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亞囡 楊宇涵
摘要:近年來,受到全球氣候變暖和科學技術進步的影響,北極資源開發變得更加容易,各國紛紛加入北極資源開發的大潮中,但由此導致的環境問題也日益凸顯。在此背景下,資源-環境治理體系應運而生,它是構建北極命運共同體的理論創新、重要支點以及現實需求。基于此理論,中國以北極利益攸關者、北極資源開發者以及北極環境保護貢獻者的身份積極參與構建北極命運共同體。但在此過程中也受到地緣政治、北極爭議、自身不足等多種挑戰,需要打造緊密的中國“北極藍色伙伴關系”圈、助力形成以“北極生態環境共同體”為目標的北極資源開發模式、推動中國北極法律制度建設與國際合作。
關鍵詞:資源-環境治理;北極命運共同體;角色定位與應因
中圖分類號:P7;D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9857(2023)07-0013-09
0 引言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日益成為中國外交的核心理念,更是中國為全球治理貢獻的新方案。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深入發展,包括環北極國家在內的各國均意識到北極眾多治理議題都顯示著命運共同體特征,構建北極命運共同體的治理理念也得到更多的支持。為中國維護自身在北極廣泛的資源利益、環境利益、科研利益、政治利益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通過閱覽文獻及相關書籍,發現國內學者近年來對北極命運共同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1)北極命運共同體與北極治理困境。白佳玉[1]認為北極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對三大國際關系理論在北極公域治理領域的巨大超越,是克服北極公域治理困境的全新思路。朱寶林[2]認為北極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實現北極環境治理等事關人類共同安全議題的安全化,以及推動北極能源、航道等非安全議題的去安全化意義重大,有利于實現北極的和平發展,實現各國在北極利益的最大化。丁煌等[3]認為北極命運共同體觀念可以指導北極治理機制的創新,推進北極形成和諧共生、合作共贏的新機制,進而優化北極治理。
(2)北極命運共同體理念與國際關系協調。徐廣淼[4]認為構建北極命運共同體有助于凝聚各國廣泛共識,維護北極地區的國際合作秩序,是彌合大國間北極區域內政治張力的重要理論基礎。李振福等[5]認為中國可以通過北極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進而積極參與到北極環境治理中,同北極國家展開多方合作,降低國家間的合作壁壘。
(3)中國構建北極命運共同體的路徑選擇。楊松霖[6]認為科技合作是有效推進國際關系建設和北極領域命運共同體構建,促進北極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路徑。而馮壽波[7]則認為北極航道的通航為中國帶來了新機遇,中國應以此為契機不斷增加與環北極國家的經濟領域合作,加強中國在北極的經濟存在,夯實構建北極命運共同體的經濟基礎。李振福等[5]認為中國在推動構建北極命運共同體過程中,應積極為北極治理提供公共產品,為北極的開發貢獻力量。
(4)構建北極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意義。丁煌等[3]認為北極命運共同體理念是指導北極治理機制創新、實現北極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路徑,更是中國參與北極治理的關鍵理據之一。朱寶林等[8]認為在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指導下,有助于中國把自身的北極國家利益融入人類共同利益中,同北極國家在氣候、環境等領域優先展開協同合作。白佳玉等[9]則認為各國在北極命運共同體概念的規范下,更容易在北極治理過程中發現共同利益,實現北極的善治目標。目前,關于構建北極命運共同體的研究已經比較深入,但是相關研究散落在北極治理、國際關系等各個領域內,缺乏對于該理念系統化的深度及廣度研究。并且面對北極日益復雜的由資源開發導致的環境問題,這時從資源-環境治理視域出發探討構建北極命運共同體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嘗試。
1 資源-環境治理的內涵
1.1 資源-環境治理與全球治理
資源與環境雖然概念不同,但都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保障,二者聯系緊密,可以說資源是自然環境在人類社會映射下的側影,二者構成一個矛盾統一體[10]。資源是環境中能夠產生生態以及經濟價值,并且可以提高人類當前或者未來生活質量的一部分;良好的環境在當前社會背景下又是重要的資源,二者可以相互轉化[11]。也就是說,環境污染的問題必須從源頭資源開發解決,資源開發過程中也要關注環境保護,由此構成一個相互耦合的治理體系,即資源-環境治理體系。
全球治理原是一個社會學或國際關系的術語,是指為了解決超出一國或一地區的某一問題,而由各國進行政治協商以共同解決的方式[12],目前該理論已經被應用到生態環境破壞、能源危機等多個領域。隨著人口的增長以及資源短缺情況加劇,資源開發所導致的污染問題越來越成為國際環境問題的重中之重,資源-環境治理理論應運而生,當前已是全球治理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資源-環境治理體系放棄了以單獨一國為核心的治理主體,不同于傳統的二元對立思維,而是關注資源與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及相互影響,這也正是全球治理理論的要旨所在。全球治理理論就像一個集合體,包含著形態各異的子體系。資源-環境治理體系就是其關鍵組成部分,深刻地體現著全球治理體系的優越性和實用性[13]。
1.2 資源-環境治理與北極區域治理
北極區域治理是西方學界面臨北極復雜且多樣問題時所提出的尚在構建中的區域性治理體系,該治理理論的核心是主體資格的區域排他性、客體范圍的區域集中性、利益爭端的區域協商性以及終極目標的區域概念性[14]。近年來,隨著勘探開發技術的進步以及北極科考的深入,該區域的各類資源不斷被發現,各國圍繞著北極豐富資源歸屬權以及開發的競爭成為北極爭奪戰的主線[15]。隨之而來的是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強調開發資源和保護環境雙管齊下、資源與環境耦合的資源-環境治理體系被相關國家廣泛應用于北極區域開發的多個領域,并發揮了積極作用。當前,資源-環境治理已經成為完善北極區域治理的重要理論之一。
在北極區域治理一體化趨勢下,資源-環境治理理論作為實現北極區域發展的重要理論之一,沒有固定化的實現路徑,要根據北極不同區域的現實情況和具體需要采用不同的應用手段。要想實現北極地區的資源-環境治理,首先要更新北極治理理念,增強相關各國的環境保護理念,鼓勵各國參與北極資源開發的同時也號召各國監督區域內的環境保護問題。其次要不斷完善北極域內的環境保護法律制度,避免出現資源開發領域的立法缺位以及重復立法[16]。這樣才能確保北極資源與環境的協調,實現經濟利益和生態利益的最大化。
2 資源-環境治理對構建北極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意義
我國是北極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者,同時也是北極理事會的觀察員國之一,承擔著同各國共同開發北極資源,維護北極生態環境、共建綠色北極的責任。在此背景下,資源-環境治理體系的提出對于推動北極命運共同體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資源-環境治理體系是構建北極命運共同體的理論創新、重要支點以及現實需求,其在推動北極環境良性治理、助力北極可持續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2.1 是構建北極命運共同體的理論創新
在北極治理全球化趨勢影響下,中國提出的北極命運共同體理念被更多的國家所接受。越來越多的域外國家開始加入北極資源開發的熱潮中,環北極國家在“門羅主義”觀念影響下的排他主義思想完全不能解決資源開發導致的北極環境問題。原有的北極環境問題主要是通過北極理事會這一平臺,并通過各國協商或者借助相關的國際環境保護條約解決。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發現在這些治理模式的調整下,北極環境管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如受經濟利益影響,相關國家在北極環境領域的博弈大于合作、治理能力較低等問題[17]。
我們越來越認識到北極環境問題是關系全球共同利益的國際事務,因此北極利益攸關國積極在北極生態環境領域展開國際協調與合作。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也切實參與北極資源-環境治理,并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希望通過協商合作提出新理念、創新理論。資源-環境治理體系就是北極命運共同體建設過程中,各國通力合作對解決北極資源開發導致的環境問題理論的創新,創造性地將二者放入同一個矛盾統一體中,互相成就、互為依托。
2.2 是構建北極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支點
所有個體都不能脫離整體而得到持續性發展是“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核心思想,而北極命運共同體就是在此理念指導下產生的[18]。資源-環境治理體系也強調放棄單獨一國為核心的治理模式,希望各國放棄對立,加強政治互信,增多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領域的國際合作,這一思想與“北極命運共同體”的內涵高度統一,并為“北極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提供嶄新的理論支持。
隨著北極航道利用的增加,北極資源開發呈現飛速發展的態勢,但是開發熱潮也必然會導致棘手的環境問題。偌大北極區域環境問題的解決僅靠一國的力量難以完成,需要各國摒棄政治對立,深化命運共同體意識,攜手合作,合力解決北極復雜的環境問題。
2.3 是構建北極命運共同體的現實需求
北極資源開發加速進行的同時,由此直接導致的北極域內環境變化也在增多,這些環境變化不僅影響北極地區,而且對于全球的影響也不容小覷。這些變化主要包括資源開發導致的環境污染加劇、溫室氣體排放增多等,他們既給各國參與北極開發帶來挑戰,也帶來了新的機遇,吸引了大批域外國家開始關注北極環境問題,加入北極治理的大家庭,共同體意識日益加深[19]。但解決這些由北極資源開發所產生的環境問題、推進北極命運共同體建設,僅依靠北極國家的國內立法和國際條約遠遠不夠,需要一種專門適用北極該領域問題的治理體系。基于構建北極命運共同體的現實需求,資源-環境治理體系應運而生。
3 中國在構建北極命運共同體中的角色定位
3.1 以北極利益攸關者參與構建北極命運共同體
2018年1月,中國政府發表了《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詳細介紹了北極當前的形勢與變化、中國與北極的關系、中國的北極政策目標和原則、中國參與北極的政策主張等,對于中國參與北極事務具有重要意義。與此同時,白皮書上闡明了中國是“北極事務重要利益攸關方”的身份,提出深入推進國際合作,與各國一道,共同實現北極地區的和平、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我國的學者,對于中國以北極利益攸關者身份參與北極事務進行了不同的研究。王玫黎等[20]提議以“利益攸關者”身份參與北冰洋公海漁業資源的開發和治理。阮建平等[21]認為“利益相關者”的概念可以緩解各國因不同的北極治理性質的認識而導致的互相排斥,深入推進經濟、科技等多方面的資源整合,更好地為實現北極治理機制改革提供新機遇。王新和[22]認為基于北極經濟利益特征的要求,“利益攸關者”相較于“非北極國家”和“近北極國家”身份更具實用性和可塑性。“北極利益攸關者”這一身份源自全球治理的核心概念———“利益攸關者”,已在北極學術研究中被普遍使用。依據此理念,與北極利益相關的國家,無論身在何處,都有權參與可能影響其自身發展和決策的問題討論,以平衡各方利益,實現互利共贏[23]。
新時期下,北極航道通航的實現使得北極在經濟、科技、資源等方面的戰略價值不斷顯現,各國都對北極事務擁有極大的興趣。我國雖然不是環北極國家,但是北極的生態環境、礦產資源、航道通行等方面都與我國的利益密不可分。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以及北極理事會觀察員國之一,我國高度關注北極的變化與發展,但是環北極國家相互抱團,提出“中國威脅論”的不實理論,不利于中國參與北極開發合作。為了消除各國的疑慮,中國積極明確自己作為北極的利益攸關者的身份,推動構建北極命運共同體,努力同世界各國一起為實現北極的發展做出貢獻。
3.2 以北極資源開發參與者參與構建北極命運共同體
北極地區包括極區北冰洋、邊緣陸地海岸帶及島嶼、北極苔原和最外側的泰加林帶,總面積是2100萬km2,其中陸地部分占800萬km2[24],包含了挪威、冰島、丹麥、芬蘭、美國、瑞典、加拿大、俄羅斯8個北極國家的領土。據相關調查研究顯示,地球的大量未利用資源蘊藏在北極地區,包括自然資源、航道資源、軍事資源以及科考資源[25]。
中國作為地緣上的近北極國家,雖然在北極區域內并未擁有領土,但卻是北極資源開發的重要參與者,北極的資源開發直接影響到包括中國在內的北極域外國家的共同利益[26]。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斯瓦爾巴德條約》等條約和法律的規定,在北冰洋海域中國享有科研、航行、捕魚等權利,并且在國際海底區域享有資源勘探與開發的權利,這些都是中國以北極資源開發參與者角度參與構建北極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國際法基礎。中國參與北極資源開發不僅有利于優化我國的能源供應格局,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提供強勁的動力;還有利于實現北極的和平、穩定與可持續發展,實現北極資源的合理有序開發。
目前中國已經參與了北極多領域的資源開發活動。如在礦產資源開發領域,中國早在2013年就與俄羅斯的最大民營天然氣生產企業諾瓦泰克(Novatek)達成協議,收購旗下亞馬爾液化天然氣公司20%的股權,走出了北極開發的堅實一步[27];在漁業資源開發方面,中國也與冰島、格陵蘭等達成合作意向,加強漁業交流,擴大合作領域[28]。3.3 以北極環境保護貢獻者參與構建北極命運共同體北極圈內雖然沒有中國的領土,但是在地緣位置上距離較近,根據相關科學研究顯示,北極環境的變化極易給中國帶來影響[29],因此我國格外關注北極地區的環境問題。當然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在推進我國參與北極環境治理的同時也拉動周邊國家加入北極環境治理國際合作平臺,不斷為北極環境治理注入新力量[30]。
北極地區生態環境脆弱,對于環境保護的要求嚴格,可持續開發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北極的可持續開發由來已久,1993年建立了北極可持續開發利用的專案組(SDU),之后又成立了北極理事可持續發展工作組(SDWG),北極可持續發展問題正式進入世界各國的視野[31]。中國在2018年《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中也明確指出,我國要不斷推動實現北極的和平、穩定和可持續發展。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肩負著同有關國家在參與北極資源開發的過程中尊重相關環北極國家的主權和管轄權,重視北極地區環境保護的責任。
4 資源-環境治理視域下中國構建北極命運共同體的現實挑戰與因應
4.1 中國構建北極命運共同體的現實挑戰
資源-環境治理理論指導下的北極命運共同體建設以各國在北極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共識為價值導向,強調“經濟”與“環境”的平衡,追求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的發展目標,希望形成各國均遵守的行為規則和制度框架。但是在此過程中我國也面臨著重重挑戰,如受到地緣政治的束縛、北極眾多爭議的制約以及中國自身能力的不足等。
4.1.1 地緣政治的束縛
地緣政治是一種認為地理因素對一個國家的政治行為起決定性作用的理論,是各國制定外交和國防政策的重要理論依據,但是它也從一開始就與國家關系中的強權政治緊密相連[32]。目前處于各國爭奪焦點的北極各項資源開發活動同樣深受地緣政治因素影響,在北極擁有領土的國家利用本國所處的地緣優勢極力開拓本國的北極資源權益,在“門羅主義”思想的影響下顯現出明顯的排他性,嚴重地沖擊了中國所呼吁的北極命運共同體理論。
在地緣政治因素影響下,環北極國家排斥域外主體參與北極的資源開發,給北極域外國家參與北極事務造成重重挑戰。環北極國家在北極治理的各個領域都推崇“北極是北極國家的北極”的地緣政治理念,導致北極治理的各個領域矛盾日益凸顯[33]。在地緣政治影響下,北極域外國家即使加入資源開發項目中,也永遠不會擁有和環北極國家相同的話語權和決策權,也難以利用北極理事會維護其權益。如果無法摒棄地緣差異,真誠合作,構建北極命運共同體就無從談起。
4.1.2 北極爭議的掣肘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北極開發的大潮中,北極戰略的價值日益凸顯。隨著北極爭奪的加劇,爭議也逐漸增多,目前北極爭議主要涉及:北極周邊國家的領土爭議、海洋劃界爭議(包括對大陸架的劃分)以及北極航道歸屬權爭議[34]。這些爭議出現的主要動因有:①資源,北極貯藏著豐富的能源資源和生物資源,這也是北極爭議出現的關鍵導火線。據相關機構調查研究顯示,約占世界已探明天然氣和石油儲量的45%和25%的石油及天然氣塵封在這片海域,近年來北極地區的冰川消融給這些能源資源的開采帶來全新的契機。除此之外,北極漁業等生物資源也受到各國的廣泛關注。②航道,隨著氣候變暖,北極的東北以及西北航道通航可能性大增,也有可能實現穿越極點的最短距離跨洋航行,使商業運輸成本大幅降低。③安全,受地緣政治影響,各國紛紛在北極進行軍事戰略布局,而且配備核彈頭的潛艇很適合在北極地區隱蔽,美國和俄羅斯等都已經在此建立多個軍事基地[35]。正因為這些北極爭議的存在,也使得北極地區情況復雜,各國利益沖突明顯,阻礙北極命運共同體構建的進程。
4.1.3 中國自身的不足
北極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基于黨的十八大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所衍生出的解決北極區域治理困境的新方案[36],強調關注北極公域可持續發展,實現各國北極求同存異、兼容并蓄的協同開發。中國是該理念的提出者以及忠實推行者,但是在推動構建北極命運共同體過程中依然存在很多不足,阻礙著該理念在北極域內的踐行。
新的時代背景下,北極事務變得越來越多樣且復雜,涉及環境、資源、科技等多方面。面對這些新挑戰,中國北極治理能力還遠遠不夠,如北極開發領域的技術以及專業人才儲備較少、缺少專門的北極事務管理機構等。除此之外,中國還缺少有關北極環境保護的國內立法和相關國際合作的保護。法律的制定有利于依法保障我國的極地資源權利,加強國際合作將會賦予我國更多的身份,多角度地參與北極開發。我國在這兩方面的不足是橫亙在北極命運共同體構建道路上的兩座大山。
4.2 中國構建北極命運共同體的現實因應
4.2.1 打造緊密的中國“北極藍色伙伴關系”圈
眾所周知,海洋是北極的重要組成部分,蘊藏著豐富的資源。近年,各國對北極海域資源的勘探日益增多,資源成為北極地區開發的重要環節。但受到地緣政治以及環北極國家“門羅主義”觀念的影響,中國作為北極域外國家難以加入北極域內的資源開發中。為了應對這些現實困境,中國應同北極域內外各國加強溝通,增強政治互信,深化北極域內各領域的合作,打造更加緊密的中國“北極藍色伙伴關系”圈,為推進構建北極命運共同體奠定良好的國際關系基礎。
2017年6月在聯合國支持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標14“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海洋和海洋資源以促進可持續發展”會議上,中國政府正式提出“構建藍色伙伴關系”的倡議,提出與各國、各國際組織積極構建開放包容、具體務實、互利共贏的藍色伙伴關系,共同應對全球海洋面臨的挑戰[37]。從2017年至今,中國與葡萄牙、法國、德國、塞舌爾等國簽署了關于建立藍色伙伴關系的政府間文件,并與眾多島國就建立藍色伙伴關系達成共識[38]。在此背景下,一種全新的國際合作關系在北極資源開發領域誕生了———“北極藍色伙伴關系”,是藍色伙伴關系在北極域內的新發展。“北極藍色伙伴關系”是指以北極領域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強調北極域內外國家之間合作共贏、相互尊重的區域內合作機制。該理論的開放性和包容性有助于實現各國海洋領域內的合作。因此,為了加快實現構建北極命運共同體,中國應增強與環北極國家以及北極域外國家關于北極安全、資源、環境等問題的交流與合作。建立健全北極多邊合作與發展機制,本著相互尊重、互利合作的原則開展北極資源開發。此外,中國也應繼續支持發展中國家加入北極資源開發的浪潮中來,共同參與北極治理,擴大北極命運共同體的范圍,共享北極發展紅利。
“北極藍色伙伴關系”是在如今迅速變化的國際大環境下,資源-環境治理理論影響下維護北極海洋秩序以及推進構建北極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全新理念,是中國堅持和完善北極獨立外交政策的深刻體現。有利于推動構建相互尊重、親惠互融的新型國際海洋關系以及深化各國構建北極命運共同體的意識[39]。
4.2.2 助力形成以“北極生態環境共同體”為目標的北極資源開發模式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積極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后進一步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細化至區域、國別命運共同體,先后提出共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中非命運共同體、海洋命運共同體、亞洲命運共同體等[40]。隨著各國對北極資源開發的加劇,北極的生態環境問題與各國的關系呈現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態勢。為應對資源開發導致的北極氣候變化、北極特殊自然環境和脆弱生態系統的破壞,北極生態環境共同體理念應時而生。
《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確定了中國參與北極事務時要關注北極
ZHUBaolin.StrategicresearchonChina'sparticipationinthesecuritysituationofarcticgovernanceissues [J].JournalofHubeiUniversityofEconomics,2021,19(6):111-119.
[3] 丁煌,朱寶林.基于“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北極治理機制創新[J].探索與爭鳴,2016(3):94-99.
DING Huang,ZHU Baolin.InnovationofArcticgovernancemechanismbasedontheconceptof“CommunitywithaSharedFuture”[J].ExplorationandContention,2016(3):94-99.
[4] 徐廣淼.變動世界中的北極秩序:生成機制與變遷邏輯[J].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2021(1):106-124+157-158.
XUGuangmiao.TheArcticorderinachangingworld:generativemechanismsandlogicofchange[J].ResearchonRussia,EasternEurope,andCentralAsia,2021(1):106-124+157-158.
[5] 李振福,崔林嵩.基于“通權論”的北極地緣政治發展趨勢研究[J].歐亞經濟,2020(3):25-38+125+127.
LIZhenfu,CUILinsong.ResearchonthedevelopmenttrendsofArcticgeopoliticsbasedonthe“CommunicationPowerTheory”[J].EurasianEconomy,2020(3):25-38+125+127.
[6] 楊松霖.中美北極科技合作:重要意義與推進理路———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分析[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7(5):91-98.
YANGSonglin.ArcticscienceandtechnologycooperationbetweenChinaandtheUnitedStates:importanceandpromotionstrategy-analysisbasedontheconceptof“CommunitywithaSharedFutureforHumanity”[J].JournalofDalianMaritime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2018,17(5):91-98.
[7] 馮壽波.中國北極正當權益應受尊重[J].檢察風云,2018(12):28-29.
FENGShoubo.ThelegitimaterightsandinterestsofChina'sArcticshouldberespected[J].Prosecutors'FengYun,2018(12):28-29.
[8] 朱寶林,劉勝湘.協同治理視閾下的北極治理模式創新:論中國的政策選擇[J].理論與改革,2018(5):38-47.
ZHU Baolin,LIU Shengxiang.Innovationin Arcticgovernancemodelsfromtheperspectiveofcollaborativegovernance:onChina'spolicychoices[J].TheoryandReform,2018(5):38-47.
[9] 白佳玉,王晨星.以善治為目標的北極合作法律規則體系研究:中國有效參與的視角[J].學習與探索,2017(2):7-26+174.
BAIJiayu,WANG Chenxing.Research on thelegalrulesystemofArcticcooperationwiththegoalofgoodgovernance:aperspectiveofChina'seffectiveparticipation [J].LearningandExploration,2017(2):7-26+174.
[10] 李敏.多重回歸要素下的區域經濟-資源-環境的互動效應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4(6):133-135.
LIMin.ResearchontheInteractioneffectofregionaleconomy,resources,andenvironmentundermultipleregressionfactors[J].StatisticsandDecisionMaking,2014(6):133-135.
[11] 宋書巧,周永章.礦山資源環境一體化思想框架及其應用研究[J].礦業研究與開發,2006(5):1-4+86.
SONGShuqiao,ZHOU Yongzhang.Researchontheframeworkandapplicationofintegrated miningresourcesandenvironment[J].MiningResearchandDevelopment,2006(5):1-4+86.
[12] 荊珍.可持續森林管理研究:全球治理理論在全球森林保護中的應用[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10):3099-3102.
JINGZhen.Researchonsustainableforestmanagement:applicationofglobalgovernancetheoryinglobalforestprotection[J].AnhuiAgriculturalScience,2014,42(10):3099-3102.
[13] 張鐸,張東寧.全球治理理論的困境及超越[J].社會科學戰線,2017(4):274-277.
ZHANGDuo,ZHANGDongning.Thedilemmaandbeyondofglobalgovernancetheory [J].SocialScienceFront,2017(4):274-277.
[14] 趙隆.北極區域治理范式的核心要素:制度設計與環境塑造[J].國際展望,2014(3):107-125+157-158.
ZHAO Long.CoreelementsofArcticregionalgovernanceparadigm:institutionaldesign and environmentalshaping[J].InternationalOutlook,2014(3):107-125+157-158.
[15] 章成.中國海外安全利益視角下的北極區域治理法律問題[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4(5):138-145.
ZHANGCheng.Legalissueson ArcticregionalgovernancefromtheperspectiveofChina'soverseassecurityinterests[J].JournalofYunnan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2017,34(5):138-145.
[16] 李曉龍.區域環境合作治理的理論依據與實踐路徑[J].湘潮(下半月),2016(5):72-74.
LIXiaolong.Theoreticalbasisandpracticalpathofregionalenvironmentalcooperationgovernance[J].Xiangchao(secondhalfofthemonth),2016(5):72-74.
[17] 楊振姣,韓琪.中國參與北極海洋生態安全治理的現實依據與國家實踐[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5):48-57.
YANGZhenjiao,HAN Qi.ThepracticalbasisandnationalpracticeofChina'sparticipationin Arcticmarineecologicalsecuritygovernance[J].JournalofChinaOcean 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2020(5):48-57.
[18] 曲亞囡,趙海毅.論北極西北航道航行自由與環境保護的平衡路徑[J].海洋開發與管理,2022,39(1):3-11.
QU Yanan,ZHAO Haiyi.Onthebalancedpathbetweenfreedom ofnavigationandenvironmentalprotectionintheArcticNorthwestPassage[J].OceanDevelopmentandManagement,2022,39(1):3-11.
[19] 孫凱,張亮.北極變遷視角下中國北極利益共同體的構建[J].國際關系研究,2013(1):121-128+96.
SUN Kai,ZHANGLiang.ConstructionofChina'sArcticcommunityofinterestfromtheperspectiveofarcticchange[J].InternationalRelationsResearch,2013(1):121-128+96.
[20] 王玫黎,武俊松.“利益攸關方”參與模式下中北冰洋公海漁業開發與治理[J].學術探索,2019(2):45-51.
WANG Meili,WUJunsong.Thedevelopmentandgovernanceofhighseasfisheriesinthecentralnorth Arcticoceanunderthestakeholderparticipationmodel[J].AcademicExploration,2019(2):45-51.
[21] 阮建平,王哲.北極治理體系:問題與改革探析———基于“利益攸關者”理念的視角[J].河北學刊,2018,38(1):160-167.
RUANJianping,WANG Zhe.Arcticgovernancesystem:issuesandreformanalysis:fromtheperspectiveofthe“Stakeholder”Concept[J].HebeiAcademicJournal,2018,38(1):160-167.
[22] 王新和.國家利益視角下的中國北極身份[J].太平洋學報,2013,21(5):81-89.
WANGXinhe.China'sArcticidentityfromtheperspectiveofnationalinterests[J].PacificJournal,2013,21(5):81-89.
[23] 阮建平.“近北極國家”還是“北極利益攸關者”:中國參與北極的身份思考[J].國際論壇,2016,18(1):47-52.
RUANJianping.“NearArcticCountries”or“ArcticStakeholders”:reflectionsonChina'sidentityintheArctic[J].InternationalForum,2016,18(1):47-52.
[24] 丁煌.極地國家政策研究報告2015—2016[R].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
DING Huang.Polarnationalpolicyresearchreport2015-2016[R].Beijing:SciencePress,2015.
[25] 丁煌.極地國家政策研究報告(2014-2015)[R].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DING Huang.Polarnationalpolicyresearchreport(2014-2015)[R].Beijing:SciencePress,2014.
[26] 李建民.淺析中俄北極合作:框架背景、利益、政策與機遇[J].歐亞經濟,2019(4):1-19+127.
LIJianmin.AnalysisofSino-Russian Arcticcooperation:frameworkbackground,interests,policies,andopportunities[J].EurasianEconomy,2019(4):1-19+127.
[27] 楊華.中國參與極地全球治理的法治構建[J].中國法學,2020(6):205-224.
YANGHua.China'sparticipationintheconstructionoftheruleoflawinpolarglobalgovernance[J].ChinaLaw,2020(6):205-224.
[28] 孫凱,張佳佳.北極“開發時代”的企業參與及對中國的啟示[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71-77.
SUN Kai,ZHANG Jiajia.Corporate participationintheArctic“DevelopmentEra”anditsenlightenmentforChina[J].JournalofOceanUniversityofChina(SocialSciencesEdition),2017(2):71-77
[29] 陸俊元.北極地緣政治與中國應對[M].北京:時事出版社,2010.
LUJunyuan.ArcticgeopoliticsandChina'sresponse [M].Beijing:CurrentAffairsPress,2010.
[30] 丁煌,馬皓.“一帶一路”背景下北極環境安全的國際合作研究[J].理論與改革,2017(5):83-93.
DINGHuang,MAHao.ResearchoninternationalcooperationonarcticenvironmentalsecurityundertheBeltandRoadInitiative[J].TheoryandReform,2017(5):83-93.
[31] 袁雪,張義松.北極環境保護治理體系的軟法局限及其克服:以《北極環境保護戰略》和北極理事會為例[J].邊界與海洋研究,2019,4(1):67-81.
YUAN Xue,ZHANG Yisong.SoftlawlimitationsoftheArcticenvironmentalprotectiongovernancesystemandtheirovercoming:takingthearcticenvironmentalprotectionstrategyandtheArcticcouncilasanexample[J].BoundaryandMarineResearch,2019,4(1):67-81.
[32] 李振福.世界的大腦:北極地緣政治地位的新定位[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7,38(9):63-70.
LIZhenfu.Theworld'sbrain:anewpositioningofArcticgeopoliticalstatus[J].JournalofTonghuaNormalUniversity,2017,38(9):63-70.
[33] 潘敏,徐理靈.超越“門羅主義”:北極科學部長級會議與北極治理機制革新[J].太平洋學報,2021,29(1):92-100.
PAN Min,XULiling.Beyond“MonroeDoctrine”:Arcticscienceministerial conference and Arctic governance mechanisminnovation[J].JournalofthePacific,2021,29(1):92-100.
[34] 董躍.論海洋法視角下的北極爭端及其解決路徑[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6-9.
DONG Yue.Onthe Arcticdisputeanditsresolutionpathfromtheperspectiveofoceanlaw[J].JournalofChinaOce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2009(3):6-9.
[35] 聚焦北極航道之三:逐鹿北極爭議有待解決[J].中國海事,2010(11):16-18.
FocusontheArcticpassagethree:thedisputesoverthedeerchasingarcticstilltoberesolved[J].ChinaMaritime,2010(11):16-18.
[36] 白佳玉.中國積極參與北極公域治理的路徑與方法: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思考[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9(23):88-97.
BAIJiayu.ThepathandmethodofChina'sactiveparticipationinArcticpublicdomaingovernance:reflectionsontheconceptofACommunitywithaSharedFutureforHumanity[J].People'sForum,AcademicFrontiers,2019(23):88-97.
[37] 吳磊,詹紅兵.全球海洋治理視閾下的中國海洋能源國際合作探析[J].太平洋學報,2018,26(11):56-69.
WULei,ZHAN Hongbing.AnalysisofChina'sinternationalcooperationinmarineenergyfromtheperspectiveofglobaloceangovernance[J].PacificJournal,2018,26(11):56-69.
[38] 朱璇,賈宇.全球海洋治理背景下對藍色伙伴關系的思考[J].太平洋學報,2019,27(1):50-59.
ZHUXuan,JIA Yu.Reflectionsonthebluepartnershipinthecontextofglobaloceangovernance[J].PacificJournal,2019,27(1):50-59.
[39] 姜秀敏,陳堅,張沭.“四輪驅動”推進藍色伙伴關系構建的路徑分析[J].創新,2020,14(1):1-11+125.
JIANGXiumin,CHENJian,ZHANGShu.Pathanalysisofpromotingtheconstructionofbluepartnershipthrough“FourWheelDrive”[J].Innovation,2020,14(1):1-11+125.
[40] 魏郡,侯愛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邏輯進路、時代價值及實踐向度[J].理論觀察,2021(10):29-33.
WEIJun,HOU Aiping.Thelogicalapproach,eravalue,andpracticaldimensionoftheconceptofACommunitywithaSharedFutureforHumanity[J].TheoreticalObservation,2021(10):29-33.
[41] 程曉.新時代“冰上絲綢之路”戰略與可持續發展[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8(11):6-12.
CHENGXiao.Thenewera“IceSilkRoad”strategy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J].People'sForum · AcademicFrontiers,2018(11):6-12.
[42] 馮壽波.中國的北極政策與北極生態環境共同體的構建:以北極環境國際法治為視角[J].閱江學刊,2018,10(5):96-108+146.
FENGShoubo.China'sArcticpolicyandtheconstructionofanArcticecologicalenvironmentcommunity:fromtheperspectiveofinternationalruleoflawinArcticenvironment[J].YuejiangAcademicJournal,2018,10(5):96-108+146.
[43] 楊華.中國參與極地全球治理的法治構建[J].中國法學,2020(6):205-224.
YANG Hua.China'sparticipationintheconstructionoftheruleoflawinpolarglobalgovernance[J].ChinaLaw,2020(6):205-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