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舒
(來賓市節能監察中心,廣西 來賓 546100)
“力爭二氧化碳排放于2030 年前達到峰值,2060年前努力實現碳中和。”這是我國向世界做出的“碳達峰、碳中和”的承諾,也為我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為企業綠色低碳轉型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此為背景客觀審視我國工業制造實際情況,其存在諸多有待解決的問題,比如非再生資源消耗嚴重、工業生產模式傳統、環境污染嚴重等[1]。對此,應當以雙碳為目標,積極推動工業領域轉型,既朝著綠色低碳的方向邁進,促進工業領域可持續發展,也為更好地建設和發展祖國創造條件。
社會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國內局勢悄然發生變化,工業制造的優勢弱化,逐漸暴露出諸多有待解決的問題,比如工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薄弱、行業存在產能過剩的情況、非再生資源日漸緊張等,這使得傳統發展模式越來越不適用。此種情況下以雙碳為背景,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加強工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創新調整生產裝備、生產工藝等,推出具有綠化特色或環保特色的產品,重新贏得市場青睞,如此不僅可以打破發展慣性,應對環境變化的挑戰,還能夠促使企業跟隨國情,持續且良好地發展[2]。
因此,以雙碳為背景,工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可以推出深受市場認可的低碳產品,重塑行業競爭新優勢,促使工業企業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及競爭激烈的行業之中良好發展。
現階段我國正處于工業化的中后期,中央政府注重調整社會經濟發展結構,促使經濟發展從高速轉向中高速,以便切實有效整頓處理經濟高速發展遺留的各項問題,比如環境問題。為此,國家政府頒布一系列政策方針,要求各行各業朝著環保化方向發展。工業制造注重以雙碳為背景,積極地進行綠色低碳轉型,注重創新綠色技術,優化工業生產全過程,使之具有低碳環保的特點,實現綠色制造,如此不僅能夠利用可再生資源代替非再生資源,節約資源;還能夠通過改變生產方式,促使工業生產不僅不會污染環境還注重保護環;還能夠使得低碳產品可以創造較高的經濟效益,助力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3]。
對于國家和社會發展而言,工業化發展是主要方向,但前提條件是改變“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及高污染”的粗放式生產模式,否則將難以持續工業制造、社會,甚至整個國家可持續發展。新時代,人們的綠色環保意識逐漸增強,以發展低碳經濟為主線,積極調整工業制造發展方向,推動工業制造綠色低碳轉型,可以改變以往粗放式生產模式,注重“低投入、地能耗及低排放”的工業生產,一方面可以通過壓縮生產成本,促使低碳產品可以創造較高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可以切實有效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使得工業制造符合國家頒布實施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方針,助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所以,工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是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方針的重要舉措之一。
“雙碳”視角審視工業制造實際情況,工業生產存在諸多問題,比如資源浪費嚴重、環境污染嚴重等,短期內雖然能夠創造較高的經濟效益,但卻難以長遠發展,未來將嚴重威脅國家建設與發展。所以,在社會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在雙碳指導之下推動工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是非常可行的。但深入了解工業制造領域發展實際情況,工業企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狀況不佳,存在諸多有待解決的問題。
從本質上來講,工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步伐的快速邁進,需要工業企業能夠正確認識到低碳經濟創造的重要性,能夠正確認識到國內經濟局面的變化及國家政策要求下工業領域發展的新方向,進而強化綠色低碳意識,積極推動企業轉型升級,把握時代發展脈絡,助力企業良好發展。但諸多業企業家的目光未放長遠,長期以來受經濟利益的驅動,未意識到綠色低碳轉型的迫切性和潛在效益,僅局限于短期效益[4]。另外,即使有些企業規劃了綠色低碳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也只是把綠色低碳增長作為宣傳和顯示成績的口號,沒有采取真正的行動。
總體而言,我國工業綠色低碳發展正處于初期,綠色低碳技術水平偏低,難以生產高價值的低碳產品,占領市場,促進工業企業持續良好發展。究其原因,主要是相較于國外發達國家而言,我國綠色低碳技術起步較晚,技術發展不成熟,在沒有先進的、成熟的綠色低碳技術支持下綠色制造難以形成規模,難以良好開展。而造成此種情況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資金支持力度不足。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尚未高度重視工業綠色低碳發展,頒布實施鼓勵政策予以支持;另一方面,部分工業企業資金實力有限,而綠色低碳技術研究與開發需要大量資金支持,導致技術研究程度有限,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工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
對于工業企業而言,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是非常有意義的,可以抓住時代機遇、跟隨國情,助力企業持續且良好發展。但綠色低碳轉型難度較大,需要企業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加強綠色低碳技術研究,以便對生產設備、生產工藝及產品予以創新,真正實現綠色制造。將國內工業企業與國外已實現綠色制造的工業企業相比較,我國工業企業雖然注重自主研發,積極推出綠色低碳技術,加快綠色低碳轉型步伐,但始終進行低層次技術創新,缺乏核心技術,致使低碳產品開發程度有限。這充分說明了工業企業因自主創新能力薄弱,所掌握的綠色低碳技術水平偏低,核心競爭力不強,相應的生產的低碳產品僅能在低碳市場之中流通,所創造的經濟效益不高,難以助力企業可持續發展,也不利于促進工業行業低碳化發展[5]。
無論是對企業、社會,還是整個國家而言,工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都是非常有意義的,可以企業、社會及國家保持可持續發展的步調。但工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涉及方面較廣,單純地依靠個人、企業或者行業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政府方面充分發揮支持作用、鼓勵作用及引領作用,通過政策體系的構建、規章制度的實施等,形成良好的政策環境,積極推動工業綠色低碳轉型;通過明確規范要求,嚴格約束和規范工業綠色低碳轉型行為,促使工業制造真正朝著綠色化、環保化的方向邁進。但深入了解我國工業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實際情況,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尚未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根據當地工業制造發展的實際情況及發展需要,頒布實施工業綠色低碳的規章制度及政策法規等,導致綠色低碳環境尚未形成,這就使得工業制造業在綠色低碳轉型之際缺乏政策支撐,容易受某些因素影響,導致轉型失敗,致使工業制造難以與時俱進,持續且良好發展。
雙碳指引下工業綠色低碳轉型是非常可行的,既能夠讓工業企業擺脫發展困境,又能夠促進整個行業可持續發展。所以,應當高度重視當前工業綠色低碳轉型存在的諸多問題,提出針對性處理辦法,從而助力工業企業轉型,開展低碳環保的生產活動,生產低碳產品,搶占市場,創造較高的經濟效益,促使工業企業在新時代、新要求下依舊良好發展。
雙碳背景下工業綠色低碳轉型面臨諸多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工業發展步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社會和國家建設。為了能夠促進工業領域、社會建設及國家發展可持續化,需要正確認識到工業綠色低碳轉型的現實意義,積極探究解決措施,從而有效處理以上問題,助力工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達成雙碳目標。而當下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綠色低碳意識薄弱的問題[6]。也就是工業企業領導及管理層應當積極參加綠色低碳相關的會議或者活動,在深度學習的過程中深刻理解綠色低碳的內涵以及明確綠色低碳是工業制造的發展趨勢,進而對綠色低碳予以高度重視,強化思想認識,將其作為企業經營的指導理念及發展使命。基于國內外綠色低碳轉型成功的案例,結合本企業經營的實際情況,探究適合本企業的綠色低碳轉型發展之路,比如加大綠色低碳技術研究與開發,在該項技術的支持下優化生產工藝,生產低碳產品,迎合市場需求的同時,促使本企業符合國家政策要求,緊跟國情,為促進本企業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
推動工業綠色低碳轉型升級的關鍵要素是綠色低碳技術的開發與應用,而當前阻礙綠色低碳技術研究的關鍵是資金不足。為此,地方政府應當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號召,高度重視工業制造綠色低碳發展,予以大力支持,也就是深入了解工業制造運行實際情況,明確工業企業發展狀況,頒布實施工業綠色低碳發展的鼓勵政策,為綠色低碳轉型的工業企業提供資金支持或者稅收減免等,降低企業項目開發成本,促使企業可以有足夠的動力推進綠色制造項目,努力實現綠色低碳轉型[7]。企業還要正視資金是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的關鍵,積極拓展融資渠道,比如銀行貸款或者與獲得投資者的支持等,以便有足夠的資金開展綠色制造項目,加大綠色低碳技術研究力度,開發核心技術,以便在核心技術的支持下提高打造高價值的低碳產品,贏得國內市場,甚至國際市場,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推動本企業良好發展,也帶動社會經濟持續健康地發展。
支持工業綠色低碳轉型的同時也要健全低碳政策法規,充分發揮約束作用和規范作用,以便嚴肅處理違法違規的行為,督促工業企業走好創新發展之路。而要想真正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地方政府在國家政策方針的指導之下深入了解當地工業制造實際情況,工業發展需求,尤其是綠色低碳發展需求,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制定可行性的低碳政策,充分發揮引領作用,鼓勵工業企業用實際行動進行綠色低碳轉型。與此同時,跟蹤了解工業企業綠色低碳轉型的實際情況,明確這一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或者不足。以此為切入點,制定健全的、完善的規章制度,要求相關部門加強對工業企業綠色低碳發展的監督,如若發現工業企業并沒有真正進行綠色低碳轉型,而是打著綠色低碳的旗號進行高污染、高排放的傳統經營活動,應當予以嚴肅處理。另外,為了充分發揮督促和引導作用,還應當構建健全的、完善的獎懲制度,對制造業企業進行合理的獎罰,從而激勵其采用先進的低碳減排技術和措施來完成碳減排目標;對高耗能、低效率的制造業企業征收碳稅,使生產者承擔破壞自然環境、濫用社會資源的成本,迫使其進行綠色低碳轉型[8]。
綜上所述,新時期我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環保化發展,減低排放量,努力實現雙碳目標。此種情況下,工業企業應當按照國家政策要求,積極轉型升級,朝著環保化、綠色化方向邁進。但深入了解當前工業企業綠色低碳轉型實際情況可以發現,其中存在綠色低碳意識薄弱、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綠色低碳技術水平低、政策環境尚未建成等問題,導致轉型發展狀況不佳。對此,應當加強綠色低碳意識、加大綠色低碳技術開發力度、加大政策引領作用等,助力工業綠色低碳轉型,促進工業企業、工業行業及整個社會持續且良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