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博
2022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全年共依法審查完成商標注冊申請705.6萬件,審查程序主動駁回惡意囤積商標3.5萬件,駁回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惡意搶注商標3192件;依法審查完成商標異議案件17.6萬件,審理完成商標評審案件41.2萬件,在這兩個環節,共依法打擊商標惡意注冊6102件。
商標惡意注冊和囤積行為,傍名牌、蹭熱點等違法違規行為,擾亂了商標注冊使用秩序,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妨礙了市場主體實施品牌戰略實現創新發展,應堅決予以制止。但在司法實務當中,此類亂象屢有發生,其原因何在?
從主觀因素看,主要是受利益驅動,違法違規成本低,獲益高,使得相關行為人心存僥幸,不惜突破法律底線。此外,部分行為人法律知識相對匱乏致使法律意識淡薄,對相關行為可能要承擔的法律后果缺乏清晰認識,從而做出商標侵權、不正當競爭等違法違規行為。
從客觀角度看,知識產權類案件具有專業性強,復雜程度高,涉及流程多,處理周期長等特點。相較于其他類型案件,權利人的維權成本較大。這也增加了對于相關亂象的治理難度。
依法核準注冊的商標為注冊商標,商標注冊人享有商標專用權,受法律保護。侵犯商標專用權,視具體案情,可能會被追究民事責任、行政責任,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還會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從民事角度來看,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行為,首先,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的相關規定,當事人可以協商解決,不愿協商或者協商不成的,商標注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要求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賠償數額按照權利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實際損失確定;實際損失難以確定的,可以按照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確定;權利人的損失或者侵權人獲得的利益難以確定的,參照該商標許可使用費的倍數合理確定。對惡意侵犯商標專用權,情節嚴重的,可以在按照上述方法確定數額的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確定賠償數額。賠償數額應當包括權利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
其次,將他人注冊商標、未注冊的馳名商標作為企業名稱中的字號使用,誤導公眾,還涉嫌構成不正當競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定,經營者不得擅自實施使用與他人有一定影響的商品名稱、包裝、裝潢等相同或者近似的標識;使用他人有一定影響的企業名稱(包括簡稱、字號等)、社會組織名稱(包括簡稱等)、姓名(包括筆名、藝名、譯名等)等混淆行為,引人誤認為是他人商品或者與他人存在特定聯系。

從行政責任角度來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的規定,對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有權依法查處,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處理時,認定侵權行為成立的,責令立即停止侵權行為,沒收、銷毀侵權商品和主要用于制造侵權商品、偽造注冊商標標識的工具,處以罰款。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定,經營者違法實施混淆行為的,由監督檢查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商品,處以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營業執照。
從刑事責任角度來看,實施假冒注冊商標,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非法制造、銷售非法制造的注冊商標標識等行為,情節嚴重的,涉嫌構成侵犯知識產權罪,會被追究刑事責任。
首先,需嚴格遵守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做到嚴格執法,公正司法。近年來,我國對于知識產權領域的立法不斷完善,這為保護商標專用權等知識產權提供了法律依據。但“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的生命在于執行。從執法、司法角度而言,有必要加大對采取傍名牌、搭便車等方式引導消費者將其商品誤認為與他人存在特定聯系,借用他人或其產品的影響力、美譽度提升自己商品的市場競爭力等不當行為的打擊力度,促使其加強自律,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
其次,對于上下游所涉及的市場主體的商標侵權不當行為,要予以規范。具體而言,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關注:一、對于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的或者偽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制造的注冊商標標識的行為,予以治理。二、對于商標代理機構惡意申請商標注冊的,根據情節給予警告、罰款等行政處罰,對惡意提起商標訴訟的,由人民法院依法給予處罰。三、市場主辦方、展會主辦方、柜臺出租人、電子商務平臺等經營者怠于履行管理職責,明知或者應知市場內經營者、參展方、柜臺承租人、平臺內電子商務經營者實施商標侵權行為而不予制止的;或者雖然不知情,但經商標執法相關部門通知或者商標權利人持生效的行政、司法文書告知后,仍未采取必要措施制止的,按商標侵權行為予以認定。
再次,品牌企業可以從質量、創新、服務、危機公關、品牌使用管理等多個維度維護自身品牌形象。建議企業提升品牌保護意識,采取適當的品牌保護策略;通過良好的產品質量、優質的服務贏得消費者,進而提升品牌形象;必要時,把品牌建設和運營工作交予專業機構來處理,加強對自身品牌形象的保護。
(作者系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