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婷婷
北京市教委日前發布數據,今年北京高校碩博畢業生預計約為16.08 萬人,本科畢業生預計約為13.61 萬人;北京碩博畢業生人數首次超過本科畢業生,相差近2.5 萬人。
(4 月5 日《北京日報》)
一石激起千層浪,在這個“金三銀四”的就業季,碩博反超、本研倒掛觸動了人們“學歷貶值”的敏感神經,特別是對即將踏入社會尋找工作機會的本科生來說,就業焦慮陡增。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深入發展的階段。教育部2020年發布了《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其中提到我國要在2035 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強國。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高校加快研究生教育的發展,讓更多優秀本科生有機會繼續深造。
與此同時,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國家對高端人才需求旺盛,相比本科生,碩博畢業生在專業領域有更深的研究,專業知識技能更強,因此更容易在就業市場上得到青睞。基于就業的現實壓力和對高學歷的追求,“畢業不就業,先考研”成了很多本科畢業生的第一選擇。
從教育層次提升的角度看,碩博畢業生人數的增加有利于推動科研發展和創新,有助于提高我國整體人才素質,是社會進步的標志之一,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但這一現象的出現,將不可避免地導致本科生的求職之路愈發艱難,而對碩博畢業生來說,學歷相近的人越多,就業時也將承受更大的競爭壓力。
為了緩解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破解就業難題,政府和企業不能袖手旁觀,而要主動出擊。政府應加大對產業結構的調整,加強對中小企業的扶持,支持鼓勵高校畢業生創業,拓寬他們的就業渠道;企業則要更多地走進高校,組織進校宣講會、雙選會,與學生面對面交流,為他們提供就業服務。
面對新趨勢,高校和學生不能裹足不前,而是要積極應對。高校應加強實踐教學,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畢業生在校期間,應在潛心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積極走出象牙塔尋找實踐機會、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以便適應社會的發展和就業市場的需求。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高校畢業生就業不是個人小事,而是高校、企業、政府的共同大事。無論是本科生還是碩博生,不受困于就業焦慮,能在合適的崗位發揮才能,高等教育為建設小康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任才算完成,科教興國的戰略才能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