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丁:
生活中,我們中絕大多數人,或多或少會在意別人的一些眼光。所有的眼光,以及眼光背后的恐懼和創傷,都來自我們的幼年。我們與外界一切人際關系,都在不斷輪回著與父母的關系模式。因此,父母(扶養者)對我們的評價模式被我們內化到個人評價體系中,以幾何級數復制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滲透到我們的每一個毛孔中。
小時候,我們是那么的弱小無助,如果得不到父母的保護、關愛和認可,就會死去。但是現在,我們已經比幼時強大了上百倍,而對方已不再是比我們強大的多得多的父母(扶養者、權威)。即使對方不接納我們、不愛我們,我們依然可以很好地存活下來。所以,每當在某種關系中不舒服、不開心,對別人的評價十分在意時,那就去回過頭看看里面發生了什么?誰在與誰對話?是你和對方,還是你內在那個柔弱無助的小孩與他(她)的爸爸媽媽?如果是后者,試著把現在已給長大了的你放進去,重新審視你們的關系和對方的評價:他(她)說的是真理嗎?他(她)的眼光和態度會對我造成實質的傷害了嗎?沒有他(她)的接納和認可,我就無法活下去了嗎?這一刻,那讓人恐懼的鏈接便會被瞬間掐斷。
當你能不斷地這樣覺察時,你已經不需要別人的評價來支撐你的自我體系。你會逐漸發現,一個嶄新的如初生嬰兒一般圓融光明美好的自己——他本來就在那里,安然喜悅。而一旦光明美好的真我回來,曾經被情緒迷霧遮住的對方變得逐漸清晰,你開始看到對方真實的需要和渴望。
因此,要完全放下過于在意別人的眼光,那就回到從前,回到幼年,尋找到那些影響我們自我判斷的情境、片段、原始劇本,再度以成人的眼光去對待它,以“大人意識”去經驗從前因用“小孩意識”去經驗而受的創傷,把自己完全敞開來徹底去體會創傷的痛苦,然后帶著覺察去調換角色,重新體驗。我們就能漸漸從別人眼光的枷鎖中解放出來。
一旦難以從別人眼光中走出來時,你可以嘗試如下做法。
一是停止批評和責難自己。《肯定自己 欣賞自己》一書的作者克萊基荷芬說,會不斷苛責自已、說喪氣話的人,通常是對自己不夠肯定的人。要對自己溫柔點,停止猛烈批評,是建立自信的第一步。她建議,拿支筆列出你不斷責罵自己的話,且自問看到這些話會有什么感覺,這樣的責罵是否對自己有好處。若沒有好處,就下定決心停止這種責難。如果一時還做不到,不妨先把注意力放在已經做好的部分,告訴自己做得有多好。
二是學習積極正面的自我對話。我們的內心都有一部投影機,每天讀出成千上萬的畫面與情緒,除了要停止負面的批評外,要積極輸入一些正面的鼓勵。
三是每天問自己兩個問題:我的人生有什么是好的?還有什么事可以做?只有從這兩個問題啟發自己更有創意的對話,找到自己的價值,才能更好地肯定自我。
四是停止和別人比較,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別再羨慕別人的太太比較漂亮,或嫉妒別人比較會賺錢。許多痛苦和不平,就是從跟別人比較開始的。要學會拿筆寫下自己的優點,列下自己所擁有的,和自己比。換言之,就是要學會珍惜。
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