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灰的瓦,黝黑的古木,錯落的石階,一座用紅磚砌成的古舊窯房,這是什么地方?這里有怎樣的故事?我們跟隨胡瑾兒同學和付建軍老師,一起探尋這千年古窯。
望著窗外的綿綿細雨,和著泥土的氣息,我思緒飄飛。在旁煮水沏茶的外公問我在想什么?我不解地問他,什么是傳承,什么是創新呢?外公定眼看看手中的茶盞,微笑著起身說:“跟我來。”
迎著淅瀝的雨,我和外公驅車來到了一處檢票口,外公向我介紹,這里叫南風古灶,是一座古窯。我撐著雨傘,快步進入正門。青灰色的石磚路向前徑直鋪開,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用紅磚砌成的古舊窯房。青灰的瓦,黝黑的古木,錯落的石階,像一位滄桑的老人,拄著自己瘦骨嶙峋的身軀,孑然而立。它可謂是“老古董”了。我不禁為這窯而擔心,擔心這古物就此老去了,傳承就此斷絕。
沿著龍窯隆起的脊背,我們一路向上,仍然能看到窯口擺放的形態各異的瓷器。我十分驚異。外公便給我詳細講解了關于這座古窯的歷史。
走下龍窯,來到制作廳。只見一位年近花甲的老師傅正在素手捏泥、拉坯。他雙手姿勢不停變換,隨著機器的快速旋轉,濕滑的陶土順從地變幻出各種形狀。不多時,和著裊裊琴音,一只茶杯的雛形顯現了出來。那一刻,我似乎看到窯火在呼嘯,在舞蹈,在低吟;陶坯在應和,在尖叫,在歌唱……我的心開始愉悅起來。
我踩著斑駁的石板路,緊隨著外公行于公仔街。外公說:“由于古代陶瓷業高污染、高能耗,已經無法適應現代發展要求。于是,用柴火燒的窯慢慢被現代的電窯、氣窯所取代。現代瓷器經過重重生產工序和嚴苛的檢測工序,更加堅固耐用,同時產量也更高。”原來古窯也在創新,佛山瓷器進入了新一輪瓷器創新時期。
雨漸漸停了,我收起傘,緊隨外公,沿著平平仄仄的復興路,一路向前……
老師心語
這是一篇旅行與傳統文化交融的習作,語言生動流暢,文筆清新靈動,立意選材小中見大。一次“漫步”,不僅發現了南風古灶之美,而且感悟到“傳承和創新”的魅力,可謂別開生面。
【作者系廣東佛山市順德區樂從小學五年級學生,指導并置評:付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