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嘉欣
對于結伴出行的消費者而言,“第二杯半價”往往比“一個七五折”更具有吸引力。事實上,一次購買兩份商品時,這兩種廣告的折扣力度是完全相等的。那么,為什么“第二杯半價”有獨特的吸引力呢?
“第二杯半價”與“共有消費”
“第二杯半價”的生效環境往往處于群體購物的情境中。多位消費者共同參與一個消費過程被稱為“共有消費”。共有消費的行為一般具有兩個顯著特征,即“共買”和“共用”。具體來說,“共買”是指每位參與者都要為購買該商品付出一定的代價,如共同付款;“共用”是指共同享有后續使用該商品的所有權。
因此,共有消費與其他形式的多人消費也存在本質的區別。比如,集體消費主要強調將多位熟悉或陌生的消費者聯合起來以換取折扣,如購物應用程序中的商品團購價。事實上,集體消費中的消費者仍然是單人購買、單人消費,也不包括與他人共享商品所有權。
單人進行消費時,常常只需要根據自身的態度、偏好等做出決定,無須考慮他人的意見。在共有消費中,消費行為是多位消費者共同商議的結果,相較于個人,會產生一定的系統性偏差。比如,在餐館吃飯時,如果是單人就餐,一般只需考慮自己喜愛什么食物,且單人支付費用;如果和朋友一起用餐,就需要綜合考慮雙方的口味,由雙方分擔費用。在共有消費過程中,消費者的個人選擇會產生偏移。
從消費決策的角度看,“第二杯半價”鼓勵人們進行共有消費。通過共有消費,消費者的購物選擇可能會發生一定的變化。
“第二杯半價”與新商品風險
當你更仔細地觀察時,也許會發現,許多標著“第二杯半價”的商品,往往是我們不熟悉的新產品。消費者的風險感知影響著決策結果。
眾所周知,消費者熟悉的商品意味著可靠、安全,人們認為購買此類商品風險較低;與此相反,人們認為購買陌生的商品風險更高。購買陌生的商品可能導致“踩雷”,比如,不是自己喜歡的口味、使用不方便等。
在單人消費的環境中,為了杜絕風險,消費者往往會購買熟悉的商品;當消費人數有所增加時,這一現象會有所變化。根據風險轉移理論,相較于個人決策,人們參與群體決策時會變得更樂于冒險,原因在于群體可以分擔風險,從而降低個人對風險的預期。因此,當我們處于多人消費的環境下,購買陌生商品的風險更容易被接受,也就是說,多人購買陌生商品的概率會有所增加。
“第二杯半價”可以促進消費方式從單人轉變為多人,從而減少新產品帶給消費者的風險感。同時,多人消費方式也鼓勵了冒險行為,讓消費者在購買決策上變得更加“大膽”。
做消費的主人
類似“第二杯半價”的策略在商家的營銷中層出不窮。瓶蓋中的“再來一瓶”促使渴望中獎的消費者將其加入購物車;“加一元換購”更是推動消費者在不知不覺中購買更多商品。商家的種種營銷活動之所以會奏效,往往離不開對顧客沖動消費心理的把握。人們的沖動消費心理一般有以下幾種。
從眾心理。顧名思義,人們在購物時容易不考慮自身實際情況而盲目從眾。比如,在觀看購物直播時,看到其他人搶購貨物,自己也跟著購買,買回大量“無用”的物品。尤其是對商品信息缺乏了解時,人們容易跟隨群體決策而失去個人判斷,從而導致盲目消費。
攀比心理。當人產生與他人比較的心理后,容易產生超出自身所能承受的消費行為,如看到其他人有某些東西,自己也想購買。攀比心理往往伴隨著比較和競爭行為,并促使自身被尊重的需要被過分夸大,導致過度消費。
求異心理。與從眾心理相反,在這種心理的促使下,消費者想要與眾不同,以尋求關注。如原本沒有購物需求,隨后發現該商品是限量版便購買。
在日常消費中,產生這些沖動心理無可厚非,但如果沖動消費過于頻繁,則應當適當調節心態,更加理性地對待消費。
(選自2023年第8期《百科知識》,本刊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