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針對當前高層建筑存在的火災隱患,本文從高層建筑物火災的特點及起因出發,闡述了高層建筑防火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由于高層建筑前期建設施工及裝修過程中存在很多火災安全隱患,加上群眾消防意識淡薄,缺乏必要的火災疏散和救援常識,給消防救援工作帶來一定的壓力。根據當前我國高層建筑存在的火災隱患,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實踐經驗提出了合理化建議,以期進一步促進高層建筑消防安全水平。
關鍵詞:
高層建筑;消防安全隱患;對策建議
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城市框架不斷拉大,高層建筑不斷增多。高層建筑具有人員密集、功能設計復雜的特點,尤其是大型商業綜合體項目,使用功能綜合,內部結構復雜,產生煙囪效應的垂直通道較多,疏散路徑復雜,一旦發生火災事故,極易蔓延擴散,群眾疏散和救援難度較大,容易發生大規模的火災傷亡事故及踩踏等次生災害事故[1]。因此,加強對高層建筑的消防安全隱患分析和對策研究至關重要。
一、高層建筑消防安全隱患概述
(一)高層建筑的概念和分類
根據我國《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14,2018年版),高層建筑主要分為兩類[2]。
1.住宅建筑。建筑高度大于54米(約18層)的住宅建筑(包括設置商業服務網點的住宅建筑)為一類高層住宅建筑;高度大于27米(約9層)但不大于54米的住宅建筑(包括設置商業服務網點的住宅建筑)為二類高層住宅建筑。
2.公共建筑。一類高層民用建筑包括:(1)建筑高度大于50米的公共建筑;(2)建筑高度24米以上部分任一樓層面積大于1000平方米的商店、展覽、電信、郵政、財貿金融建筑和其他多種功能組合的建筑;(3)醫療建筑、重要公共建筑、獨立建造的老年人照料設施;(4)省級及以上的廣播電視和防災指揮調度建筑、網局級和省級電力調度建筑;(5)藏書超過100萬冊的圖書館、書庫。其余高度大于24米不超過50米的非單層公共建筑為二類高層公共建筑。
(二)高層建筑存在的火災隱患
1.火災負荷多、火勢和煙氣蔓延速度快。由于高層建筑人員密度大、建筑內部易燃物和可燃物多、樓道與電井等公共部位經常堆積大量的紙箱等雜物、放置可燃的鞋柜等家具、樓道內進行電動車充電等,一旦發生火災,不僅增大了火災負荷,更是直接堵塞了逃生安全通道,極易造成重大人員傷亡事故。
高層住宅內豎向分布的管道較多,如電梯井、電力井、通風井等。根據筆者近幾年消防驗收工作經驗,幾乎所有的高層建筑均存在井道樓層分隔處以及防火分區隔墻處防火封堵不到位的情況,一旦發生火災,這些豎向管道及隔墻縫隙就可能成為火勢在不同樓層及防火分區之間蔓延的通道[3]。尤其是豎向管道的煙囪效應,在火災發生時,為住宅火災的縱向蔓延創造了條件。同時,可燃材料釋放的有毒氣體通過各種縫隙擴散,極易造成人員傷亡。
由于節能保溫的需要,建筑外墻保溫材料如選擇不當,也將成為火災迅速立體蔓延的重要隱患[4]。近期某市一在建高層建筑失火,據了解其原因是堆積的可燃外墻保溫材料被電焊施工點燃引起,所幸并無人員傷亡,倘若這批外墻保溫材料被使用在該建筑的外墻上,群眾入住后發生火災,后果將不堪設想。
2.人民群眾逃生難度大?;馂耐l生在夜晚,晚上各種充電設備較多,尤其是電動自行車在建筑內部充電,人們都處于睡眠狀態,一旦發生火災,人們反應遲鈍,恐懼和慌張等情緒都會影響人員的正常疏散。
高層建筑內居住人員平時上下樓均使用電梯,一旦出現火災,人們應該通過封閉樓梯間或防煙樓梯間進行逃生。但很多群眾由于缺乏常識,平時又沒有參加過消防疏散演練,對自己居住建筑的疏散通道不熟悉,甚至錯誤地選擇乘坐電梯疏散。而且從較高樓層到達地面距離較長,容易造成擁擠、踩踏事故,尤其對于老年人、兒童和病患者,及時疏散幾乎不現實。
3.自動滅火和防排煙設施缺失或失靈?,F存的高層建筑中,防火門缺失或損壞、消防水池水泵房無法正常使用、聯動系統不能正常工作、自動噴水系統缺失、滅火器過期或無法使用的現象比較普遍[5]。尤其是煙感系統,已經竣工驗收若干年的建筑,很大比例的煙感報警系統仍未投入使用(紅色或黃色蓋子始終未摘除),形同虛設。有的建筑在施工過程中,建設單位為了節省投資,或消防施工單位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按設計施工,漏設防排煙系統、補風系統等。有的項目借用臨近項目的公用消防設施,但由于各種原因導致消防公用設施癱瘓后不能及時維修,無法保障火災發生時的及時撲救。在有些建筑施工過程中,違規使用非國標產品,電線電纜的選型不滿足設計要求,有的項目為了節省開支,使用同等負荷的鋁纜代替銅纜,未按要求在一類高層住宅、人員密集場所公共建筑內采用低煙無鹵、礦物絕緣等電線電纜[6],為整個系統的電氣火災埋下了隱患。
4.消防救援難度大。由于救援場地或通道不滿足要求,大大提高了救援的難度。發生火災時,消防救援人員雖然第一時間趕往現場,但由于情況復雜、設備落后等原因,致使救援效果往往不盡人意。其實高層建筑火災的救援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是個難題,我國每年都有消防隊員因火災救援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二、高層建筑安全隱患分析
(一)消防意識薄弱
部分高層建筑居民的消防意識較為薄弱,對高層住宅發生火災的危險性認識不到位。很多老舊小區都存在車輛堵塞消防通道問題,對消防部門宣傳的嚴禁飛線充電、嚴禁在公共區域堆積可燃物、嚴禁樓道內電動車充電等置若罔聞。同時,有些居民對所居住建筑內部消防通道和消防設施缺乏了解,不會正確逃生和及時控制初發火災[7]。
(二)部門監管缺位
民政部門每年有大量的養老設施建設任務、教育部門和衛健委也有各種職業培訓學校、幼兒園、醫院門診的營業許可等業務。為了完成上級安排部署的工作,部分機構和部門沒有很好地和消防部門對接,致使一些沒有消防手續的建筑違規投入使用,造成嚴重的火災隱患。同時,住建部門和城市管理部門也沒有及時對未審查合格就擅自開工的建設項目及消防驗收未合格就擅自投入使用的項目進行有效查處[8]。
(三)消防設計不完善
設計合格的施工圖是建筑施工的根本依據,做好施工圖消防設計審查工作,可在源頭上為建設工程消防安全把關。但是由于歷史原因,現存的部分建筑由于設計施工圖和消防設施的先天性缺陷,目前無法按照國家標準進行整改。同時,由于其他建設工程(非特殊建設工程)不需要進行消防設計審查,僅在竣工后進行備案和抽查工作,建設單位和設計單位存在投機和僥幸心理,擅自降低消防設計標準,為建筑帶來嚴重的火災隱患。
(四)監理工作嚴重失職
在近年的消防驗收工作中發現,一些監理單位未依法對所監理項目的消防施工部分進行有效監理[9],致使項目實際情況與施工圖嚴重不符、消防產品一致性不符合要求、信息流向與實際不符、消防設施安裝操作不規范、安裝質量不合格等情況嚴重。同時,消防施工的監理工作缺位,很少有了解該項目消防工作情況的監理人員。部分監理單位派一兩個退休的老同志負責項目的監理,而這些監理人員不了解消防知識,除了簽字什么也不懂。甚至有個別消防施工資料都是竣工后找專業的資料員編造出來的,竣工驗收資料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極差。
三、對策及建議
(一)做好建設工程消防設計審查工作
加強對第三方消防設計技術審查機構的管理,按照要求落實消防審查政府采購工作。加強對消防設計審查機構及人員的執業能力培訓,提高技術審查水平,嚴格按照強制性規范逐條對照整改,嚴厲打擊超資質許可范圍和違反強制性規范設計的行為。同時,加強各地消防領域專家庫的建設和培訓工作,為消防設計審查許可做好技術支撐。
(二)強化各領域消防安全監管
應加強對消防設計從業人員的資格審查,保證消防設計從業人員的專業性;加強對消防施工和檢測隊伍及執業人員的資格審查和教育培訓;加強對在建項目和既有建筑的消防隱患排查工作;消防救援機構和住建部門依據各自職責加強重點領域的消防安全監管,加大對消防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
(三)加強消防安全知識宣傳
消防救援機構及各行業主管部門應加強消防安全知識的宣傳,讓群眾深刻認識到火災的危害性,增強群眾的防火安全意識和對火災預防的重視程度。尤其是普及火災自救知識,不定期進行火災逃生疏散演習,使群眾能在火災發生時第一時間逃離現場,教會他們使用各種消防器材,及時撲滅初期小火。同時,人人要學會正確的火災報警方式方法,合理引導消防救援車輛到達現場,積極配合做好消防救援工作。
(四)加大消防隱患排查力度
由于高層建筑、兒童活動場所、醫院門診及其他大型人員密集場所存在建筑設計復雜、疏散距離過大、救援難度大的特點。同時,老年人建筑、兒童活動場所、醫院門診人員行動能力差;大型人員密集場所如一些商業綜合體、影劇院等功能設計多樣,人員結構復雜,不利于快速疏散。這些建筑一旦發生火災,往往會蔓延擴散,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因此,要加強對這些建筑的消防隱患排查,重點排查消防設計審查和驗收手續是否齊全、是否存在違規裝修和用途變更、是否存在擅自拆除或停止使用消防設施的行為、是否存在消防監控和聯動控制系統失靈、是否存在安全管理缺位或不規范、是否存在消防人員未持證上崗等情況。
(五)改造老舊小區和既有建筑
各地政府應出臺具體可行的老舊小區和既有建筑改造政策文件,完善老舊小區消防審驗手續。在提高老舊小區生活服務功能的同時,提升老舊小區和既有建筑的消防安全水平,重點對老舊小區和既有建筑的電線電纜和外墻保溫材料進行全面檢查和更新。
(六)建立消防安全委員會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和國務院、省、市關于消防安全責任制實施辦法,各地成立消防安全委員會,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委員會領導,各職能部門參與,對全市消防工作進行監督及組織領導,推動全面貫徹防消結合、預防為主的方針,使消防安全責任落到實處。針對人員密集的高層公共建筑、高層住宅建筑的主體單位或者物業公司,以單位為主體成立消防安全委員組織,對本單位的消防安全負全責并向上級(市級委員會)匯報工作。
(七)推廣智慧消防物聯網平臺
目前,城市高層、大型建筑、各類特殊場等消防重點單位日益增多,消防安全形勢異常嚴峻。同時,消防安全監督管理部門人員有限,安全監管缺乏有效的技術手段支撐和社會化手段配合,無法及時發現、消除、整改重大火險隱患,火災風險和發生幾率仍然居高不下。因此,必須綜合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新興信息技術,加快推進“智慧消防”建設,全面促進信息化與消防工作的深度融合,建立全覆蓋的社會火災防控體系,實現“傳統消防”向“現代消防”的轉變[10]。依托智慧城市建設,分級建成城市消防大數據庫,實時化、智能化評估消防安全風險,利用大數據和物聯網平臺不斷推動我國消防事業快速發展。
結束語
隨著我國城市建設速度的不斷加快,高層建筑及超高層建筑不斷增加。但是我國消防救援能力還遠遠不足,救援設備相對落后,消防救援壓力大。因此,我們應該重視消防安全,積極參與消防隱患治理和火災預防工作。隨著全國人民消防安全意識的提高以及“智慧消防”在各種云平臺上的推廣運用,我國的消防事業將取得突破性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松.高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的幾點思考[J].四川建材,2023,49(05):244-246.
[2]李可.淺析民用高層建筑的分類[J].電子制作,2013(18):215.
[3]李鵬飛.防火分隔技術在建筑消防中的應用策略研究[J].科技資訊,2022,20(24):97-100.
[4]張志娟,喬紅光.淺析如何減少建筑保溫材料火災的發生[J].化工管理,2017(05):280.
[5]何瑞.加強高層建筑消防監督中的消防設備與設施管理探討[J].中國設備工程,2023(07):240-242.
[6]陳景文,范長安.淺談高層綜合建筑的電纜敷設標準與防火安全對策[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6,36(13):4-5.
[7]鄔博偲.高層建筑消防安全現狀及火災防控措施分析[J].工程建設與設計,2023(04):47-49.
[8]汪根進.淺議監理在建設工程消防質量監管中的作用[J].山西建筑,2010,36(25):233-234.
[9]丁海波.高層建筑消防監督管理模式創新研究[J].今日消防,2023,8(01):64-66.
[10]陳景文,范長安.淺談高層綜合建筑的電纜敷設標準與防火安全對策[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6,36(13):4-5.
作者簡介:
袁曉燕(1976- ),男,漢族,山西臨猗人,碩士研究生,注冊咨詢工程師、一級建造師、消防工程師,研究方向:建設工程火災預防與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