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毅
(廣西建通工程建設有限責任公司,廣西 百色 533000)
近幾年來,建設項目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對國家經濟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在施工的過程中,建筑施工質量是最重要的,唯有不斷創新建設工程管理模式,實施綠色施工管理,才能促進建設行業的快速發展。
在我國能源消費日益增長的今天,建設綠色、節能的建筑顯得尤為重要。在施工過程中,外部氣候、室內溫度狀況和通風狀況對施工過程中的微觀環境產生了影響。因為在建筑環境中會產生影響的因素很多,而且很復雜,所以,只有利用計算機對建筑能耗進行仿真,才可以讓人們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建筑能耗的變化,從而可以及時地采取相應的對策。[1]
1.1.1 BIM 技術在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應用
建筑主要采用的是鋼結構框架,在施工的過程中,如果出現了設計上的問題,或者是建筑的結構尺寸上的問題,很容易造成建筑工程返工,這不僅會影響到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而且還會提高工程建設的造價。為了避免這一問題的發生,施工人員可以在施工作業開始之前,使用建筑鋼結構設計軟件,對建筑構件進行碰撞檢查,并在檢查結果的基礎上,對建筑結構尺寸進行設計,從而避免了建筑施工誤差等問題對施工造價管理和施工成本造成的影響。除此之外,在對建筑結構進行深化設計的過程中,施工人員還需要對建筑的圍護板材和主體鋼結構進行設計,對建筑鋼結構的節點進行進一步的優化,并對建筑板材的排版進行優化。
1.1.2 采取互助協作措施,制定客觀評價體系
在建設項目的設計與施工階段,往往會出現以下幾個問題,在信息傳輸不及時、建筑信息不一致的情況下,很容易在施工單位之間產生分歧,這對建筑施工的有序性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從而造成了施工時間的延長、效率低下、質量低下等。所以,建筑企業有必要運用 BIM 技術來建立建筑質量的客觀評估系統。
在建設過程中,要加強管理機構的改革,健全現行的規章制度,細化實施制度,以確保工程建設的真正實施,確保工程的綠色建設。一方面,要適應市場的變化,對建筑資源進行合理的整合,使其內部結構向扁平化發展,加強建設管理機構的作用;另一方面,施工企業應該采用先進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把大數據和信息技術等應用到管理工作中,在達到綠色施工管理的目的的同時,還可以減少人力和管理費用,以達到利潤最大的目的。
FRP 是由纖維組成的復合材料,用不同比例的纖維物質和基礎物質混合而成,這是一種新型的綠色建材。常用于鋼筋混凝土結構,FRP 材料具有高強度,質量輕,耐腐蝕等特點,因此被用于建設項目。當前,最常用到的 FRP 復合材料包括了碳纖維、玻璃纖維和芳綸纖維,由于它們的化學組成存在著差異,因此在力學性能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差別,但是 FRP 復合材料整體的密度都是相對較小的[2]。
1.方法一:對于建筑工程來說,水資源的應用必不可少,為踐行綠色施工管理理念,施工中應盡可能控制用水量,還應對用水類型進行分類,如建筑用水、生活用水等。施工中若是不需要單獨進行水路管線設計,也應對周邊水管網進行相應調整,如此才能為施工作業提供正常用水,并進一步降低水消耗量。
2.方法二:工程建筑過程中,為保證機器設備能夠正常使用,需要做好沖洗工作,同時還需要澆灌綠化帶。為進一步節約水資源,上述工作可使用循環水,應盡可能地避免使用自來水。
3.方法三:施工時需要提前勘察地下水環境,以實際情況為標準確定抽水總量,尤其是基坑工程中,若是抽水總量過大,就應進行地下水回灌。在這一環節中需要注意一點,即防止回灌的水資源污染地下水環境。
4.方法四:在正式開展項目建設之前,相關人員應對建筑區域進行深入調查,明確該區域所儲備的各項能源,在此基礎上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使用量,而應選擇綠色能源進行代替,以保證傳統能源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在選擇施工工藝與機械設備的過程中,也應在工程質量得到保證的同時,考慮到工藝與設備對能源的消耗率,盡可能多地采用節能技術與節能設備。
我國人口基數大,在實際建設過程中應盡可能地保護好土地資源,防止其被破壞。首先,選擇施工場地時務必要慎重,并對施工場地做好相應規劃,正式施工之前應做好各方面的準備工作。隨著城鎮化的進行,城市中的建筑越來越多,建筑用地也越發緊張,每一建筑項目之間相隔較近。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必須合理利用每一分土地資源,也應在建設時保護好周邊的土地,防止出現土地資源的浪費。而在郊區進行項目建設時,由于土地資源相對較為寬松,建筑過程不可避免地就會占用與破壞更多土地資源。
綠色建筑離不開綠色施工理念與良好工程管理模式的融合,對此,做好人才建設與培養是每一家建筑企業都應重視的內容。第一,建筑企業應保證思想觀念的先進性,不僅要重視工程管理工作,還要在管理的過程中盡可能多地融入綠色施工理念,同時還應以施工現場實際情況為依據,制定出合理且針對性強的綠色施工管理模式。此外,還應考慮到施工中可能存在的每一項環境污染問題,并提前制定出解決措施,使綠色施工的影響力得到進一步提升。第二,施工企業還應加強創新意識,在確定施工方案,選擇施工技術、材料等環節中始終踐行綠色施工理念,并組織項目管理人員進行定期培訓。
某工程總占地面積3470m2,總建筑面積47245m2,其中地下建筑面積8876m2,地上11 層,地下2 層。耐火等 級:地下室一級,地上二級。地上防水等級:高層建筑為1 級。地下室防水等級:地下室種植頂板為I 級,底板及混凝土墻為II 級。建筑結構安全等級:二級。建筑高度45.80m(室外地面至屋面面層)。設計使用年限50 年。抗震設防烈度:7 度。
該工程的綠色施工管理目標主要有:工程質量目標建設項目分項工程質量符合合同標準,工程工期合同約定該項目的有效工期為750d,預期管理后爭取在540d 內完成竣工,文明工地目標爭創地區文明標化工程,綠色管理目標爭創地區綠色示范工程。
2.3.1 建筑工程綠色施工管理框架設計
針對這個項目,為實現對其綠色施工管理,并在現有管理模式上實現創新,分別從外部監控和內部管理兩個方面實現對管理框架的設計。其中,外部監控可以實現對工程施工質量的影響。而綠色施工不僅依靠外部環境監管,同時也需要進一步提升內部監管力度。通過內外協調統一,實現綠色建筑工程建設。
在上述框架的支撐下,由有關部門對施工操作進行隨機抽查,并制定相關的質量驗收和綠色建筑評估標準。同時,對綠色建筑的建設也要進行監督和督促,這就需要在“綠色施工”的質量管理模型中加以體現。內部控制包括對綠色施工網絡信息共享平臺的構建;采用動態聯盟的方法,以建筑企業為中心,實現質量鏈中各成員單位的一體化管理、在施工主體中對執行層的管理。
2.3.2 外部監控
外部監控主要由工程監理負責,施工監督管理是施工監督管理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綠色施工管理中,應當保留工程監理,并進一步提升監理的行為標準和工作能力,樹立綠色思想,嚴格履行相應的工作職能。同時,在外部監控過程中,建立科學合理的綠色建筑評估準則。修訂后的《標準》中,增加了“建筑工程經營”一章。在綠色建筑建設評估階段,可預先審查有關內容,提示建設單位和建設單位在建設過程中應注意節約能源、保護環境,而在運行評估階段,則可查看建設過程中“綠色”腳印[3]。目前,我國制定了綠色施工相應的施工驗收標準,對施工項目進行嚴格的規范和管理。在綠色建筑工程施工中,應加強對管理者和操作人員的制度方面的培訓,以增強其質量意識,并嚴格遵守有關規定。
2.3.3 內部管理創新
結合上述章節內容,實現對綠色施工的外部監控后,針對建筑工程內部的管理,必須是在綠色施工網絡信息共享平臺的支撐下實現的。因此,為了便于及時了解施工動態以及實現對施工質量的監督與審查,應構建綠色施工網絡信息共享平臺。
在充分遵循安全性、準確性、及時性原則的基礎上構建上述共享平臺。其中,信息計劃主要是利用BIM軟件獲取每天施工所需材料質量、時間等信息。信息存儲可以存儲在整個工程施工過程中出現的各種質量問題的具體信息,并以此為后期改進提供所需資源[4]。施工單位和物料供應商之間可以利用綠色施工網絡信息共享平臺,實時傳遞施工進度和材料供應商的信息,確保施工材料按時運輸到指定的施工區域,保證最終的施工成效達到要求。建筑企業按照自身的建設進度表計算出的材料需求種類、質量、數量和供貨時間,并將其通過信息共享平臺實時傳送至材料供應商,幫助其按照材料需求計劃進行生產。材料供應商必須保證所供應的材料符合環保項目的要求,并且是零缺陷,在施工階段若采用JIT 采購方式,則工地上幾乎沒有庫存,如果物料質量不合格,就會導致質量的流通受到干擾,從而影響工程進度。因此,建筑企業在選擇戰略合作伙伴時,必須進行嚴格的科學評價和甄別。
2.3.4 質量鏈整合與管理
引入動態聯盟理念,針對整個建筑工程綠色施工的質量鏈進行整合與管理。通過這一形式,完成對質量鏈上設計方、供應方、施工方和業主方的整合管理,弱化質量在各個參與方之間傳遞中的不確定因素影響。
通過管理流程,將業主方、設計方、施工方、供應商等各個參與方有效聯系在一起,從而消除在施工過程中各自為政的管理弊端,并使施工方和材料供貨商能夠參與到整個綠色施工建設的全過程中。運用并行工程,把個人的經驗綜合在一起,使設計方案更加合理、更具可操作性。同時,施工單位和材料供應商也可以從項目設計初期就著手進行組織和設計,這樣既能節約時間,又能節約成本,提高整體的質量。
施工管理中,技術部門以建設單位的角度,組織技術人員,組成一個方案設計小組,參與建設項目的設計,并在此基礎上,利用信息共享平臺,將最新的方案資料與施工現場的管理者進行交流,以施工現場的實際情況為依據,與設計單位的設計圖紙相結合,對現場的技術和組織進行調整,并將現場的情況反饋給設計單位,以便對其進行檢查和監督。為確保管理工作的順利實施,設計建筑工程綠色施工管理組織方案[5]。
完成上述部署后,按照設計方案進行施工管理工作的全面優化,對創新管理前后的綠色建筑施工管理效果進行討論。
通過上述研究,得到如下幾個方面的結論。
1.根據創新管理前后施工現場環保效果,建筑施工中的垃圾排放、水污染、噪聲污染等,均滿足合同中規定的目標值,說明該項目的現場施工符合綠色工地建設規范。
2.根據綠色施工管理中的節材效果,施工中的材料的實際用量<計劃量、實際損耗率<定額損耗率,說明按照設計的方法進行綠色施工管理,可以起到節約耗材的良好效果。
總之,在我國建設項目中,對建設項目進行管理體制改革,提高建設項目的經營效率,是建設項目建設的必然要求,建設單位應建立一種高強度的經營方式,使綠色發展的思想深入建設的各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