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
摘要:農業科技報道是以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加工為基礎,結臺現代科學技術,通過對農業生態環境的綜合利用,向廣大人民群眾傳遞科學、先進的知識,引起社會的關注,從而達到宣傳的目的。本文首先對農業科技的概念進行簡單梳理,然后從其現狀人手,再通過案例分析的方法,說明電視農業科技報道的優勢,最后提出現實的改進建議。
關鍵詞:電視臺;農業科技報道;報道模式
理論基礎
媒體與農業科技報道
電視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將文字的語言轉化成圖像的符號,并且通過圖片的方式來表達出所要傳遞的意思?!霸诋嬅嫔险f話”的電視媒體.通過直觀的畫面闡述了晦澀的農業科技術語,讓文化程度不那么高的普通農民也能很好地接受農業科技的傳播。比如中央電視臺的《科技苑》、武漢電視臺的《科技之光》、北京電視臺的《科技全方位》等。曾經電視農業科技報道以其廣泛的傳播和通俗易懂的解讀,一度成為農業科技報道的主力軍。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對生活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農業科技報道的內容和形式都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而現在,由于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受眾的注意力更加集中,這也導致了受眾的關注點更多地轉移到了視覺上,所以,這也就出現很多的新媒體,這些新媒體的誕生改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同時,也影響著整個傳媒行業的變革,這其中自然包括電視農業科技報道的模式。
媒介與傳播
隨著網絡的普及以及各種新的傳播方式的出現,例如微博、微信等,這些新的傳播形式的興起給受眾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也為受眾帶來了便利。但是,由于移動終端的便捷性,導致受眾的注意力容易被分散,從而影響到農業科技報道的質量。因此,如何讓受眾更好地接受和理解農業科技的內容,是當前面臨的問題。而要想解決這一難題,就必須找到合適的方法,讓農業科技報道的影響力得到提升。所以,為了使我國的農業科技報道能夠更加地貼近民生,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應該不斷創新,將其與其他的傳播途徑結合起來,并利用多種手段,來實現對農業科技的宣傳。
電視臺農業科技新聞
報道的特征分析
社會功能
電視臺農業科技報道的社會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為農業生產提供信息服務。農業科技報道是以農民為主體,通過對農產品的科學加工和技術推廣,為廣大農民介紹相關知識和種植經驗。比如河南電視臺推出的《百集農村實用技術》《秸稈氣化技術》《滲灌—一方興未艾的節水灌溉技術》等等,一花引來萬花開,許多地方紛紛效仿,收到了咀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第二.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科技報道的社會功能在于它能夠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使其在遇到困難時可以得到及時的幫助。央視農業頻道推出了《貴州黎平:一棵油荼的“數字畫像”》。作為全國首批一百個油茶產業重點發展縣之一,在數字化的加持下,貴州省黎平縣從油荼品種、果實、榨油到最后的品牌,整個產業鏈都在提升,帶動了更多的農戶。這樣的節目對全國其他地方來說,都有借鑒作用。
宣傳性
電視臺農業科技報道是以宣傳和傳播為目的的,它的內容具有很強的新聞屬性,因此它的宣傳性也是其重要的特征之一。隨著村村通工程的實施,農村電視覆蓋率達到94%,電視農業科技報道是我國農民獲取農業科技信息的主要來源。電視農業科技節目對宣傳和服務“三農”、促進新農村建設發揮著極其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農業科技報道的對象主要為農民,所以其在新聞報道中的主題往往都是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比如說,關于蔬菜的新聞報道就應該以反映群眾的日常生活為主,而不能一味地追求“高大上”,這樣會使受眾產生審美疲勞,從而影響受眾的觀看興趣。在農業科技報道的過程中,要注意對社會熱點事件的關注,因為這些事關國家的未來也關系到一個地區的發展,只有把焦點集中于這類事例才能引起受眾的共鳴,進而促進媒體的影響力。
電視臺農業科技報道的多樣化
電視農業科技報道的內容要有針對性,要有深度,要有豐富的內涵。在進行農業科技報道時,可以根據不同的地域和受眾群體,選擇合適的題材,以滿足受眾的需求。比如,在我國南方地區,由于氣候的原因,農作物的生長周期較長,而北方的農民則是種植水稻,因此,可將農業生產與天氣相結合,以適應當地的溫度、濕度,來提高作物的產量。結合一些具有特色的事件,例如,在農業方面,可以利用人們對自然災害的認識,來增加電視報道的趣味性,這樣能使電視農業科技報道更加生動有趣,也更能讓受眾產生興趣。
我國電視臺農業科技
報道模式存在的問題
我國農業科技報道的量
目前來看,雖然從中央到地方,各個電視臺都開辟有農業節目,但從總量上來說,真正做給農民觀看的節目所占比率很小。從農業科技報道在服務“三農”中的重要性來看,增加電視農業科技報道的播出量是勢在必行的。
我國農業科技報道的制作
近年來我國電視臺農業科技節目有了比較快的發展,有些電視臺農業科技節目已經在受眾中有了一定的影響力,但是電視臺農業科技節目仍然不能同新聞、娛樂、文藝節目相抗衡,制作出的農業科技節目精品不多,難以產生較大影響??偟膩碚f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是定位不準。電視臺農業科技報道城市化傾向比較明顯,包括節目內容、節目播出時間、節目實用性等。
二是電視農業科技報道編導知識儲備不足。相當多的編導自小生活在城市,對農村生活缺少感性認識,即使有部分人來自農村,但是在其求學過程中,也對農村、農業、農民的認識日漸表面化、膚淺化,他們缺乏有關農業生產規律、農業市場規律、價值規律等方面的知識。由于缺乏對市場的把握,導致了其在傳播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如果沒有對事件進行深入的分析,使得受眾不能及時了解到真實的情況,從而影響了農業科技報道的質量。
三是節目形態單一。我國的農業科技報道的形式和方法都較為單一,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只是簡單地將其與電視農業節目相結合,這樣的報道方式,不僅不能滿足受眾的需求還會讓人感到乏味。而且,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大多數人都認為,農業科技的工作就是簡單的科普知識的宣傳,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農業科技的生產。另外,對于農業科技的報道,大多數都是以圖文為主,缺少其他的輔助方式,這樣就會使受眾無法直觀地感受科技報道的效果,也會降低其觀看的積極性。因此,為了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增加農民收入,必須要加強對農業科技報道的研究,不斷地完善和改進,只有這樣才可以更好地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
四是電視農業科技報道的職能不到位。目前,國內的電視農業科技報道大多是以政府為主導的形式進行的,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其影響力有限,不能很好地帶動相關行業的快速成長。此外,一些地區的電視臺,為了吸引更多的受眾,往往會選擇與當地的農民合作,這樣一來,其宣傳范圍受到限制,使得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受阻,進而降低了知名度。而對于農民群體來說,其需求得不到滿足,因此會失去市場。所以,如果不采取措施,那么電視農業科技報道的作用將極大削弱。
新時期的電視臺農業
科技報道模式創新
新時期的電視農業科技報道理念更新
我國的電視農業科技報道模式是以新聞的內容為載體,以科技的手段來進行新聞報道的一種方式。這種報道形式的特點就是將科學技術作為媒介,對其進行傳播,從而達到更好的宣傳效果。但是,隨著互聯網的快速普及,網絡技術的不斷成熟,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地獲取信息,這就為農業科技的報道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新時期的農業科技新聞工作者們也開始探索新的農業科技報道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農業科技新聞工作者利用各種先進的計算機設備和軟件,將現代的信息技術與電視有機結合,創造出更加豐富的新聞報道樣式。農業科技新聞工作者還試著將一些現代化的數字化的數據轉化成具有實用價值的圖片,通過圖像的呈現,來吸引受眾的眼球,提高受眾的關注度。農業科技新聞工作者還積極運用多種多媒體的表現手法,例如動畫、短視頻等等,使之更直觀地呈現在大眾面前。
在過去三年里,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農產品銷售運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我們為了幫助農民解決這個問題,就曾推出一檔農業科技節目,多管齊下,達到信息共享。運用天空眼,將農產品種植、產出景標示在地圖中,運用大數據,將農產品需求量實時更新;根據封控情況,在地圖上更新運輸線路。這檔節目不僅有效解決了農產品的滯銷問題,也為封控區的居民解決了物資流通難題。
新時期的電視臺農業科技報道模式創新的具體途徑
首先要提高從業人員的基本素質。毫無疑問,電視農業科技節目應該服務于中國廣大農民、服務于他們的生產與生活,從業者應該了解農業生產的全部過程和農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要能夠深入農村基層。必須真正對農民的生活有一定的了解,能夠真正做到與農民平等交流。我國地域的廣闊性以及農民需求的不同層次性,也要求從業者能夠慧眼識珠,找到電視目標群體真正關心、需求的內容,并根據不同受眾群體的不同需求,對電視臺農業科技節目進行細分,切實做到有的放矢。
電視臺農業科技節目要想有好的傳播效果,必須注入情。情為情感,是記者和人民群眾之間的感情。有感情灌注的報道才能有生命力。長期以來,創作者們一直認為受眾觀看農業科技報道,主要是想了解鮮為人知的科學技術,只耍通過灌輸的方式,強調數字、圖表、科技原理等客觀成分,把科學技術通過電視畫面展現給受眾,達到傳播科學知識的目的,就算完成任務了。可這種見物不見人的報道模式收效甚微,受眾并不愛看??平唐秲灮O果園》,內容無非是講什么(蘋果園減產),為什么(果園老化),怎么做(技術改造),這三個層次組成。但節目并沒有接套路靠解說詞接部就班地敘述,而是構思了人物情節,由老果農舍不得砍樹、去枝做切入點,等到看見人家的果樹豐收了,他才醒悟過來,決心去找技術推廣站。科技人員來到老農的果園,邊示范邊講解,重點的地方通過對話進行強調,技術過程交代得很清楚。整個報道見人見物,形式活潑了,受眾喜聞樂見,更容易達到推廣的目的。
電視農業科技節目也要有故事性。平鋪直敘的節目難以吸引受眾,情節化的內容更具有吸引力。因此事件故事化、情節化是使電視農業科技節目由靜態說教轉向動態講述的主要手段。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喜歡跌宕起伏的故事是人類的天性。這一天性也決定人們的收視心理。將技術融入故事,用故事詮釋技術,使電視農業科技節目與受眾的心理產生共鳴,講故事的方式使農科節目的可視性大大提高。何中方是樂清石斛種植能手,他發明了石斛新型三角鋼架栽培技術,改良了石斛種植環境。如果純粹介紹這個技術肯定很枯燥乏味,我們做節目時就講述了何中方的創業故事,從賺取第一桶金到石斛種植過量虧本,到何中方另辟蹊徑發明新技術重頭再來。節目一渡三折,講每一項技術的產生時,都將主要的技術環節和優缺點介紹清楚,將技術融入故事沖突和波瀾之中,步步推進,環環相扣,引領受眾在緊張的故事和探索中學到知識,掌握了技術。
電視農業科技節目更要有趣味性。節目的趣味性,顧名思義就是使人愉快,讓人感到有意思。農業科技知識的表象和趣味性相去甚遠,知識性強.晦澀難懂,枯燥無味,是農業技術給人的直觀感受,因此農業科技節目要想可視性強,必須將趣味性融入農科節目的血液和靈魂,將“說明文”改成“小品”。1996年獲河南省新聞獎二等獎的科技專題節目《科技喇叭響萬家》,講述了棉花專家池京東利用有線廣播指導棉農栽種棉花的故事,節目以主人公瑯瑯上口的順口溜貫穿前后,使枯燥的技術融入—個個故事之中。
電視農業科技節目必須充分考慮實用性。實用就是能用得上,農業科技電視節目是讓農民從中獲得知識,選題要具有知識性、實用性和服務性能,滿足農民對科技資訊相知識的渴求,耍讓農民覺得可以受益,看完后能指導他的生產,可更直接更現實地改變他的生活。電視農業科技節目在播出時間上符臺農時,具有時效性和季節性,要跟著季節搞選題,圍繞生產需要做節目。若有臺風、雨雪、大早等災害性氣候時,要及時選播治療和預防的內容。
當前,人們對于農業科技報道的關注度日益提高,要積極探索新時期的農業科技新聞報道模式,結臺當前的形勢,創新出適合于大眾的、能夠滿足受眾需求的、具有較高的收視率和社會影響力的新聞節目。
(作者單位:樂清市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