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涼
中國人愛茶,茶文化便應運而生。茶是古人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調劑,也是文人心境起伏時的良藥補湯。宋代大詩人陸游在客居臨安時,曾寫下“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這樣的詩句:鋪開小紙從容地斜寫行草,晴日窗前細細地煮水、沏茶、撇沫、品茶。這一聯的下半句所描繪的場景,就是當時盛行的飲茶方式——點茶法。
唐人飲茶以煎茶為普遍,而宋人飲茶以點茶為習俗。宋朝人嗜茶,在茶上花的心思可不比唐人少。就以“如何飲茶”這方面來說,他們所做出的努力可算得上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宋人制出如雪如塵的茶末,將其融入于細膩的點茶技藝中,將其帶到精彩的斗茶賽上,這是獨屬宋朝茶文化的韻律。
點茶法的出現不晚于五代,在晚唐時期也已經可以發現它的身影了。南宋時期,點茶法由杭州徑山寺的日本僧人傳到了日本和朝鮮,并分別發展成抹茶道和高麗茶禮。宋徽宗趙佶所著的《大觀茶論》中關于點茶的描述是這樣的:“點茶不一。而調膏繼刻,以湯注之,……手輕筅重,指繞腕旋,上下透徹,如酵蘗之起面。”大致意思是在點茶的過程,先將茶碾成細末,置茶盞中,然后以沸水點沖。
這個方法看上去十分簡單,甚至有當今流行的速溶咖啡這一類快銷飲品的“風采”。但實際上,要沖出一盞好茶,匠人精神不可或缺。先從對水的把握來說,點茶對水流的直順、水量的多少、落水點的準確性有著嚴格的要求,技術含量并沒有降低。再從茶末的研磨程度來說,宋人制茶末越制越精細,不少宋代文人們也為這細膩的茶末起上生動形象的雅稱,有林逋起名的“瑟瑟塵”,還有蘇東坡起名的“飛雪輕”。為了讓精細的茶末與水充分融合,宋人還獨創了一種茶具,稱為“茶筅”,其有美名——“攪茶公子”,是專門用來攪拌茶的工具,可以用金、銀、鐵等材料制成;到了后期,古人為了使用和攜帶方便,大部分選擇使用竹制茶筅。
點茶法還與宋朝斗茶息息相關。在宋朝,斗茶可是一項全民競技的活動,從宮廷到市井,從達官貴人到普通老百姓,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斗茶,又名斗茗、茗戰。每年清明時分,新茶初上,品相最佳,此時正是古人斗茶最好的時節。

宋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使用上好的水、器,輪流烹煮,相互品評,以分高下,一般為多人共斗或兩人捉對“廝殺”,“三斗二勝”。斗茶有兩個重要標準:一斗誰的茶好;二斗誰的點茶技術高。斗茶也分階段:第一階段斗香斗味,比的是茶本身的香氣和滋味;第二階段斗色斗浮,比的是茶的顏色和浮起來的湯花情況,湯花停留的時間越長、顏色越白越好。
斗茶以茶“新”為貴,用水以“活”為上,其關鍵是湯色和水痕。能否點一杯好茶,與茶的采制技藝密切相關,湯色是其最好的佐證。茶湯純白,表明采的茶肥嫩,制作恰到好處;茶見青,說明蒸茶火候不足;色泛灰,則說明蒸茶火候已過;色泛黃,說明茶葉采制不及時,鮮度不足;湯泛紅,則說明烘焙過了火候。
能否點一杯好茶,更與一個人的斗茶技藝相關,煎制沏泡茶時所產生的湯花是重要的衡量指標。古人要用茶筅旋轉擊打和拂動茶盞中的茶湯,方可泛起湯花,這個動作被稱為“擊拂”。如果此時,制出的湯花不能“咬盞”(因茶乳融合,水質濃稠,飲下去盞中膠著不干,稱為“咬盞”),而是很快散開,使得湯與盞相接的地方立即露出“水痕”,即可判斗茶失敗。因為點茶的優劣,以沫餑出現是否快、水紋露出是否慢來評定,古人以沫餑潔白、水痕晚露而不散者為上。
古人便是這樣斗茶,不問寒門貴胄,有名流雅士,也有店鋪的老板,街坊們亦爭相圍觀,有吆喝的,有驚嘆的,亦有“垂頭喪氣”者,場面一如現代人觀看球賽般熱鬧。斗茶的場所,可以是規模頗大的茶葉店,亦可以是雅潔的私家庭院,或臨水,或清幽。
最后來說說“茶百戲”,它始見于唐朝,興盛于宋朝,又名分茶、水丹青、湯戲、茶戲等等,是一種能使茶湯紋脈形成物象的古茶道,其特點是僅用茶和水在茶湯中繪制出文字和圖像。北宋初年陶谷的《清異錄》中如此記載“茶百戲”:“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散滅,此茶之變也。”根據這段文字描述,人們很容易聯想到當今的另一種相似的液體作畫——咖啡拉花,但這兩者背后的歷史背景與文化底蘊是截然不同的。
茶百戲誕生于千年以前的中國,與點茶文化共生,描繪的是中國古典文化的各種意境——或山水,或花鳥,述說著來自東方的“茶”美學。無數詞人為其留下筆墨,譬如楊萬里《澹庵坐上觀顯上人分茶》中的“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李清照《轉調滿庭芳·芳草池塘》里的“生香熏袖,活火分茶”等等。
由此可見,宋人對飲茶這件事的極致追求,賦予了“茶”新的活力,它不只是出現在茶盞中,也流淌在文人的詩中,還定格在匠人們的畫中。它有著水的博大,可融于萬物,更因茶的芬芳而獨立于世間的污濁。
如今,雖然尋常人的飲茶之法已經不像千年前那般考究,但是這些精微的宋茶文化情調依舊值得我們去體會,其中完備的飲茶禮儀體系依舊值得我們傳承。當我們奔走于現代的熙熙攘攘、忙忙碌碌之時,不妨取一分古人閑時聽雨、深巷買花的興致,再點新茶,偷得浮生半日閑。
(源自“蘇家酒窖”)
責編:王曉靜實習生:黃舉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