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錦繡
老爸抽了幾十年煙,每次回家你都要提醒他該戒煙了,但他從來不聽,還給你列出一大串抽煙也長壽的名人名單。
直到遠親家的表弟學了醫,拜年時提醒了他一句,他樂呵呵地說好。
老媽總喜歡在手機上點開來歷不明的小廣告,還喜歡在街邊掃碼下載App換雞蛋、牛奶,每次你都告訴她不要貪小便宜,她從來不聽,還說你不會過日子。
直到社區工作人員在小區里宣傳反詐知識,她才肯把手機上亂七八糟的東西卸載,換成國家反詐中心App。
你感到無語:這不是早就跟你們說了幾百遍了嗎?為什么爸媽寧愿相信外人甚至陌生人,也不肯相信子女呢?
這是因為,我們理解的溝通,和爸媽理解的溝通,并不在同一水平上。這個“水平”并不是指有高低的知識水平等,而是“對事”或“對人”的水平。
我們日常和同事、朋友溝通一件事時,無論大事小事,我們都是就事論事的,這樣才能達成一個共識,或者解決一個問題。這就是“對事”水平的溝通。
但也有時候,我們會從討論事情漸漸變成“人身攻擊”,尤其是在吵架的時候,我們會很容易脫口而出指責別人,比如“你怎么總是這樣不理性”“你從來不考慮我的感受”等。這就是“對人”水平的溝通。
我們和爸媽溝通時,其實很容易從“對事”溝通變成“對人”溝通,因為爸媽總把事情的對錯和人的對錯牢牢捆綁在一起。如果我們的道理和爸媽的觀念相符,那還好;一旦我們的道理是反對爸媽的行為、觀點的,他們就會覺得我們是在否定他們,接下來的溝通就會是“小崽子翅膀硬了”等“對人”的溝通了。所以我們會發現,我們沒法和爸媽講道理,他們是不會相信“小崽子”的。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也許和爸媽的身份角色有關。我們小時候,他們常常是不容置疑的權威。即便在我們長大后,他們仍然習慣把我們視作需要事事聽從的小朋友,而無法和我們像同事、朋友那樣溝通。而考入醫學院的遠親、社區工作人員,這些人的身份自帶權威感,爸媽在這些人面前也變成了“小孩子”,就會更聽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