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玲
黨的二十大提出了一個令人振奮的目標: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強國。而在如何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強國時,也重點闡述了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強國的一個最重要也是最難的目標任務——建設現代化農業強國。而建設現代化農業強國所面臨的第一大關隘,便是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是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的,那時候提出這個目標,還只是為大家鼓勁打氣,因為那時尚處于扶貧攻堅的緊張階段,離振興尚有一段距離。黨的二十大再次重點提出“鄉村振興”,則進一步明確了鄉村振興對整個中國式現代化強國的重大意義。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強國,重點在鄉村,難點也在鄉村。如果最難振興的鄉村真正走上現代化,那么,其他方面的振興都會迎刃而解。這一次,黨的二十大不僅就鄉村振興而談鄉村振興,而是把鄉村振興與城市的發展融合起來。
產業振興意義何在?
黨的二十大把鄉村振興的總目標分解成五大振興目標: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其中產業振興放在首要位置,而且其提法有了新的變化,不叫農業而叫產業。在首提鄉村振興時,則是按照傳統的“三農”來明確振興的目標的。而今把“農業”轉換成“產業”,這里頗有深意。意味著今后鄉村振興的重大因素,其內涵有了新的擴展。農業只是產業的一個重要組成。也就是說,鄉村要振興的產業,不再只是傳統的農業,或者說是傳統的大農業:農、林、牧、漁、副,而是所有能夠適宜在農村落地、且能帶來高效益的新型產業 。
把產業振興放在鄉村振興的首要位置,是因為產業的發展,對鄉村振興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沒有產業振興,其他方面的振興毫無意義,甚至可以說,沒有產業的振興,鄉村根本不能實現真正的振興。沒有產業振興,鄉村無法增長財富,也缺乏振興的內生動力。靠國家財政的支持、靠社會各界的援助,可以維持一段時間的振興表象,但不能持續下去。
產業振興是五大振興的龍頭,龍頭舞動了,才能帶動其他各方面的振興。例如,發展鄉村產業——鄉村的新型產業,需要大量的人才,會吸引大量人才涌向(回歸)鄉村、且能夠才盡其用,促使鄉村人才隊伍出現大擴展;發展鄉村產業,必然形成與自耕農業文化相迥異的,且是規模經營的產業文化。而發展的鄉村產業,又必然與生態文明結合起來,如果新發展的鄉村產業不能促進生態恢復與發展,這樣的產業所產生的高效益,也是以犧牲后代的生存條件為代價的,是不能稱為現代化產業的。同樣,實現產業振興,對當前現存的聯產承包責任制是一個嚴峻挑戰,對當前存續的鄉村各類組織也是個挑戰。鄉村組織必然要按照產業發展的要求,進行新的改革、重組,使之更適應產業振興的需要。
產業振興的難點在哪?
以往說到鄉村產業振興,人們總會想到特色種養殖,以及產業化經營。事實上許多鄉村也依靠這個實現了振興,比其他地方在產業振興方面快走了一步。例如,河北的大棚種植,各地興起的特色種養殖,沿海地區的近海水產。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些產業的發展似乎已經走到了極限,甚至可以說不能再按照過去的模式發展農業了。
有一個數據讓我們很擔心,當前鄉村發展的優勢產業還能保持多久。有專家提供了這樣一組數據:當代中國人口已從占全球人口的20%下降到19%,而蔬菜產量占到了全球的69%,淡水產品占到了全球的70%,生豬年產7億頭,占到了全球的50%。產能過剩,這些農漁產品大大超過國民消費能力,而隨著產能的過剩則是價格的下降和大量的浪費。過去鄉村的優勢產業很快就要消失殆盡。
而隨著上述三類產品的過度開發,帶來的生態傷害,幾乎難以彌補——
據調查,由于大棚蔬菜的超規模發展,蔬菜的培植用水,無法利用雨水,而且雨水不能由土地滲透至地下,大多由硬化的溝渠白白流失。而大棚蔬菜的大量用水,只能通過對地下水的開采而獲得。華北平原的深層的古地下水也被超采了80%。而超采的結果是地表鹽堿化、沙化。
由于海洋捕撈過度,沿海洋線周邊地區從海洋捕撈轉產為淡水養殖。淡水養殖帶來的破壞,便是沿海周邊海水受到嚴重污染。而污染的后果,便是海洋里魚類急劇減少,且污染海水里的水產質量大為降低,海洋捕撈已經難以構成產業。
許多地方種農作物的耕地,由于廣泛施用化肥農藥除草劑,而少用甚至不用有機肥料,已經使土壤板結低效,中國變成了世界上每公頃單位面積投入化學品最多國家,其土地上的出產達不到參與雙循環的標準,只能成為國內消費的低端商品。例如,中國是最大的產糧國,但中國大米,因口感不佳,多數只能在低端市場上消費。
一句話,鄉村的親土親水的產業振興將遇到很大的困難。
產業振興路在何方?
產業振興既然如此重要,卻又困難重重,如何走好產業振興這條路,值得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結合眾多關注產業振興的科學家及實踐工作者的意見,產業振興之路應該選擇下面幾條途徑——
一是因地制宜發展生態農業。生態農業,是把發展糧食與多種經濟作物生產,發展大田種植與林、牧、副、漁業,發展大農業與第二、三產業結合起來,利用傳統農業精華和現代科技成果,通過人工設計生態工程、協調發展與環境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矛盾,形成生態上與經濟上兩個良性循環,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的現代農業。由于各地鄉村的自然環境有別,選擇的生態農業類型,應該與本地環境相適應。宜種的則種植高品質無污染的農產品,宜養的則養殖良種的家畜家禽。一句話,以不破壞環境的活性為宜,以產品的高效益為宜。拒絕一切雖高效但有污染的產業進入鄉村。
二是在生態恢復良好的基礎上,發展鄉村旅游業。鄉村旅游是近年來崛起的新型產業。鄉村旅游有多種業態,有農業觀光型,有互動體驗式,有鄉居社區聚落型、有鄉村休閑度假型。各種類型都涵蓋著諸多項目,如鄉居社區聚落型,就包含傳統古村落、民俗特色村、幸福慢村等,而諸多項目又相互融合,可以把鄉村旅游打造成一種時尚的旅游業態。
三是推動更多的農村電商崛起,促進各地特色農產品參與雙循環。近年來,各地鄉村積極發展電子商務進鄉村的項目,成為了鄉村振興的重大助力。不斷優化電商發展環境,持續強化農村電商人才培訓,全力拓寬銷售渠道,深入推進電商幫扶工作,促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致力培養出既懂理論又懂業務、會經營網店、能帶頭致富的復合型人才,讓更多農產品實現“線上增值”、更多農民實現“線上就業”,把電商變成縣域農產品網上銷售的“聚集地”和增收致富的“主陣地”。
四是高科技進入鄉村,改良土壤,改良傳統的農副產品品種。在今后很長一個時段,利用高科技改善環境,是振興鄉村的一項基礎工程。作為一項新興的產業,利用高科技改造土壤的項目已經在一些地方推進。但由于土壤改造的成本高昂,這個產業在鄉村還未能廣泛開展。應該在增加科技含量、降低成本的基礎上,把土壤改良變成鄉村的常規性產業。
五是開發非遺物質文化遺產,既是對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承,也是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推陳出新。鄉村有許多傳統產業,是純手工操作的,有許多成為了非遺。例如,海南的黎錦、椰雕,對這些非遺物質文化遺產,可以通過線上平臺和線下空間有機結合,搭建以“?品牌+、文化+、互聯網+、資本+?”為核心特色的數字文旅平臺,做大做強文旅特色產業、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關于鄉村產業的發展新路,還可以找到許多條。只要我們開動腦筋,勇于實踐,一定會有更多的新型產業通向鄉村振興之路。(作者:中共海南省委黨校副研究員)
編輯/余弘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