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玉
(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院 山東青島 266100)
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普及和實踐,福建省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貫徹到綜合協調發展的方方面面,鄉村旅游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推動力和鄉村振興貫徹實施的重要環節,成為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路徑。根據福建省鄉村旅游發展取得的良好成績,如何進一步推進鄉村旅游實現高質量發展成為福建省面臨的重要課題。
關于鄉村旅游的研究,國內外取得了豐碩成果,對鄉村旅游的概念實質、影響作用和政策因素等方面進行了充分探討,為后續研究提供了較為準確、客觀、全面的理論參照。國內外學者從多角度研究了鄉村旅游的問題,為開展關于鄉村旅游的基礎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論支撐,但對于高質量發展這樣的新型課題研究的相對較少,需要我們結合新時代新征程中國的基本國情來開展相應的研究,為結合鄉村振興的發展理念推動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提供客觀、科學的理論基礎。關于福州市鄉村旅游研究,學者們以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互聯網+”等不同視角對福州市鄉村旅游開展研究,不僅拓寬了研究福州市鄉村旅游發展問題的理論視野,也為推動福州市鄉村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本文通過案例分析研究福州市鄉村旅游問題,發現福州在發展鄉村旅游上積累的經驗和存在的不足,探索推動全域旅游背景下福州市鄉村旅游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科學路徑,以期供不同鄉村參考借鑒,從而促進福州市鄉村旅游實現高質量發展,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目前,福州市已建成21個特色旅游村:永泰縣月洲村、春光村、嵩口鎮、大喜村、白杜村、丘演村、福建省清縣后垅村、蓮宅村、坪街村、晉安區九峰村、壽山村、連江縣坂頂村、梅洋村、埕鎮、天竹村、福清市牛宅村、一都村、長樂區猿嶼鄉、馬尾區海嶼村、閩侯縣雪峰村和羅源縣百丈村。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鄉村旅游聯動發展形成全域聯動格局在推進農村發展的過程中成為大勢所趨。
鄉村旅游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新引擎”方興未艾,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近年來,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堅持以全域生態旅游市建設為抓手,立足農村資源優勢和特色,創新農村文旅融合新模式,福州鄉村旅游進入發展“高速公路”。福州市文化旅游局將持續拓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渠道,豐富農村文旅優質產品供應,完善鄉村旅游服務設施,促進農文旅有機融合發展,使福州市鄉村旅游成為全方位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超越的重要力量。
隨著鄉村旅游示范點的開發與構建,福州市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加大力度,避免產品趨同、景觀重疊、同質化現象等,著力構建合理、有特色的鄉村旅游發展格局。例如,福州市從2018年開始,依托農村不同特色舉辦各類活動,大力推廣當地特色旅游資源和產品。在全域旅游環境下,福州再次深度整合資源推動鄉村旅游轉型升級。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將以特色鄉村等作為支撐,舉辦各種特色活動,努力提升福州市鄉村旅游的人氣。積極開發和構建鄉村旅游精品路線,多維推進鄉村旅游游樂項目、飲食文化項目、民宿項目的多元化發展,滿足來自各地游客的游玩需求,不斷提升鄉村旅游發展的綜合服務能力。
本文運用案例研究法和訪談法,對福州市后垅村、首占村、南陽村、汶上村、梅新村、芭蕉村和嵩口鎮7個自然村進行實地走訪、調研,全面、客觀地認識福州市鄉村旅游發展現狀、優勢及障礙,總體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福州市7個自然村概況
福州市鄉村旅游高質量特色突出,憑借優質鄉村資源整合鄉村基礎充分開展鄉村旅游,各鄉村聯動發展已基本形成全域旅游發展態勢。為推動福州鄉村旅游進一步發展,本文以7個自然村的實地走訪調研情況為基礎,識別福州市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制約因素,并據此提出針對性策略。
經過走訪調查,筆者發現福州市鄉村已經充分認識到推進鄉村旅游對自身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性,政府等組織高度重視推進鄉村旅游實現高質量發展,但在政策支持上仍面臨力度不足的問題,具體表現在土地政策定義模糊、政策連貫性不足和權責關系不明確三個方面。
首先,在土地政策方面,目前仍存在著內容不明確、諸多定義模糊的問題,特別是有關土地流轉的政策制定仍然比較模糊。例如,福州市此前發布了《福州市美麗鄉村建設推進指導意見》,有關農村土地的內容只有通過多種方式參與農村環境治理建設和經濟項目開發,在執行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難。
其次,由于農村是基層行政組織,大部分情況下,農村只是執行上級政府的政策,缺乏制定和決定政策的行政能力,嚴重制約了農村項目建設和持續推進。村干部換屆等行政原因也會造成政策連貫性不足,對鄉村旅游事業的繼續推進產生負面影響。
最后,推動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是民生工程,更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程。但在調研中發現,推動鄉村旅游發展的各項項目和各項工作中仍然存在權責不明確的問題,出現了管理比較混亂、互相推卸責任、爭責的問題,最終導致項目中止。
第一,歷史文化挖掘不足。福州有很多蘊含豐富歷史文化價值和人文觀賞價值的村莊,風景秀麗,古韻猶存。但由于缺乏深入挖掘和包裝這些村莊的文化價值,許多有價值的內容沒有充分表現出來。
第二,改造程度不深。在當前農村改造建設過程中,改造工程未充分滲透的問題較多,村民實際居住環境簡陋,室內生活設施陳舊,沒有隨著外觀改造而受到深度修繕。
第三,村民利益難以調整,群眾參與積極性不高。圍繞農村土地實際使用的利益權人和分配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部分村民參與農村建設的意愿。
第四,農村青壯年人口外流嚴重。以后垅村為例,據2014年統計,該村共有728戶,2379人,但常住人口僅占全部人口的二分之一,幾乎都是中老年人,農村青壯年人口外流嚴重。
第五,尚未進入大規模宣傳階段。目前,一些村莊宣傳意識極為缺乏,沒有進行有效宣傳,大多仍停留在村里設置宣傳欄、掛村建設宣傳標語等村宣傳方面,還沒有進入“走出去”階段,沒有對外宣傳本村的建設和發展情況。
通過實地考察發現,福州市鄉村旅游創新升級是基于“美麗鄉村”建設項目的開展。它們在建設“美麗農村”的基礎上尋找適合自己村莊情況的鄉村旅游發展道路,為實現自己鄉村旅游的高質量發展,在這一建設和發展過程中,這七個村莊得到了不同層次、不同側面的基本經驗。
3.1.1 重視計劃引導
在實地走訪鄉村旅游相關管理部門的過程中,農業局、規劃院等相關領導部門在各農村“美麗鄉村”建設階段,總體規劃清晰,未來指向清晰,存在“頂層設計”的戰略高度,為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基礎。“美麗鄉村”建設總體規劃包括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掃垃圾階段,包括垃圾分類、河流治理等相關內容。
第二階段是“美麗鄉村”階段,包括整村容、處理臟亂蓋等內容。
第三階段是幸福家園階段,包含著推動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在鄉村旅游發展的過程中,各部門協同、共同布局、前瞻性規劃,不僅關注民生,而且立足長遠,為實現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提前制定相關規劃。
3.1.2 重視政策支持,資金投入大
各農村為了吸引大型企業、大型國有企業、大型中央企業進入本村,會在政策方面盡量配合,如在征地審批、基礎設施建設等各方面給予政策優惠。以后垅村為例,后垅村“美麗鄉村”一期工程建設投入970多萬元。
3.1.3 注重美麗農村建設模式創新
筆者在調研過程中發現,各地在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多種建設模式。各農村高度重視創新,形成了各自的鄉村特色,綜合提升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例如,后垅村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吉溪發源地)和人文基礎(著名肝膽專家吳孟超的家鄉,古厝群分布密集),作為福銀高速公路貫穿村域的便利交通條件和縣城新城規劃區的優勢,以及閩清互通口和著名的“番茄”之鄉開發和積累了眾多特色旅游資源,為后垅村發展高質量鄉村旅游奠定了堅實而有力的基礎。
3.1.4 重視骨干產業建設,促進跨越式發展
在脫貧脫帽地區培育擴大特色優勢產業,因地制宜地制定特色產業發展規劃,推動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發揮產業對農村低收入群體就業增收的帶動作用。通過調查發現,各農村都在尋求本村的骨干產業,推動本村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以后垅村為例,后垅村基于良好的農業生產基礎,于2014年在中央企業中建設綠色產業園引入后垅工業區,先后建設了3600畝綠色產業園。
3.1.5 重視堅持生態友好型發展理念
“兩山”理論作為新時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針,深刻闡明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辯證關系,同時強調長期利益優于短期利益的發展基調。調查研究表明,梅新村利用近海優越的地理條件,發展了本村獨特的生態友好型經濟發展模式。
3.1.6 重視文化基因傳承,樹立文化形象
厚植自身文化基因作為現存建設的基本環節,既是實現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科學途徑,也是維護農村可持續發展命脈的關鍵。只有傳承和弘揚農村特色文化,才能克服制約農村發展、限制鄉村旅游轉型升級的各種因素。調查研究表明,后垅村利用當地深厚的人文底蘊,建立了吳孟超精神博物館,修繕了清代古居、宋代古橋等景觀,豐富了后垅村的精神文化內涵,也為其鄉村旅游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輸入了動力。
3.1.7 重視工作方法創新,激發農民積極參與
要充分調動村民的參與意愿,鼓勵村民主動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積極向規劃院等專家咨詢合作,力求根據民意打造獨具風格的“美麗鄉村”新名片。
調查研究表明,各農村基層干部在鄉村旅游開發中堅持“群眾路線”,注重通過創新工作方法激發廣大村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以后垅村為例,后垅村創新了“加減乘除”四字作業法。按照“加法”,不進行大規模拆遷、大規模建設;按照“減法”,減少雜物亂放、垃圾亂丟的現象。梅新村也積極向規劃院等專家咨詢合作,力求根據民意打造獨具風格的“美麗鄉村”新名片。
3.2.1 鄉村旅游政策水平的改善
經過調研,福州市鄉村旅游發展中面臨的最大、最難解決的問題是土地問題。要深入開展土地的可行性政策研究,研究制定推動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借鑒不同區域的土地流轉政策,制定適合當地的政策。
3.2.2 鄉村旅游資源開發方面
一是切實做好民生工程。在進行鄉村旅游建設過程中,政府或投資建設部門要切實關注群眾生活所需,細化和深化建設開發項目,切實為村民舊宅室內設計提供科學改造方案。
二是堅持新舊結合,開發保護要兩手抓,雙手都要硬。鄉村旅游深度開發過程中,古建筑的保護可采用“先保護后開發”的長期戰略,先保護景區再開發。
三是積極探索政企合作開發新模式,推進優勢景區配套設施建設。優先開發集群狀況好的旅游景區,先行構建優質鄉村旅游典型景區,從而開發其他鄉村旅游資源,為實現不同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提供示范和參照。
四是凸顯農村自身在建設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發動村民進行自主設計、自主創新,建設符合他們審美需要、生活需要的農村。
五是做好農業二代回流工作。福州市鄉村旅游的高質量發展,依賴于年輕勞動力特別是青壯年農二代,因此農二代回流已成為解決許多長期問題的必要途徑。
六是凸顯農村自身在建設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構建特色農村,使農村成為積極主動的能動主體。
本研究基于鄉村振興背景,以“兩山理論”、高質量發展等為理論依據,運用案例研究法、訪談法等多種方法,通過實地調研,對福州市下屬鄉村開展鄉村旅游的現狀進行了案例分析。科學評價了當前福州市鄉村旅游發展的發揮優勢,對其發展的政策不足和發展過程中顯現的相關問題進行了科學研判,并提出了具體的對策建議,從而為福州市鄉村旅游發展提供了具體的理論指導和現實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