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張 華? 文學博士,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出版《伯明翰文化學派領軍人物述評》《生態美學及其在當代中國的建構》《閱讀哈佛》《全球倫理讀本》《跨學科研究與跨文化詮釋》《對外漢語:理論與實踐》《人文學術:東方與西方》《東學西傳:國學與漢學》《文化與全球化》《國際中文教育散論》等著作。
大約十五年前,有幾位到香港中文大學和道風山作中短期訪問的學生回來告訴我,說是香港的大學普遍開設了創意寫作(Creative Writing)課程,他們強烈建議在自己學校的中文系或英語系也開設這一類課程。其實,更早些年我在美國哈佛大學讀書的時候就聽說過這個術語,它應該起自 20 世紀 30 年代盛于 60 年代,至今已成為一個相當完善的課程系統。
2019年7月14日,北京林業大學在學研中心成功舉辦第二屆英語自然文學與生態批評高端論壇。會間,與來自美國愛達荷大學的著名生態批評理論家斯科特·斯洛維克(Scott Slovic)教授交流時,除了確定我指導的一位博士研究生李敏將他作為研究對象,寫一部《斯科特·斯洛維克生態批評理論研究》的博士論文,隨后像李玉婷出版《帕特里克·墨菲生態批評理論研究》一樣予以出版之外,斯洛維克教授與我們談論最多的居然是創意寫作。他說,盡管美國的創意寫作興盛于20世紀 60 年代,但直到現在仍然“強勁”和“火爆”,這是因為它的系統性很強。中國的文學專業也在鼓勵創新,完全可以以創意寫作教學和研究作為突破口。一個生態批評理論家,為何對創意寫作如此興趣盎然?是這次交流留下的一個疑惑。
最近,通過閱讀李敏博士論文的一個章節,解開了這個疑惑。事實上,斯洛維克教授對創意寫作的興趣,與美國自然文學(Nature Writing)的傳統以及美國文學界對生態批評的理解是密切相關的。多數美國學者是從文學作品層面理解“生態批評”的,認為“生態批評”是源于 17 世紀盛于19 世紀的美國自然文學的一個當代發展階段,是自然文學內容和主題集中關注生態問題的文學表達。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蕾切爾·卡遜(Rachel Carson)的《寂靜的春天》,此文一改過去自然文學的寫作傳統和風格,將筆觸直指生態問題和環境問題,“批評”了造成生態危機的人為根源等。如果沿著這樣一條線索或思路去探討斯洛維克教授對自然文學傳統的繼承,再結合他堅持的“敘事學術”主張,就非常容易理解他對創意寫作的熱衷了。
所謂“敘事學術”,顧名思義就是用敘事的方式講學術,用文學的語言談理論。根據李敏的觀察和研究,斯洛維克教授在《生態批評:講故事、價值、交際與聯系》一文中曾經說:生態批評家應該講故事,也就是說,將文學文本作為服務于我們“在外面的世界”的生活的語言來加以親近。我們不能讓自己的學術研究退化為一種干枯的、知識分子的高級游戲,毫無活色生香可言,根本脫離了實際經驗。而是要去迎接世界和文學,找出兩者的關聯及交叉的部分。在說故事的過程中分析、解釋文學——或者講述你自己的故事,然后再展示出與世界的接觸是如何塑造你的對于文本的反應形式的。王諾則對此概括道:敘事學術指的是將學者個人的現實生活經驗與其對文學文本的研究性閱讀經驗相混合的寫作方法,是在學術論述中有機地融入具有敘述性、形象性的感受描述的寫作策略,使之不僅影響學術圈內的專業人士,也影響學術圈外的普通讀者。這立刻讓人想到《美文》所始終倡導和堅守的“大散文”理念,作為非虛構文學作品的美國生態批評和敘事學術,與《美文》的大散文理念不謀而合,這意味著世界文學的相通性、普遍性和共同性。
學者陳學超曾在閱讀散文家穆濤的作品《我們的觀念開始轉變了》之后評論道:散文作家和學者,均為文人雅士,理應融通不隔;余八十年代曾力倡“學者散文”“作家散論”,除幾位當代文論家和作家應和外,和者寥寥。當下教授不寫詩文,作家少有問學,差矣。盼亦文亦論,創作精彩文字!此論,其實也與斯洛維克教授的敘事學術不謀而合也!
(責任編輯:龐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