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娟 朱麗
結直腸癌是發病率較高的胃腸道惡性腫瘤,早期并無特異性癥狀,隨著疾病進展患者排便習慣逐漸發生變化,出現腹瀉、便秘、腹痛等癥狀。早期患者首選根治性手術治療,根據病理分期可在術后輔以化療以進一步殺滅腫瘤細胞,預防復發或轉移[1]。部分患者術后需要接受永久性結腸造口替代肛門功能,造口的自我護理對疾病的預后產生直接的影響。此外,結直腸癌術后化療引起的軀體癥狀以及負性情緒也會給患者的生存質量造成不利影響。因此,在結直腸癌術后化療時應重視對患者自理能力和生存質量的改善[2]。協同護理模式是以責任制護理為基礎,加強醫、護、患之間的交流與協作,充分調動患者及其家屬的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自我管理[3]。多種中醫護理技術干預是將中醫藥理論引入護理工作中,采用中醫診療技術和干預措施來幫助患者緩解病情,加速康復[4]。本研究探討多種中醫護理技術聯合協同護理模式對結直腸癌術后化療患者自理能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20年9月—2022年9月于醫院住院治療的結直腸癌術后化療患者98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①參考《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范(2020年版)》[5],患者均明確診斷為結直腸癌且符合腹腔鏡下微創手術的治療指征;②術后無嚴重骨髓抑制等相關化療禁忌證;③均可接受口服化療藥。排除條件:①合并嚴重聽力障礙、意識障礙及精神神經類疾??;②存在心、肝、腦、腎等器官功能嚴重不全及對相關化療藥物過敏;③有嚴重酗酒或其他藥物依賴且不能配合干預。按照組間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則分為對照組50例與觀察組48例。對照組中男26例,女24例;年齡50.54±9.14歲;BMI 18.28±2.10,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15例,中學25例,大學及以上10例;病理類型:腺癌38例;腺鱗癌10例;其他2例;病理分期:II期40例;III期10例。觀察組中男25例,女23例;年齡51.86±8.96歲;BMI 19.12±3.24,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13例,中學24例,大學及以上11例;病理類型:腺癌34例,腺鱗癌12例;其他2例;病理分期:II期37例;III期11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病理類型、病理分期、BMI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參與研究的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
1.2.1 對照組 采用護理人員-患者-家屬三方協同的護理模式,成立協同護理小組,以護士長為組長,責任護士為組員。護理部開展協同護理模式培訓班,組織小組成員學習協同護理模式的內涵、方法及技能。于患者入院時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溝通、交流,評估患者及家屬的心理狀況、理解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根據評估結果制訂個體化的健康教育內容,通過發放文字資料、一對一講解、觀看視頻、親自示范等方式告知患者及家屬結腸造口的護理方法、PICC置管護理方法、化療后不良反應、常見問題以及應對措施。讓患者及家屬進行結腸造口、PICC置管部位護理的操作演練,糾正錯誤的操作、強調注意事項。建立協同護理微信群,定期發布造口護理、置管部位護理、化療后注意事項的相關圖片、文字及視頻信息,并在微信群答疑,幫助患者及家屬解決實際問題。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多種中醫護理技術干預,在入院交流時以中醫整體觀念、辨證施護為指導,評估患者情志狀態,給予相應的情志護理,告知患者喜、怒、憂、思、悲、恐、驚等過極情志可影響臟腑功能,對病情產生不利的影響。指導患者移情易性,采取舒適體位、聽音樂、冥想等方式幫助患者穩定情志。引導患者每日靜坐或靜臥30 min,閉上雙眼、緩慢呼吸、放松全身肌肉。選擇天樞、中脘、歸來、合谷等穴位進行按摩,采取點、揉、壓等手法操作,以局部產生脹熱感為宜,每穴3 min,每日2次。選擇中脘、神闕穴位隔姜灸,每天1次,每次10 min左右,達到溫經通絡、防止嘔吐效果。根據中醫辨證結果指導患者合理食用藥膳,氣虛者給予黨參烏雞湯、黃芪紅棗湯;血虛者給予阿膠糕、當歸桂圓湯;陽虛者給予羊肉湯、杜仲牛肉煲;陰虛者給予銀耳蓮子羹、石斛老鴨湯等。指導患者每日采用太極拳、八段錦等形式進行有氧運動。
(1)自理能力:分別于干預前和干預后1個月,采用自我護理指數量表( SCHFI)[6]對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維持、管理、信心)進行評分,每項總分各50分,分數與自理能力成正比。
(2)心理健康:應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7]和Zung焦慮自評量表(SAS)[8]來評定,HAMD量表有14個項目,總分56分;SAS量表有20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1~4分4級評分法,各條目評分相加獲得總粗分,總粗分乘以1.25取整數部分即為標準分,滿分100分。兩個量表分數越高,表明抑郁或焦慮癥狀越嚴重。
(3)生活質量:采用SF-36生活質量量表中文版[9]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價,該量表主要包含生理功能、生理職能、總體健康、軀體疼痛、心理健康、社會功能、活力、情感職能8個維度。各維度總分均為100分,分數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
應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取t檢驗;計數資料計算百分率,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自理能力3個維度評分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1個月,兩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3個維度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自理能力各維度評分的比較(分)
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HAMD、SAS評分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1個月,兩組患者的HAMD、SAS評分均下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HAMD、SAS評分的比較(分)
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SF-36生活質量量表各維度評分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SF-36生活質量量表各維度評分均升高,但觀察組患者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F-36生活質量量表各維度評分的比較(分)
結直腸癌的發病率近年來呈現升高趨勢,且由此引起的病死率較高,已成為全球第四大癌癥死亡原因[10]。多數結直腸癌患者在早期可接受根治性手術切除,但術后易復發或轉移,因此在根治性術后接受輔助化療非常必要[11]。結直腸癌術后化療患者往往處于比較嚴重的負性情緒中,這不僅與疾病本身有關,還與術后排便方式改變、化療毒副反應、高額的醫療費用、自我護理知識缺乏等多種因素有關[12]。因此,對結直腸癌術后化療患者的護理干預應重視減輕患者的身心痛苦、改善其生存質量。協同護理是一種以患者為中心的優質護理模式,屬于延續性護理的范疇,通過充分調動患者及家屬的參與積極性,激發其主觀能動性,從而提高患者及家屬的自我管理能力,使患者出院后能夠獲得更好的居家護理[13]。中醫護理的核心是辨證施護,可將其歸納于現代護理學的個體化護理范疇。通過辨證了解患者的病情特點,并給予有針對性的情志干預、按摩、飲食、運動等方面的干預措施,調節患者機體氣血陰陽,使機體達到陰平陽秘的健康狀態。目前中醫干預在腦病科、康復科、老年病科、腫瘤科等臨床多個治療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在改善患者身心舒適度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14]。
本研究發現,采用多種中醫護理技術聯合協同護理模式干預后1個月,觀察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中維持、管理、信心方面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提示多種中醫護理技術聯合協同護理模式可提高結直腸癌術后化療患者的自理能力。這是由于協同護理模式下在患者入院時即全面評估患者的護理需求,并據此給予個體化健康宣教,幫助患者及家屬提高護理能力,使其充分認識到自我護理對預后的直接影響[15]。借助微信平臺為出院患者提供延續性護理指導,幫助患者解決出院后居家治療期間遇到的各種問題,為患者提供有力的護理支持[16]。多種中醫護理技術模式通過情志護理、穴位按摩、指導藥膳、有氧運動等形式幫助患者建立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使患者從中獲益,可使患者更加積極地配合治療和護理。兩種護理模式聯合應用時可起到協同增效作用,更好地提高結直腸癌術后化療患者的自理能力[17]。
結直腸癌術后化療患者的負性情緒對疾病的預后不利,不僅影響患者的睡眠質量、精神狀態,還會影響化療依從性,甚至導致患者放棄治療[18]。負性情緒也是導致患者生存質量下降的重要影響因素[19]。因此,在對結直腸癌術后化療患者進行干預時應充分重視對患者負性情緒的疏導。本研究發現,采用多種中醫護理技術聯合協同護理模式干預后1個月觀察組患者HAMD評分和S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SF-36生活質量量表各維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表明多種中醫護理技術聯合協同護理模式可減輕結直腸癌術后化療患者的負性情緒,提高其生存質量。這是由于多種中醫護理技術可通過指導患者聽音樂、冥想、靜坐、全身放松等以移情易性、穩定情志。按摩天樞、中脘、歸來、合谷等穴位可促進氣血運行、調理臟腑陰陽。根據中醫辨證結果指導患者合理食用藥膳,根據不同證型給予不同的藥膳,可幫助患者補益氣血陰陽,使機體達到陰平陽秘的狀態[20]。指導患者打太極拳、八段錦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改善食欲,更好地耐受化療的毒副反應。此外,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的增強可提高其康復信心,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其負性情緒。
綜上所述,多種中醫護理技術聯合協同護理模式可提高結直腸癌術后化療患者的自理能力,緩解患者負性心理,從而整體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但由于本研究樣本量較少,觀察時間較短,可能對結果產生一定的偏倚,在今后的臨床護理工作中,應注重增加大樣本量,延長觀察時間,進一步探討多種中醫護理技術聯合協同護理模式對結直腸癌術后化療患者康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