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武帝時代起,儒學的地位抬升,研習五經《詩》《書》《禮》《易》《春秋》的風氣越來越濃。五經內容豐富,兼通并不容易,因此漢朝誕生了一些主治一經的家族。經學家族在東漢中晚期的社會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在《漢書》所記錄的西漢時代也有一些著名的經學家族,他們的家教觀念受到儒學的深刻影響。
《漢書》記載的韋賢家族是一個精通《詩》的家族。韋賢以教授《詩》聞名,此外他還兼通《禮》《書》,享有“鄒魯大儒”的美譽。《韋賢傳》為后世留下了一句名言“遺子黃金滿籯,不如一經”,在一竹筐的黃金與一部儒家經典中,韋賢選擇后者作為傳家寶,精神財富比物質財富更加珍貴。
無獨有偶,西漢另一位以治《春秋》聞名的學者疏廣,也拒絕為后代留下物質財富。疏廣退休后回到鄉里,在離開京城前,朝廷曾賜黃金給疏廣,疏廣用這筆錢與族人、朋友時時聚會。有人就問疏廣家里存有多少錢,何不用這筆錢置辦一些田產,好傳給子孫后代。疏廣的子孫也認為此話有理,但又不敢當面對疏廣說,便攛掇疏廣信任的親戚朋友去說。疏廣聽罷,語重心長地說:“我難道是老糊涂了不關心子孫嗎?請看看我們家本來就有的田地,如果后代努力耕種,完全夠一家人的吃穿用度。倘若現在我再多置田產,只是教會子孫后代怠惰罷了。”疏廣接下來的兩句話,亦為古代家訓名言,“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疏廣教子,不想讓子孫后代因財富而消磨了志氣,增加其過錯,從而讓鄰里感到厭惡。
金錢觀是古人教子的重要內容,無論是疏廣的金玉良言,還是后世家訓名篇諸葛亮《誡子書》中的“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都希望后人能在利祿面前有定力、有恒心。
西漢經學家孔臧、劉向則為后世留下了教子家書。孔臧是孔子后代,他聽說兒子孔琳與同學日夜鉆研經典十分開心,寫信鼓勵他“人之進道,惟問其志,取必以漸,勤則得多”,一個人為學,首先要立志,其次要勤奮,循序漸進,積少成多。孔臧教子不光講道理,也舉出可以效仿的榜樣,遠可學先祖孔子,近可學孔琳的從弟孔安國,孔安國是《尚書》研究繞不開的重要學者,在孔臧看來,孔安國不僅學問好,而且“言不及利,行不欺名,動遵禮法”。
摘自《中國紀檢監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