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功俊

《白洋淀上》是河北作家關仁山歷時6年、數易其稿、精心打造的一部百余萬字鴻篇巨制,全景式反映了白洋淀人們日常生活,以及雄安新區的建設景象。小說入選中國作家協會“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是新時代文學的第一部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作品。
小說以鄉村振興以及2017年至2022年間雄安新區的成立、開工建設為背景,以白洋淀水鄉王家寨漁民王永泰及他的三個兒子王決心、楊義成、王德的命運故事為核心展開敘事,充分展示了新時代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滄桑巨變的火熱現實生活。
小說一開篇所寫的一個婚禮、一個葬禮,便把水鄉王家寨的各色人等都引了出來。村民次第登場,仿佛舞臺上的演員,各自演繹著自身的生活故事。一村兩姓——王家與姚家,世代仇敵,糾纏不休,誤會頻仍。歷史與現實交匯于此,剪不斷理還亂。姚家青年姚力英外號“腰里硬”,他的兒子葦稈兒的意外死亡,加深了他對王決心的誤會,也喚醒了歷史仇斗的記憶。好戲就這樣鳴鑼開場了。
近些年來,一些作品編造痕跡明顯,失去了把握當下現實的能力,作品里看不到人民關心的現實問題,感受不到新時代生活的溫度和氣息。因此,當我們讀到關仁山的《白洋淀上》,感到格外振奮和激動。《白洋淀上》寫出了真正的“現場感”,寫出了時代的真實的面貌。為寫好《白洋淀上》,作家親自前往白洋淀水鄉王家寨,深入生活,與漁民同吃同住、朝夕相處、乘船打魚、談話聊天,真正深入到白洋淀漁民的心靈深處,把他們真實的情感訴求、生活訴求、價值訴求寫出來。人民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人民,跟著人民的感覺走,文學就不會迷失方向。于是,作家在生活中發現了王決心、喬麥、腰里硬、趙國棟、楊義成等人物的原型,這些原型為小說人物的塑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最難能可貴的是《白洋淀上》把敘寫的側重點放在了城市化進程上。小說全面思考了這種劃時代轉型中的各個方面的深層變革: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倫理方式、思維方式乃至基層管理方式等。小說一開始所寫的王決心婚禮的變故,朱環撕毀婚約、只身進城的描寫,在偶然中潛藏著必然:朱環厭煩王家寨的貧窮,巴望到城里打工掙錢,王決心卻不愿進城,只想在村里堅守,表現出兩人思想觀念的決然對立,也體現出農村傳統秩序的頹敗和崩壞。逃離農村、進城打工掙錢已是大部分農村青年的選擇。而在老一代農民中卻是另一種情境,這集中體現在《王永泰的苦惱》這一章中。新區建立之初,不允許漁民打魚,不允許私自建房,一下子打亂了白洋淀的千年生活習慣,也引發了老漁民王永泰的困惑和苦惱。王永泰的困惑與苦惱也折射出我們基層管理水平和方式的問題:當城市化無可阻擋地到來的時候,我們的基層管理方式與社會治理能力是否跟得上來?
《白洋淀上》敘寫了農民的生活,敘寫了來自央企國企的新城市建設者,也敘寫了新型城市領導者、管理者。這是新鄉土寫作中的一部具有標志性意義的小說,不僅體現在摹寫生活的廣度和深度上,還體現在小說濃墨重彩地塑造了一批新時代典型的新人形象,如老一代農民(漁民)鈴鐺奶奶、大抬桿、水上飛、王永泰、胡玉湖,新一代農民王決心、喬麥、孫小萍,新區建設者楊義成、魯大林、楊嶺嶺,新區管理者趙國棟、李永軍等。特別是王決心、喬麥、趙國棟,更是作家精心打造的新時代最具光彩的新人形象。
可以說《白洋淀上》既是一曲舊農人向新農人的痛苦蛻變之歌,也是新城市的建設者之歌,更是新時代中國社會砥礪前行、艱難奮進的理想之歌。它是一部有溫度、有風骨、客觀厚重、昂揚向上的力作!
(本文系原創首發)
責編: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