,邊框內上下的長邊飾為聯珠紋。長8.7 厘米,寬6.3 厘米,1959 年甘肅省華池縣出土。9

內蒙古二蘭虎溝也出土一件雙鹿紋銅牌飾,邊飾為細繩紋,中間有連環將二鹿分開。10 另外內蒙古察右后旗三道灣匈奴墓M20 也曾發現同類金牌飾,紋飾中鹿形更具體寫實,該墓地的年代為東漢中晚期。11 館藏雙鹿紋金牌飾形制相類,是東漢時期鮮卑遺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館藏這件牌飾的背面無鈕,在右下角處有一殘斷部分,應該是將牌飾固定于某處的殘留(圖4)。潘玲認為這類鮮卑文化透雕鹿紋牌飾,其功能較匈奴文化中的透雕動物紋牌飾發生變化,不再作為腰帶裝飾品出現。12

雙鹿紋金帶飾(圖5),矩形,正中鏨刻相對鹿紋,兩層長方形邊框,內填錐刺圓點紋。在帶飾的上方鹿角處各有兩圓孔,用以穿系。1965 年甘肅通渭縣堡子村南澍捐贈。這種以金片錘揲而成的牌飾,主體紋飾仍然為兩只相對站立的鹿,鹿紋已經輪廓化,邊緣為粟粒狀紋飾,在兩晉三燕文化中非常流行。13

對馬紋銅牌飾(圖6),矩形淺浮雕,四周為兩圈細繩索紋,中間為兩只相背的抽象馬造型。馬跪臥,長吻、圓眼、葉片狀耳,馬身、馬腿均用凸起的弧線勾勒。背面有兩個橋形鈕。長11.5 厘米,寬5.7 厘米,1956 年陜西歷史博物館收購,綏德出土。西伯利亞地區有同類牌飾出土;14 寧夏同心縣倒墩子匈奴墓群曾出土21 件金屬帶飾,其中一件帶飾為矩形,浮雕相對的馬紋。15 館藏對馬紋銅牌飾與之相似,也是西漢中晚期匈奴遺物。

對獸紋銅牌飾(圖7),矩形透雕,寬帶邊框裝飾連續的正方形,內部透雕兩回首相望的馬形怪獸。怪獸俯臥,吻部似龍,爪似虎前伸,馬形身。由于空間的局限或者為了達到特殊的藝術效果,兩馬形獸下半身重疊。通長10 厘米,寬4.8 厘米,1974 年5 月榆林外貿揀選移交。寧夏同心縣倒墩子漢代匈奴墓多見矩形透雕對獸紋銅牌飾,16 與館藏相類,同屬西漢匈奴遺物。值得注意的是,除寫實動物紋之外,館藏對獸紋銅牌飾中的獸紋結合了馬、虎和龍等神獸的形態特征,是匈奴文化和漢文化結合的產物。17

四虎紋銅牌飾(圖8),矩形透雕,邊框素面,內里雕刻四虎上下疊壓,虎呈俯臥,方向兩兩一致。長4.2 厘米,寬3 厘米,陜西歷史博物館征集,榆林文化館移交。這種將同樣動物形疊壓排列的現象,在內蒙古匈奴墓較為常見,如桃紅巴拉匈奴墓出土的矩形透雕銅牌飾,內有三馬疊壓,時代為戰國時期。18 內蒙古博物館藏四羊紋銅牌飾,縱長方形透雕,上下疊壓四只大角山羊,作半蹲踞式,方向兩兩一致。因此,四虎紋銅牌飾應為戰國時期的匈奴遺物。

四鹿紋透雕銅牌飾(圖9),呈縱長方形透雕,無邊飾,上下各雕兩回首鹿紋,豎耳、圓眼、長吻、前腿俯臥。長4.9 厘米,寬2.7 厘米,陜西歷史博物館收購。此類牌飾在北方地區常見,如內蒙古忻州窯子M59、19 黑龍江訥河大古堆20 等墓均有出土,這類四鹿紋牌飾出土墓葬的時代應為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21 因此,館藏這件四鹿紋透雕銅牌飾應為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的遺物。

猛獸噬咬食草動物紋銅牌飾(圖10),矩形透雕,邊框裝飾連續的長方形寬帶紋,左側虎形獸,長尾上卷,前腿略俯臥,張嘴噬咬對面的駱駝,駱駝低頭噬咬虎的前腿(靠近爪部),雙前腿交替,后蹄翻轉于矩形右上角,北部有兩凸起的駝峰。其中虎的尾部、關節、背部和駱駝雙峰、關節和蹄部均有圓形透空裝飾。通長12 厘米,寬8.2 厘米,1978 年陜西省長安縣(現長安區)陳尊祥捐贈。這類猛獸噬咬食草動物牌飾中后者多后蹄翻轉,是巴澤雷克文化晚期非常流行的題材。尤其是左側的猛獸頭頂生出多枝丫的鹿角,有些猛獸嘴部還稍彎曲,具有鳥喙狀殘留,在中國境內流行的時代為戰國晚期至西漢晚期。22

鎏金雙虎噬馬紋銅帶飾,一組兩件,矩形銅鎏金,無邊框,主體紋飾為一俯臥馬,兩虎頭分別位于馬頭部和后背部進行噬咬,馬軀干較為抽象,在頭部還有類似卷曲的羊角裝飾。在畫面邊緣有連續的“格里芬”頭部裝飾。背面四角各有一個橋形鈕,為了穿戴方便,其中一件靠近邊緣處有一圓孔。長11 厘米,寬5 厘米,厚1.5 厘米,1982 年西安市東郊三店村漢墓出土,23 同墓出土有半兩和五銖錢,時代為西漢早期。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墓出土圖案完全一致的金質牌飾,也是西漢早期。

折角紋銅牌飾,矩形透雕,邊飾為葉紋,內為兩層折角紋。這類牌飾也被稱為“階梯形銅牌飾”,遼寧西豐縣西岔溝匈奴墓曾出土一件同類牌飾,時代一般為西漢中晚期。24

(二)“P”字形金屬牌飾

鷹獸相搏紋銅牌飾(圖11),一組兩件。呈“P”字形透雕,下部邊緣有葉片狀裝飾,均為一鷹形格里芬與虎形獸格斗的場景。其中一件,鷹形格里芬位于右側,羽翼豐滿,極其夸張,正在撕咬虎形獸脖頸,虎形獸位于左側,后腿站立,頭部扭曲,吻部被鷹形格里芬前爪緊緊鉗住。虎形怪獸的后部,似另有一長尾獸,尾部與虎形怪獸相接。另一件,方向相反,鷹形格里芬位于左側,虎形獸位于右側,唯一不同之處在于虎形獸無人物牽引。這組牌飾均表現出鷹虎相斗的激烈場景,而且鷹形格里芬明顯占據絕對優勢。通長12 厘米和13 厘米,寬8.1 厘米,1955年西安紅廟坡磚瓦二廠出土。

館藏還有一件類似的鷹虎相搏紋銅牌飾,“P”字形透雕,左側為鷹形格里芬,喙部噬咬右邊虎形獸的脖頸;右側的虎形獸呈行進狀,右腿微抬,試圖壓制鷹形獸的前爪,張嘴噬咬鷹形獸的腿部,長尾下垂,尾端卷曲,呈圓環狀。與上述牌飾不同之處在于二者呈勢均力敵的狀態。鷹形格里芬的雙翼位置和虎形獸的尾部分別形成多個透孔,用以裝飾腰帶。通長10.5 厘米,寬5.8 厘米,西安市長安縣細柳公社(現長安區細柳街道)義井村南隊土壕出土。

單月英將斗獸紋總結為“巨鷹襲擊蹄類動物”,在匈奴地區最為常見。25 這類牌飾與遼寧西豐縣西岔溝等地出土牌飾的內容和風格基本一致,是西漢中晚期匈奴文化的體現。館藏的這三件銅牌飾出土于漢代都城長安城附近,反映出此類牌飾在中原地區的流傳情況。

人物車馬紋銅牌飾,呈“P”字形,透雕,邊飾為葉片紋。畫面中心為騎士騎馬駕車,車頂和車后(左側)分別有一犬,低首卷尾,車后還有一棵大樹,樹干被擋,枝繁葉茂,樹頂呈華蓋狀。騎士正對觀眾,馬頭略偏向右,騎士右手持短柄劍,左手向右前伸,右側為一雞首人身怪獸與一犬相擁而立。長9.8 厘米,寬6.3 厘米,陜西省綏德縣出土,陜西歷史博物館收購。

遼寧西豐縣西岔溝墓地曾出土一件圖案和造型完全相同的器物,最早發掘簡報定名為“騎馬戰士執劍捉俘虜銅飾板”,26 最近出版的發掘報告將其統稱為“P 字形鏤空動物紋銅牌飾”,并推斷西岔溝墓地時代為西漢中期至西漢中晚期。27 寧夏同心縣倒墩子墓地也出土同類器物,時代為西漢中晚期。28 館藏這件牌飾的時代與西岔溝器物同時,應屬西漢中晚期,一般認為是與匈奴有關的游牧文化遺物。與此同時,這類造型與西伯利亞薩爾馬特藝術類似,29 說明其流傳范圍之廣。

(三)不規則形金屬牌飾

熊形鎏金銅牌飾(圖12),熊呈俯臥姿勢,長吻、小圓眼、圓耳、前腿前伸、后腿和尾巴蜷縮,熊全身刻有凹線紋。背面有一半環形鈕和一個圓釘用以系帶。通體鎏金剝落,長4.9 厘米,寬2.7 厘米,1957 年陜西省博物館收購。在內蒙古二蘭虎溝發現的匈奴墓曾出土同類器物,蹲或站的動物造型,背后有鈕用以穿戴。30 二蘭虎溝附近曾發現漢代古城遺址,因此館藏這件熊形鎏金銅牌飾應該與二蘭虎溝墓葬時代大體一致,應為西漢時期匈奴遺物。

虎形銅牌飾(圖13),俯臥狀虎,四腿彎曲,圓眼、尖耳、短吻,腿根部呈圓圈紋,在爪部和尾端分別有一圓孔,背面有兩個半圓形鈕。長8.5 厘米,高2.4 厘米,陜西省綏德縣出土,1957 年陜西省博物館收購。虎形銅牌飾屬于玉皇廟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被認為“奉虎為圖騰”。31 玉皇廟文化范圍包括河北北部、北京北郊及遼寧西南隅,從春秋中期延續至戰國早期,屬于狄人創造的文化。32 根據目前的研究,玉皇廟文化虎形牌飾有兩個文化傳播系統,一個來自內蒙古夏家店文化,另一個來自關中文化。館藏虎形銅牌飾全身素面,腿根部的圓圈紋與關中地區西周墓地虎紋牌飾圓圈紋類似,同時爪部和尾端的小圓孔,又是內蒙古夏家店文化的反映。以上兩種文化因素到春秋中晚期影響到冀北,形成玉皇廟文化典型的虎形銅牌飾。33 館藏這件虎形牌飾與玉皇廟文化葫蘆溝34 出土的虎形銅牌飾基本一致,時代應為春秋中晚期。

走馬紋銅帶飾(圖14),共3 件。一組兩件鎏金走馬紋銅帶飾,單體馬紋浮雕。一件馬呈低首行進狀,牌飾背面有兩橋形鈕用以系帶。長6.7 厘米,寬4.5 厘米,1989年西安市鐵路局公安分局車站廣場派出所移交。另一件為銅質,形制基本一致,長8 厘米,寬5.5 厘米,陜西歷史博物館收購。這種走馬紋一般為單體馬紋,形體粗壯,行進方向有時向右,有時向左,藝術家將馬塑造得較為粗壯,突出展示走獸悠閑的狀態。山西朔縣(今朔城區)西漢早期前段墓葬M50 曾出土一組兩件鎏金走馬紋銅帶飾,長7 厘米,寬4.4 厘米,與館藏完全一致,35 同為西漢早期。

母子羊紋銅牌飾(圖15),透雕,為一站立的雌性山羊,山羊兩腿之間為一小羊,正抬頭吮吸乳汁,母子羊站立于一長方形平臺上。內蒙古涼城蠻漢山曾出土一件同類器物,造型相同,均為哺乳狀母子羊形,有學者認為屬于春秋時期的遺物。36

母子馬紋銅牌飾(圖16),透雕,主體紋飾為一大馬背上站立一小馬,大馬跪臥、昂首,1971 年陜西省博物館收購。根據目前的整理與研究,同類的馬形牌飾在遼寧、青海、山西、河北和內蒙古等地均有發現。在臨近的內蒙古地區常見金制品,如內蒙古察右后旗三道灣墓地曾出土同類器物。37 據研究,這類牌飾在時代為東漢晚期至魏晉時期的鮮卑墓葬常見,38 林沄認為馬額前的圓形裝飾為鮮卑族常見的鬃髻,39 還有學者認為鮮卑馬形牌飾來源于戰國時期匈奴的鹿紋。40 綜上,館藏這件馬紋銅牌飾可能屬于東漢晚期至魏晉時期。

二、金屬牌飾的文化內涵分析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金屬牌飾的時代跨越春秋晚期至魏晉,主要來自陜西和甘肅兩省,與寧夏、內蒙古、遼寧、江蘇等地出土牌飾在形制和文化面貌上互為印證,是古代北方長城以南地區金屬牌飾流傳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大部分背后有鈕或穿孔,多為實用器,用以充當腰帶或者其他裝飾。與此同時,根據對館藏金屬牌飾的時代和文化面貌的考證,還可以探討陜西地區(包括甘肅部分地區)金屬牌飾反映的文化淵源及其演變特征。

春秋戰國至西漢早期,圓雕的小型虎紋和熊紋牌飾,是這一時期游牧文化在陜西地區的反映。尤其是在陜北綏德出土的玉皇廟文化虎紋牌飾,是狄人在陜北高原活動的痕跡;母子羊造型的牌飾,與內蒙古地區出土器物幾乎完全一致。這些都說明這一時期中國北方草原地帶文化交流的復雜性。20 世紀50 年代,陜北神木縣(今神木市)納林高兔村及其附近地區曾發現匈奴墓,出土諸多圓雕動物紋金屬器,以金銀銅質為主。41 與之相應,陜西歷史博物館藏單體動物紋牌飾是匈奴活動的直接產物。此外,矩形透雕動物紋牌飾以重復的草原動物紋為主,如四鹿紋和四虎紋銅牌飾,體現出獨特的文化面貌。

西漢中晚期,陜西西安、綏德和臨近的甘肅華池縣發現的金屬牌飾,除動物紋之外,還有人物車馬紋,填補了這類牌飾在長安和陜北高原地帶的空白。以北方草原地帶透雕搏斗形態的動物紋牌飾為代表,分為矩形和“P”字形兩大類,曾被稱為“鄂爾多斯式動物紋牌飾”。基本紋飾是2~3只動物搏斗,展現出激烈斗爭場景,有學者認為是戰國以后斯基泰文化影響的結果。42 這一時期綏德地區發現的牌飾與內蒙古鄂爾多斯地區、遼寧西豐縣西岔溝等地紋飾風格幾乎完全一致,反映出陜北高原地帶作為北方草原文化的組成部分,是這一時期廣大游牧部族活動的重要區域。

隨著目前對動物紋牌飾研究的逐漸深入,尤其是西安北郊發現的戰國秦工匠墓出土的動物紋金屬牌飾及其半成品,證實至晚在戰國時代原屬于草原游牧文化的動物紋牌飾已經被中原地區的漢族吸收、利用。43 西安地區的客省莊M106 出土的透雕人物角斗紋帶飾,44 西安市三店村漢墓、西安市紅廟坡磚瓦二廠以及漢長安城遺址附近出土的透雕動物紋牌飾等資料,可以豐富學界對這一問題的認知。

東漢至魏晉時期,館藏動物紋金屬牌飾重新出現單體動物紋,以單體浮雕鹿紋為主;另外,隨著東漢以來北方草原地帶鮮卑逐漸崛起和西進,并占據匈奴活動的部分區域,使得甘肅等地出現具有鮮明鮮卑文化風格的透雕雙鹿紋金牌飾。尤其是后期鏨刻鹿紋金片飾的發現,反映出魏晉時期金屬牌飾與絲路文化結合,使金屬牌飾作為文化交流的載體展現出新的藝術風貌。

1 鄒厚本、韋正:《徐州獅子山西漢墓的金扣腰帶》,《文物》1998 年第8 期。

2 烏恩:《中國北方青銅透雕帶飾》,《考古學報》1983 年第1 期。

3 潘玲:《矩形動物紋牌飾的相關問題研究》,《邊疆考古研究》第3 輯,2004 年,第126 ~ 146 頁;本文還收錄于潘玲:《伊沃爾加城址和墓地及相關匈奴考古問題研究》,科學出版社,2007 年,第161 ~ 194 頁。

4 單月英、盧巖:《匈奴腰飾牌及相關問題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2008 年第2 期。

5 潘玲:《矩形動物紋牌飾的相關問題研究》,《伊沃爾加城址和墓地及相關匈奴考古問題研究》,第174 頁。

6 潘玲、譚文妤:《呼倫貝爾鮮卑遺存中的西來文化因素――兼談兩漢時期的“草原絲綢之路”》,《考古》2022年第5 期。

7 烏恩、鐘侃、李進增:《寧夏同心倒墩子匈奴墓地》,《考古學報》1988 年第3 期。

8 潘玲、田立坤、劉寧、李新全主編:《西豐西岔溝――西漢時期東北民族墓地》,文物出版社,2022 年, 第346 ~ 347 頁。

9 黃曉芬、梁曉青:《甘肅省華池縣發現透雕金帶飾》,《文物》1985 年第5 期。

10 田廣金、郭素新:《鄂爾多斯式青銅器》,文物出版社,1986 年,第78 頁。

11 鄭隆:《內蒙文物工作組再一次調查二蘭虎溝的匈奴古墓》,《文物參考資料》1956 年第11 期;李逸友:《內蒙古西部地區的匈奴和漢代文物》,《文物參考資料》1957 年第4 期。

12 潘玲:《矩形動物紋牌飾的相關問題研究》,第143 頁。

13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燕文物精粹》,遼寧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13 ~ 15 頁,圖版15。

14 田廣金、郭素新:《鄂爾多斯式青銅器》,第84 頁。

15 烏恩、鐘侃、李進增:《寧夏同心倒墩子匈奴墓》,圖版3。

16 同注15。

17 同注4。

18 田廣金:《桃紅巴拉的匈奴墓》,《考古學報》1976 年第1期,圖版2。

19 曹建恩、孫金松、楊星宇:《內蒙古涼城縣忻州窯子墓地發掘簡報》,《考古》2009 年第3 期。

20 王長明、張偉、王怡、劉曉松:《黑龍江訥河大古堆墓地發掘簡報》,《文物》2009 第6 期。

21 李陳奇 :《松嫩平原商周至西漢時期青銅器的發現與初步研究》,《北方文物》2013 年第3 期。

22 潘玲:《矩形動物紋牌飾的相關問題研究》,《伊沃爾加城址和墓地及相關匈奴考古問題研究》,第178 ~ 180 頁。

23 朱捷元、李域錚:《西安東郊三店村西漢墓》,《考古與文物》1983 年第2 期。

24 潘玲、田立坤、劉寧、李新全主編:《西豐西岔溝――西漢時期東北民族墓地》,第345 頁。

25 同注4。

26 孫守道:《“匈奴西岔溝文化”古墓群的發現》,《文物》1960 年Z1 期。

27 潘玲、田立坤、劉寧、李新全主編:《西豐西岔溝――西漢時期東北民族墓地》,第346 ~ 347 頁。

28 同注7。

29 田廣金、郭素新:《鄂爾多斯式青銅器》,第97 ~ 98 頁。

30 李逸友:《內蒙古西部地區的匈奴和漢代文物》,《文物參考資料》1957 年第4 期。

31 靳楓毅:《軍都山玉皇廟墓地的特征及其族屬問題》,宿白主編:《蘇秉琦與當代中國考古學》,科學出版社,2001 年,第194 ~ 214 頁。

32 楊建華:《再論玉皇廟文化》,《邊疆考古研究》第2 輯,2003 年,第154 ~ 163 頁。

33 金東一、楊建華:《玉皇廟文化中的兩種虎牌飾》,《邊疆考古研究》第28 輯,2020 年,第147 ~ 157 頁。

34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軍都山墓地:葫蘆溝與西梁垙》,文物出版社,2010 年,第293 頁。

35 信立祥、雷云貴、屈盛瑞:《山西朔縣秦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87 年第6 期。

36 田廣金、郭素新:《鄂爾多斯式青銅器》,第168、179 頁。

37 烏蘭察布博物館:《察后右旗三道灣墓地》,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內蒙古文物考古文集》(一),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4 年,第407 ~ 433 頁。

38 喬梁:《赤城馬營村金馬飾牌的年代與族屬》,《文物春秋》2002 年第6 期。

39 林沄:《鮮卑族的金、銅馬形牌飾》,《邊疆考古研究》第3 輯,2004 年,第147 ~ 151 頁。

40 潘玲、薩仁畢力格:《鮮卑馬形牌飾的來源》,《邊疆考古研究》第16 輯,2014 年,第387 ~ 400 頁。

41 戴應新、孫嘉祥:《陜西神木縣出土匈奴文物》,《文物》1983 年第12 期。

42 同注1。

43 岳連建:《西安北郊戰國鑄銅工匠墓發掘簡報》,《文物》2003 年第9 期;羅豐:《中原制造――關于北方動物紋金屬牌飾》,《文物》2010 年第3 期。

44 考古研究所灃西發掘隊:《1955 ~ 57 年陜西長安灃西發掘簡報》,《考古》1959 年第10 期。

(責任編輯:田紅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黄色不卡视频| 欧美亚洲日韩中文| 网友自拍视频精品区|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日韩久久| 久久精品只有这里有| 国产亚洲高清在线精品99| 欧美国产菊爆免费观看| 在线免费观看AV| 视频二区国产精品职场同事| 色AV色 综合网站| 色吊丝av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视频| 成年人国产网站| 国产精品第三页在线看| 国产永久无码观看在线| 91亚瑟视频| 国内精品九九久久久精品| 毛片a级毛片免费观看免下载| 国产浮力第一页永久地址| 国产91av在线| 国产一级毛片yw|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电| 99在线视频网站| 色首页AV在线| 日本午夜影院|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电| 全色黄大色大片免费久久老太| 中国精品自拍| 国产二级毛片| 亚洲色图欧美一区|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 午夜福利亚洲精品|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真矢织江| AV不卡国产在线观看| 欧美一级专区免费大片| 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 日韩精品毛片| 日韩精品成人网页视频在线| 国产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天| AV片亚洲国产男人的天堂| 激情無極限的亚洲一区免费| 国产精品无码作爱| 99这里精品| 麻豆精品在线视频| 99性视频|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国产a v无码专区亚洲av| 波多野一区| 国产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 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我| 欧美成人a∨视频免费观看| 手机在线国产精品|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 免费A∨中文乱码专区| 国产xx在线观看| 91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无码AV日韩一二三区| 99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欧美一级高清片欧美国产欧美| 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 综合色婷婷| 国产女人在线视频|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三寸蜜桃| 亚洲—日韩aV在线| 国产鲁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男人的天堂|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 漂亮人妻被中出中文字幕久久| 亚洲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欧美啪啪一区| 综合社区亚洲熟妇p| 婷婷伊人五月| 久青草国产高清在线视频|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亚洲欧美精品一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少妇| 精品国产毛片| 91精品视频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