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祥 劉行健
耕地是農業生產活動的空間載體,耕作是人類文明演進的主要標志和重要根基。今天,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確保中國人端牢端穩自己的飯碗,顯得尤為重要和異常緊迫。這一方面需要我們加緊探索研發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另一方面需要我們系統追溯和詳盡鉤沉中國悠久厚重的農耕歷史,竭力從古代農業文明中汲取智慧與總結經驗。事實上,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對農業生產和耕作模式的梳理、盤點持續不絕,有著悠久綿長的歷史文化傳統,如西漢農學家氾勝之所著的《氾勝之書》,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宋代陳旉編撰的《陳旉農書》,元代王禎撰寫的《王禎農書》,再如明朝著名科學家徐光啟編著的描摹彼時農業生產、傳播西方農業知識的著述《農政全書》,等等,這些農學著作從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國古代不同時期農業耕作的發展狀況,深刻揭示了農耕社會生態農業、有機農業、持續農業的思想理念,時至今日依然對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具有較大的指導功效和借鑒價值。當然,對中國古代農業抱有濃郁情懷和濃厚興趣的,絕不僅僅是中國本土文人士子出身的農學家,一些經過現代科學體系訓練的西方學者也以一種好奇心表達關注和思考,其中美國土壤物理學之父富蘭克林·H.金教授,抱著極大興趣和出于對美國農業的擔憂,對東亞農業耕作進行了細致考察,對處于同一緯度的中國、朝鮮、日本和美國鄉村生產形態進行了對比性研究,在考察和研究基礎上撰寫的《四千年農夫: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永續農業》(簡稱《四千年農夫》),就是一部“急切地希望了解在人口稠密的東亞三國,農夫是如何用有限的土壤生產出足夠的糧食的”的探尋揭橥之作,也是一部追溯和致敬東亞生態農業文明的經典之作。
富蘭克林·H.金博士是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農業物理學教授,曾經擔任美國農業部土壤管理所所長,先后出版了《土地》《灌溉與排水》《農業物理學》等享譽世界的農學著作,在二十世紀初的美國乃至世界農學界享有較高的學術聲望。為了“了解經過兩千年或三千年甚或也許四千年之久的今天,怎么使得土壤生產出足夠的糧食來養活這三個國家稠密的人口成為可能”,富蘭克林·H.金教授以六十歲的高齡,于1902年2月從美國西雅圖出發,跨越山海,遠涉重洋,來到中國、日本和朝鮮進行了為期四個月二十天的農業考察,返美后根據在東亞三國的所見所聞所感,傾心編寫了《四千年農夫》一書。該書在美國甫一出版就引發了歐美農業界的震動與嘩然。《四千年農夫》一書的中譯本由我國知名學者程存旺、石嫣二人聯袂翻譯,由東方出版社于2011年和2016年兩次公開出版發行,我國著名“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先生先后寫了兩版序言,從專業角度對該書做了客觀評論和真誠推介。
富蘭克林·H.金教授在《四千年農夫》中表示:早就渴望跟中國和日本的農民見面,用自己的腳走進他們的田園,親眼察看世界上最古老的農民們所采用的若干方法、器具和習慣等。他是一個具有鮮明問題意識的專家,在開篇中就提出了貫穿全書的詰問:“擁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東亞,是如何在兩三千年漫長的歲月里,用有限的土地養活了這龐大的人口,這樣不可思議的文明是如何保持自身的土地資源不被消耗殆盡的。”通過實地考察、現場咨詢和主動思考,他認為農耕的首要條件是保持土壤的肥沃,而東亞地區各民族早已遇到此類問題,而且已經找到了解決此類問題的路徑,為全球各地提供了東亞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經驗,這是西方向東方學習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第一課。在書中,他運用大量實例和眾多數據,對東、西方農耕方式做了認真比較和深入分析,認為美國在不到百年時間內就耗盡了土壤的地力,而中國農耕歷經四千多年的演化,土壤依舊肥沃,且養活了數倍于美國的人口,根本原因在于東方農耕方式是世界上最優秀的生態化耕作,東方農民是世界上最勤勞最智慧的生物學家。富蘭克林·H.金教授耳聞目睹了東亞可持續農耕模式的實踐運作,親眼見證了東亞土壤保持四千年活力的歷史秘訣,“震驚于他們土地的高產”,作者斷言如果將東亞農耕模式在美國加以推行,那么美國“這塊土地上養活的人口可以達到現有規模的五倍”。他還欣喜而興奮地預測:“假如能向世界全面、準確地解釋僅僅依靠中國、朝鮮和日本的農產品,就能養活如此多的人口的原因,那么農業便可當之無愧地成為最具發展意義、教育意義和社會意義的產業。”諸如此類的精辟觀點和深刻見解充溢于全書。
《四千年農夫》既是一部建立在田野考察基礎上的農學專著,也是一部敘論結合、以敘為主的農業考察游記。在為期四個多月的游歷踏察中,富蘭克林·H.金教授待在中國太湖流域的時間最長,前后共兩個半月,其余時間先后訪問了珠江三角洲、西江流域、山東省青島市和濟南市、天津市和吉林省長春市,以及朝鮮和日本,他觀察中國農業時南北兼顧、水旱并重,既看到南方稻農和北方旱農的不同之處,更注重挖掘和闡釋南、北方耕作的共同點——用養結合、精耕細作和地力常新。該書詳細陳述了關于東亞農業生產規模、成本、產量和利潤的一些案例和眾多數值,真切復盤和生動還原了二十世紀初期東亞農民的生產場景和生活圖景,并在縝密比照中,將中、日、韓三國以及中國從南部珠三角到江浙地區、華北地區和東北地區自然環境和生產方式加以明晰化,以此敘說和闡發精耕細作是東亞農耕的主要特征和基本模式。中國自耕農不僅極盡所能地利用空間資源從事農業生產,而且對時間的利用也趨于極致——農民錯時安排農事以充分利用時間,通過復種、套種、輪作等方式爭取在一季中多多收獲農作物。另一方面,東方農民通過飼養豬、牛、羊、雞等家畜家禽以發展家庭副業,尤其是在南方一些人稠地窄的地區,人們將養蠶結絲、紡紗織布、種植茶葉等手工業作為耕種業的重要補充。這種幾乎是全天候高密度的小農經濟生產經營方式,使家庭勞動力得以充分運用,所生產的農副產品自給自足,極大地降低了生活成本。很多自耕農還將剩余的農副產品拿到市場上進行銷售,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庭耕地以外的收入。另外,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江南地區一些農村的農民可以自由流動,即農閑時節外出務工,農忙之時回鄉務農,通過外出務工又拓展了農民收入來源。富蘭克林·H.金教授通過近距離觀察與深入思考,發現了中國生態農業綿延不斷、生生不息的秘訣,即中國農民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秉持人地和諧、人地一體的系統生態理念。正如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在評論《四千年農夫》時所說:“他是以土地為基礎描寫中國文化。他認為中國人像是整個生態平衡里的一環。這個循環就是人和‘土的循環。人從土里出生,食物取之于土,瀉物還之于土,一生結束,又回到土地。一代又一代,周而復始。靠著這個自然循環,人類在這塊土地上生活了五千年。人成為這個循環的一部分。他們的農業不是和土地對立的農業,而是協和的農業。在亞洲這塊土地上長期以來生產了多少糧食,養育了多少人,誰也無法估計,而且這塊土地將繼續養育人,看不到終點。他稱頌中國人是懂得生存于世的人。”正是在《四千年農夫》一書的啟發與影響下,費孝通先生得出了中國傳統社會是鄉土社會的著名論斷。
有機農業是富蘭克林·H.金教授在《四千年農夫》一書中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也是這部劃時代著作對當代世界農業的一大貢獻。按照他的解釋,有機農業是指在生產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農藥、生長調節劑和畜禽飼料添加劑,而是采用有機肥以滿足農作物生長需求的種植業,或采用有機飼料來滿足畜禽生長需求的養殖業。在《四千年農夫》的影響與啟悟下,英國植物病理學家艾爾伯特·霍華德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出版了《農業圣典》一書,系統闡發了有機農業的內涵、特征和意義。僅就其意義來看,發展有機農業有助于解決現代農業衍生的諸多弊端,如土壤侵蝕嚴重、土地質量下降、大量使用農藥和化肥對環境所造成的嚴重污染和能源的巨大消耗,以及物種多樣性的不斷減少等;發展有機農業還有助于促進農村經濟健康發展、切實增加農民收入、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等。就實踐運行而言,近代有機農業是從歐美發達國家興起的,有機農業走過了工業化的曲折坎坷之路,原因在于西方發達國家既對天然有機食品寄予關切和希望,卻又在資本邏輯的驅動下無限度地追逐“石油農業”。但是,西方人一度津津樂道的有機農業恰恰是借鑒了中國古人的智慧和發明,這一點就連國內眾多學者都知之甚少。早在二十世紀初期,富蘭克林·H.金教授在《四千年農夫》中寫道:“中國傳統農業長盛不衰的秘密在于中國農民的勤勞、智慧和節儉,善于利用時間和空間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并以人畜糞便和一切廢棄物、塘泥等還田培養地力。”該書以大量例證和闡述揭示了有機農業緣起于東方、根植于中國傳統農耕的歷史事實。
關于有機農業的生產模式和自然狀態,富蘭克林·H.金教授在《四千年農夫》中做了形象描摹和生動表述:一百多年前的中國人,對耕地不施加任何土地之外的其他資源,唯竭盡全力不間斷投入的就是自身的勞動力。書中談及古代農民種地所施的肥料,完全是畜禽糞便和人類的排泄物,這些穢物經過發酵和曬干后投放到農田里,使農田的地力得以增加。對于這些糞肥的開發利用,作者在書中寫道:“那時中國城市的下水道是非常狹窄的,在大大小小城市的每日清晨,總有很多郊區農民趕著驢車或牛車進入城市,將下水道中的糞便運送到田地中,不僅為農作物良好生長培植了地力。而且美化了城市生態環境。”這也許就是有機農業最樸素最原初的樣態。另外,他在書中不同章節列舉了家畜家禽糞尿、草木落葉、莊稼秸稈、草木灰、綠肥、堆肥、豆餅、灶灰等二十幾種有機肥,這些有機肥被農民年復一年地收集、加工和利用,不僅給農作物補充了植物營養素,而且還改善了土壤的性能,增加了土壤的肥沃度。以這些有機肥提高耕地產出率和農業生產率的生產模式,無疑就是有機農業的發展理路和生成邏輯。正如書中所寫:“中國社會發展出了一種精巧而復雜的模式,解決了高密度人口和稀缺資源之間的矛盾,最終實現了可持續增長。”他主張在歐美推廣和普及這種農耕模式。他在《四千年農夫》中所表達的農學思想具有濃厚的有機論色彩和生態學意蘊,換言之,《四千年農夫》不僅僅是一部關于東亞農業生產的學術著作,也是一本西方農業專家向東方生態農業的致敬之作,更是一部將中華農耕文明向西方傳播的布道之作。該書于二十世紀中葉在西方學術界引起極大轟動,成為指導歐美有機農業運動的寶典。事實上,中國擁有悠久漫長的蠶桑養殖史和水稻種植史,傳統小農經濟使得農業耕作具有食品安全、環境保護和社會穩定三大正外部性。相關資料顯示,我國農業污染已經成為地表水污染物的最大來源之一,正如溫鐵軍先生在《四千年農夫》序言中所寫:“中國大規模使用農業化學品不過短短的三四十年,就將以往能夠消納城市生活污染、長期創造正外部效應的農業,肆無忌憚地改造成為制造嚴重負外部性的產業。”有鑒于此,現在重新強調《四千年農夫》所提出的有機農業,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隨著時代的演進和文明的躍升,有機農業正發展成為全球范圍內的主流,在中國也正成為一種難以阻擋的必然趨勢,這無疑是一種返璞歸真,是對傳統農耕的一種回歸和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