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蕙君
我跟婆婆的關系原來一直挺好的,但自從去年我生孩子,婆婆搬過來住之后,我們的矛盾越來越深,這根本不是說兩代人生活方式的差異,而是我根本受不了她跟我兒子、我老公的相處方式,我已經完全被“排擠”成外人。難道真是婆媳天生是敵人嗎?大連:徐麗
俗話說:“婆媳親,全家和”。這話有雙重涵義。其一是說婆媳關系融洽與否直接影響著整個家庭中其他人際關系,如夫妻關系、親子關系、祖孫關系等。其二是指婆媳關系是家庭內部人際關系中最微妙、最難處的一種關系。
適當調整心理預期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發現,中國人在對各種人際關系分類時,會采用一個雙維度的標準。一個維度是關系中兩個人身份角色的距離,一個維度是關系中兩個人的真情交換和義務履行的均衡。
當原本沒有親緣關系,“本不是一家人”的男女,由于相愛“走進一家門”的時候,主要是被“真有之情”推動的。對于媳婦來說,對丈夫是真有之情,而對公婆就只有應有之情。應有之情只是一種根據角色規定的情感,例如傳統倫理中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這種義務之情由于僅僅是義務,很容易讓人言不由衷或敷衍了事。媳婦心里會想,我們之間沒有交情,因為結婚,我就要對你百般照顧,能做到現在這樣我就很不錯了。婆婆心里會想,你進了我家,就是一家人了,你應該像個兒媳婦的樣子啊!一方強調真有之情,另一方強調應有之情,矛盾自然就來了。所以化解矛盾的良方是雙方都適當調整心理預期。
劃清兩種感情界限
兒子與媳婦之間的愛,與兒子對母親的愛,一個是愛情,一個是親情,這兩種情感互相不能替代,更不是此消彼長,應劃清這兩種感情界限。
就婆婆方面說,不要去吃媳婦的醋,更不要有意無意地去干涉甚至破壞年輕人的情感生活,應為他們的和美相處而高興。就兒媳方面說,也要注意防止感情的混淆。丈夫順從婆婆,偏愛婆婆,孝敬婆婆,那是母子親情,絲毫無損夫妻愛情,做兒媳的也不要吃醋。那個眾所周知的“我和你媽一同落水你先救誰”的故事,說穿了其實是嘲諷那些分不清親情與愛情的傻兒媳的。聰明女人怎么可能與婆婆爭奪丈夫的愛呢?
雙方演好各自角色
從協調婆媳關系角度說,雙方都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婆婆方面說,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角色扮演過頭,不要對小兩口事無巨細的關注,應該盡可能地放手讓小兩口過日子,應該牢記一句話:有一種愛叫放手。就兒媳方面說,也要注意突破角色固著,意識到自己在新的家庭關系中應該扮演的角色,不要還是自己在娘家的那一套。也要記住一句話:婆婆不是媽。比如,跟娘家媽可以撒嬌使性甚至耍賴,一不小心也拿來對婆婆怎能行?但是,又不能孤家寡人,拒婆婆于千里之外,要主動拉近與婆婆的心理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