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各種昆蟲也開始活躍起來。專家提醒:外出游玩,千萬不要忽視蜂蜇傷、蜱咬傷、螞蟻蜇傷等通常以為的“小傷”,它們背后有個隱藏的“殺手”——過敏性休克。
什么是過敏性休克
某些過敏原(如昆蟲的毒液)進入人體后,會迅速引發IgE 介導的免疫反應,引起肥大細胞或嗜堿性粒細胞活化并脫顆粒,釋放預先合成的介質、酶和細胞因子。這些介質可直接作用于組織,導致過敏癥狀,也能募集并活化其他炎癥細胞,釋放出更多的介質并推動暴發性“連鎖反應”,作用于多個系統或器官,引起全身性的過敏反應。
當全身性的過敏反應進一步加重,引起有效循環血容量顯著減少,組織器官缺血、缺氧時,就會出現過敏性休克。過敏性休克的進展可以很快,在幾分鐘內危及生命。
過敏性休克的誘因有哪些
過敏性休克的誘因有顯著地區性差異,比如歐美國家最常見的誘因是堅果、花生、魚、貝類;瑞典排在首位的誘因是蜂毒;日韓兩國的常見誘因為蕎麥、小麥;新加坡則是燕窩。
我國的一項回顧性研究發現,約85%的過敏性休克誘因明確。總體來看,食物誘因占77%、藥物誘因占7%、昆蟲誘因約占0.6%。其實,在動物致傷中,并不是只有昆蟲咬傷、蜇傷才會引起過敏性休克,其他動物,比如海蜇、石頭魚等致傷后也可能導致過敏性休克。此外,研究還發現,運動、飲酒和服用解熱鎮痛類藥物是過敏性休克最常見的加重因素。
過敏性休克有何表現
過敏性休克表現多樣,通常為接觸過敏原數分鐘到數小時內,突然出現以下癥狀:皮膚黏膜表現,泛發性蕁麻疹、瘙癢或潮紅、喉頭水腫、結膜腫脹等;呼吸系統表現,發音改變、口唇發紺、窒息、喘鳴、呼吸急促、哮鳴、咳嗽等;心血管系統表現,暈厥、面色蒼白、四肢濕冷、心動過速、血壓降低等;消化系統表現,痙攣性腹痛、惡心、嘔吐等。最嚴重的患者可以出現呼吸和心搏驟停。
過敏性休克如何救治
過敏性休克救治的關鍵是早期識別。一旦接觸可疑過敏原后,出現了上述表現,千萬不可大意,要高度警惕過敏性休克的可能,盡早開展現場急救。
立即脫離過敏原,比如在避免擠壓的前提下拔除殘留的蜂刺,用卡片刮除殘留的海蜇刺絲囊等;保持患者平臥位,輕度抬高頭和下肢,如有嘔吐,應將患者頭偏向一側,以免嘔吐物引起窒息;如患者出現呼吸、心搏驟停,應立即開始心肺復蘇;能夠獲取腎上腺素的情況下,第一時間肌肉注射腎上腺素;保持氣道通暢,給予面罩吸氧;盡早開放多條靜脈通路,快速輸注生理鹽水;應用輔助藥物,如抗組胺藥、支氣管舒張劑、糖皮質激素、血管活性藥物等;留院觀察或入院治療,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
據健康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