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玲
追風故事
今年是胡家婕學習古箏的第七年,談及與古箏的相遇,她笑言純屬偶然。
那是晚飯后的閑暇時光,與媽媽在河邊散步的她,隨手接了一張傳單,不經意間瞥見了傳單上一名仙氣飄飄的女子正素手撫琴。這一瞥讓她心生歡喜,也帶領她走入了古箏的世界。
推門而入,古箏培訓學校內,箏音如山澗泉鳴,似環佩鈴響,牢牢吸引住胡家婕。與媽媽商量片刻后,她當即決定學習古箏。與其他樂器無異,學習古箏也無捷徑可言。大拇指活動、左右手交替、手腕動作等基本功,一練就是40分鐘。面對如此枯燥的練習,胡家婕卻興趣盎然,她滿心期待優美旋律從自己指尖傾瀉的那刻。
幾個星期后,胡家婕終于能夠獨立演奏一曲相對完整的曲子,從那時起,10歲的她就好似著了魔,結束每天的學業后,還會再練上3小時以上的古箏。即使帶指甲套練習,她的手依然每天紅腫,指尖的繭子也越來越厚。
熟能生巧,這4個字在古箏練習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會彈曲子后,胡家婕仍舊會堅持一遍遍重復練習,一首曲子從學習到掌握,需要反復彈上百上千次。兩年后,她開始在各種大大小小的演出和比賽中嶄露頭角,榮獲了永州市中學生“三獨”比賽初中組獨奏一等獎,“央音”全國青少年藝術展演(永州市)古箏初中組銀獎……
除了比賽,考級也需要一路過關斬將。在學習古箏的第三年,胡家婕完成了武漢音樂學院10級考試。這一路的歷程,也讓她深知,在真刀實槍的考場上,容不得一絲僥幸,只有將平時練的曲子爛熟于心,才能換來站在考場上的底氣。
在8級至10級的考級路上,并不一帆風順。三四個月內,反復彈奏一首曲子,當新鮮感消散后,就只剩下了與技術死磕的枯燥。“還好,我熬過來了!那些看似‘多余的學習,重新塑造了我的毅力,幫助我積極面對各種挑戰。”胡家婕說,正是這幾個月的堅持,讓她對古箏越發熱愛,也使她更深層次地理解了古箏的魅力——演奏者一定要非常純粹,只有這樣,當你用嫻熟的技術把情感表達出來后,才能讓好音樂直達人心。
考級期間,她還參與了“青春中國”第十五屆大型國際文藝活動評選,最終以曲風輕快明亮的《彝族舞曲》斬獲湖南省民樂初中組金獎,此后,她還作為青少年代表之一,遠赴泰國進行了演出交流。
古箏,不僅是她生活中的必需品,也是她通向世界各個方向的起點。而千百次的練習,帶給她的不僅是指尖流淌的音樂,還有自我成長的啟示。“古箏10級,這并不是終點,而是專業的開始。”胡家婕表示,接下來她會一如既往,“箏”心不改,希望以后能夠擁有爐火純青的琴技,她也相信人生沒有白走的路,哪怕暫時見不到光亮,哪怕荊棘遍地,哪怕命運捉弄,但走的每一步都會作數。
追風課堂
關于古箏的“冷知識”
古箏是我國古老樂器中地位尤為重要且風格獨特的民族樂器之一。它音色優美,演奏技巧豐富、音域寬廣,具有極大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古箏音樂文化歷經兩千多年的歷史,風格已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勢,演奏技術更是不斷更新,使古箏藝術得到了飛速發展。學彈古箏,一定要了解一些關于古箏的“冷知識”。
◆最早出現的箏是五弦竹箏
東漢應劭《風俗通》云:“箏五弦,筑身而瑟弦。”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宋代徐鉉校定重刊本)中記載:“箏,鼓弦竹身樂也,從竹,爭聲。”箏很可能來源于一種大竹筒制作的五弦或少于五弦的簡單樂器。簡單精致,看來中國古人根本不用考慮箏的攜帶問題,完全可以帶著箏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雙手彈箏是從趙玉齋先生開始
20世紀50年代,沈陽音樂學院趙玉齋先生參考了鋼琴的演奏手法,將左手的演奏任務從只負責在琴碼左側按、滑、揉弦,發展到也可以在琴碼右側與右手同時彈奏,開創了雙手彈箏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