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油松屬于杉科針葉藤本植物,其種植融合性強,根系抗寒性和耐貧瘠性也較強。油松普遍會受到森林大多數病蟲害的一系列影響,如油松毛蟲、松葉微卷蛾、針銹病、霜霉病、赤霉病等,對油松種植區的林業生態環境的保護產生不利的影響。基于此,介紹了油松和在混交系統中常見的病蟲害,從林業對策、動植物檢疫、病蟲害預測、氣象預報和人工防治等方面闡述了油松的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以供參考。
關鍵詞 蟲害;病害;油松樹;綜合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S4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3)06–0010-03
現如今,如何快速有效地預防油松的病蟲害,同時防止化學制劑對生物多樣性產生重大損害,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油松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被廣泛應用于園林綠化領域,尤其是北方地區。在荒山造林、水土保持等項目中,種植油松可以起到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此外,油松還具有藥用和工業價值。油松是我國特有的樹種,可以根據油松生長習性進行科學種植。及時防治病蟲害是油松的重要種植措施,是促進油松健康生長的重要保障。油松病蟲害成因主要是該地區人工造林建設面積持續擴大,導致樹木生長發育抗病能力不足,加上單一油松林中生態穩定性不足,使處理蟲害的一系列工作變得繁雜[1]。大多數外來物種及其病蟲害對我國現有林區構成了巨大威脅。此類病蟲害防治技術比其他樹種病蟲害防治技術落后,此類外來入侵物種大規模擴散的防治難度系數較高。全球變暖給大多數害蟲和疾病提供了生存條件,出現更多的害蟲和疾病。此外,人為因素產生的環境污染較為嚴重,不科學施用化肥及其生長發育技術會導致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2]。
1 油松基本介紹
1.1 油松基本組成
油松屬杉科,高30 m,為陽性樹種,
根部下側的顏色多為深黑棕色,解體油松的外觀顯示出不均勻的葉片和葉肉。相對較大的樹枝外觀是平的,并向上傾斜。油松的根和莖位置較淺,具有一定的整合能力,抗沖擊性和耐寒性非常明顯,即使在極端條件下也能生存。例如,在-25 ℃的溫度、密實的土層或鈣黃土層中都能生存,油松是人工造林的最佳選擇。油松最初產于中國。根據油松的外觀特征,它也可以被稱為紅松等,其生長類型多樣,重點生長區域在華北地區,如遼寧和吉林。此外,油松還具有喜光和耐貧瘠的優點。因此,松土層是油松生長最理想的自然環境。如果土層被粘住,水分較多,會直接影響自然通風的實際效果,對生長產生許多不利影響,如早期枯枝。種植者必須高度重視油松生長的自然環境,不要將其種植在地下水相對較多且長期蓄水的平地上[3]。
1.2 油松病蟲害發病規律
對于油松的角斑,最大的害蟲是由聚集引起的,發現幼苗后,綠色植物表面通常有深褐色斑點。當病情逐漸惡化時,幼苗的地下莖會變成淡黃色,從而完全枯萎。出現這種問題的關鍵因素有2個:第一,病毒感染,這是由一些常見病毒引起的。第二,非病毒感染,即土層太黏,排水管道不好,或者土層太厚。如果幼苗在發芽初期受到感染,就會很快腐爛。莖特別容易木質化,因此很容易突然倒塌。如果出現了木質化的問題,而且很早就感染了根部,則根部就會腐爛,無論在哪個階段,油松的穩定生長發育都會受到影響[4]。
1.3 油松病蟲害的影響因素
(1)氣候條件。氣溫、降水量、濕度、風力等氣候條件對油松病蟲害的發生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比如,高溫干旱容易導致油松螟蟲大量繁殖。
(2)林分管理方式。種植密度、修剪管理、施肥和農藥使用等林分管理方式會影響油松病蟲害的發生。比如,密植情況下,油松林容易發生蟲害,過度施肥則會導致病害大量滋生。
(3)自然環境。自然環境對油松病蟲害的發生與發展也有一定的影響。比如,周圍的樹種種類、土壤類型、地形等均會對油松病蟲害的發生產生影響。
(4)生物學特性。不同病蟲害的生物學特性也會影響它們的發生與發展。比如,一些病原菌或蟲害幼蟲的越冬和繁殖需要環境濕度和溫度等適宜條件。
綜上所述,油松病蟲害的發生和發展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需要針對不同的成因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
2 在混交系統中常見的病蟲害
在混交林生態系統建設的過程中,平衡性非常強,物種多樣性凸顯。現階段,要注重提高對病蟲害的綜合抗性。現階段,油松林業的生產和制造需要分析區域種植現狀,分析氣候因素和土壤質量,加大苗木投入,加強混交林的基礎設施建設。在油松種植區,要注意選擇綜合抗病能力強的綠化植物,優先選擇當地栽培樹種,增強花草樹木的綜合免疫力。將該地區種植的純油松改造為混交林,并強調封山育林的管理方法,以促進樹木的穩定生長[5]。
2.1 常見植物本體病害
油松毛蟲是油松生長過程中存在的害蟲。油松毛蟲的繁殖期大多發生在春季,每年的3月中下旬。許多毛蟲幼蟲在成功過冬后,會在春季爬到樹干上。由于外部氣溫的持續升高,毛蟲幼蟲數量開始增加,嚴重損害樹木。秋季,3~4齡幼蟲開始鉆入草地和下一層土地過冬。在預防油松毛蟲時,應注意采用林地管理方法,并及時掃除雜草和枯葉。種植人員應監測環境保護,并人工控制立即清除幼蟲。用紙繩纏繞樹干,防止春季幼蟲爬上樹。對于老年害蟲,可選擇高壓線殺蟲。同時,可以釋放赤眼蜂,釋放4.5萬~15.0萬只。種植區的涿州松林密度較高,必須在油松毛蟲爬樹前使用尿素煙霧噴霧防治幼蟲。
2.2 松針銹病與白粉病
松針銹病的病原菌是風和雨交替作用的共同結果。當它們接觸到松針時,也會引起芽管,并且從出氣孔進入繁育。松針銹病會導致油松樹葉發黃,新芽長得慢。在防治階段,使用15%三唑酮液態和800倍液農用鏈霉素。選用1∶200倍氫氧化鈉溶液噴霧器進行預防。油松枝條表面帶有白色晶體,會提高感染部位的可塑性,并且會嫩葉受到嚴重影響。在防治階段,需要注意人工清洗和監管,及時噴灑三唑酮和硫磺粉混合物質進行防治[6]。
2.3 赤枯病
根據分生孢子模式,該病的分生孢子和菌絲在發病樹中過冬,直至每年5月上半月。在大多數地區,油松的萌芽期始于每年年底和初夏。新的樹木非常容易生病,松樹的樹皮在樹枝感染后會慢慢枯萎。許多受感染的真菌也會在自然降水的作用下產生胞苷圓盤,導致松樹和柏樹受到感染。在此階段,有必要及時預防疾病,以減少損害。選擇硫黃氣溶膠及其超細硫黃粉末,按4∶1的比例進行熏蒸。土壤相對疏松的地區應該保持肥沃,有利于排水和灌溉。應處理掉苗圃中的枯枝和病葉。抗病樹應在冬季混合并深耕,以確保將細菌埋在土壤中,減少病原體總數。
2.4 松材線蟲
松材線蟲是油松常見的害蟲和病害。一旦出現松材線蟲,很可能對整個地區的松樹造成巨大破壞。這也是農場避免森林害蟲的關鍵因素之一。松材線蟲根據裂頭蟲屬分布在中國松樹和柏樹上。絳蟲的卵不大,繁殖能力強。感染病蟲害后,油松主莖的闊葉林呈現深咖啡色或淺咖啡色,枯萎松弛,樹干停止環氧樹脂的代謝。樹干可以注意到天牛進入洞口或產卵,所有患病的樹木都會枯萎死亡。每年7月和9月是松材線蟲易發生的季節,應及時掌握天氣情況。
2.5 立枯病
立枯病多發于油松幼苗期,該病害具有感染性強、危害程度大的特點,主要危害苗木根部,會導致幼苗枯死。一旦油松苗感染立枯病,會在短時間內在樹木之間快速傳播擴散。立枯病發生的主要原因為土壤透氣性差、排水不良,油松根系長期處于濕度較大的環境,導致根系感染腐霉菌、鐮孢菌等,最終誘發立枯病。
3 病蟲害防控技術
3.1 病蟲害監測與預測
病蟲檢測和市場預測是油松害蟲防治的前提。農場必須在林地重要區域設置固定監測設備,全方位掌握當地油松病蟲害發生的基本規律和特點,選擇有針對性的防治方法。病蟲害的發生還與當地土壤分層、溫度、降雨量、油松種類等密切相關。對此,應總結每年病蟲害的自然條件,建立每年油松病蟲害的數據管理庫。應用信息技術和檢測信息管理系統,對每年極有可能發生的病蟲害進行預測分析,為全面應急做好準備。油松球果小卷蛾的防治采用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產的成品性誘劑,在植保器材廠購置誘捕器。將誘劑三面涂上黏蟲膠誘芯并用細鐵絲懸在誘捕器的正中間,于成蟲羽化時的4月初開始將制作好的誘捕器放在良種基地內,油松的側枝彼此間距20~
30 cm,懸掛高度不宜太低,一般離地面2~3 m(樹的上坡方位)較好,誘捕器的進蟲口要大,才能有較好的捕殺效果,誘捕器間距不超過50 m。
3.2 結合預測預報進行防治
天氣預報是在天氣方面幫助人們解決病蟲害問題的重要預防措施。高質量的預測可以為準確地預測害蟲和及時地控制病蟲害提供合理的方案,尤其是針對那些因為不了解病蟲害而錯過重要防治機會,使其無法盡快控制幼蟲的木材蛀蟲。這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物候預測法、誘蚊燈和性引誘劑法是預測油松害蟲最常用的方法。將防治蟲害和天氣預報相結合,包括光噴灑、性引誘劑噴灑和物理信息預測。物理預測在實際生產中非常實用,可以預測害蟲的結構損傷,尤其是在防治的關鍵時期,但是難以掌握害蟲的數量和危害程度。掌握害蟲防治關鍵期與物候期的關系可以更好地指導防治工作。在實際防治過程中,還需要仔細觀察以確定理想的防治時間。
3.3 黑光燈誘殺
根據蛾的趨光性,在種子園的生產和加工區域使用黑光監測和天氣監測,以確定藥物預防的最佳時間,配合使用光照誘捕油松種子害蟲可以降低來年害蟲的種群密度,并進一步減少害蟲對球果的傷害。黑光燈誘殺法根據若蟲(雌蛾和雄蛾)以500 m以上的間隔飛行的特點,在油松優良品種產業園,每隔1 km左右的空地上放置1個20 W的黑光熒光燈管,距木地板1.5 m高,并在捕集燈的布赫納漏斗褲中放入1個毒瓶座,以毒殺若蟲。每年4月中旬開始誘捕油松球果微卷蛾若蟲,使用黑光燈誘捕若蟲,光照誘捕持續至5月中旬;松枝螟和微型紅枝螟的誘捕和捕殺期從6月中旬開始,至7月中下旬結束。昆蟲發情后,雌性或雄性會向異性釋放一種化學物質——性信息素,這樣物種中信息含量的傳遞才能保證交配和種群繁殖效果。因此,可以使用此功能監測和預防害蟲。性信息素(性引誘劑)被廣泛應用于國外闊葉林種子園,作為種群檢測和控制害蟲的手段。
3.4 人工防治技術
病蟲害的預防和控制具有技術性,包括物理預防、生物預防和機械預防。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一般不會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破壞,但見效慢,無法大規模應用,因此應作為預防油松病蟲害的重要防治方法。例如,人工釋放赤眼蜂,可以有效防治油松毛蟲。有機化學防治的實際效果顯著,可大規模應用,防治成本低,但極易破壞自然生態環境。在消滅病蟲害的前提下,還會消滅有益生物。在防治油松病蟲害的過程中,可以選擇物理防治策略和人工防治策略。在人工防治的過程中,關鍵要切斷各種病蟲害的枝條,捕捉和清除蟲源。在物理防治的整個過程中,需要選擇持續高溫溶液進行實際操作,按時向樹干注射藥物,噴灑藥物,組織和狩獵。各類實際操作相對方便、快捷,不會污染周邊環境,低碳環保特色凸顯。在選擇綜合防治策略時,應選擇生物和有機化學防治技術。在有機化學防治的關鍵技術中,通常選擇植物性農藥、抗生物中藥制劑、化學品和性引誘劑[6]。
3.5 化學防治
目前,化學防治是最有效的防治,在病蟲害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化學防治的效果是最佳的,取得效果是最快的。油松樹的蟲害主要為四松材線蟲,所以在防治時要選擇滲透性強的內吸性藥劑,如1.2%苦參堿乳油稀釋至1 000倍,加入50%甲胺磷乳油800倍液,此類化學防治主要是在害蟲孵卵階段,因為卵體對藥物比較敏感,因此用量少、效果好,間隔7~10 d,連噴2 次。但是,如果卵體孵化后,由于質蠟層的保護,害蟲幼體對藥物不再敏感,且有樹體保護層,則需要噴施40%啶蟲毒,可以維持在1 000~1 500倍液,這樣可以快速殺死幼蟲,但是經濟成本較高,對環境污染較大,毒性較大。
3.6 生物防治技術
生物防治技術是指利用天敵、寄生蟲、微生物等生物制劑控制病蟲害的一種防治方法。
常見的生物防治技術包括:
(1)天敵放蟲:利用食草昆蟲的食物關系,引入其天敵,如殺蟲蜂、蚜繭蜂、瓢蟲等,控制害蟲數量。
(2)寄生蟲防治:在害蟲體內產卵并發育繁殖的寄生蟲可作為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如大蚜小蜂等。
(3)生物農藥:利用有益微生物、植物提取物等制成的農藥,如綠僵菌、擬除蟲菌等,對病蟲害進行防治。
(4)民間技術:利用蟋蟀、老鼠、螞蟻等,采用一些簡易的方法防治病蟲害,如鋁箔、鹽、醋、辣椒粉等。
生物防治技術有較好的環境友好性,不會對環境和生態系統造成負面影響,還可以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3.7 物理防治技術
物理防治技術具有安全、方便、經濟性好、選擇多等優勢。常用的物理防治技術如下:
(1)根據油松病蟲害發生類型和發生數量,在油松林放置殺蟲燈、捕蟲板;
(2)設置阻隔網或在油松林間營造不同樹種的阻隔林,阻隔油松病蟲害的傳播擴散;
(3)加強油松林管理,及時清理林間落葉和雜草,預防病蟲害的發生與擴散;
(4)在樹干放置紙繩,防止幼蟲上樹或下樹,以達到收集和消滅幼蟲的目的。
4 結束語
在種植油松時,應從其他地方引進新的翠綠色幼苗。主管部門應盡可能做好對花卉植物的質量檢查,從源頭上防止病蟲害的傳播。同時,還需要引進許多技術設備和電子應用程序,以改善天氣條件和病蟲害檢測,從而掌握油松種植區每年病蟲害的發生情況。結合各種信息數據,識別病蟲害的發展方向,及時選擇有針對性的防治策略。油松的種植對區域綠色生態環境的綠化和水土資源的日常維護至關重要。各種病蟲害對油松的穩定生長發育會產生較大的危害。現階段,根據油松不同發育過程中病蟲害的特點,選擇綜合防治管理方案,提高油松種植的經濟效益。如果不采取相應的解決方案,油松的總體存活率將受到影響。因此,在選擇和種植油松的過程中,應高度重視病蟲害的防治,以進一步提高油松整體成活率。
參考文獻
[1] 高宗林.油松的種植技術及主要病蟲害的防治[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3(4): 77-78.
[2] 張慧,聶正英,張永鑫,等.萬家溝管理站油松病蟲害防治對策[J].內蒙古林業,2022(12):40-42.
[3] 張文偉.油松育苗栽培要點和病蟲害防治管理研究[J].新農業,2022(22):45-46.
[4] 胡廣魁.油松育苗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J].農家參謀,2022(22):138-140.
[5] 馬剛.油松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策略[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2(11):68-69.
[6] 邱云.油松育苗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種子科技,2022,40(18):112-114.
責任編輯:黃艷飛
Analysis of Comprehensive Control Techniques for Diseases and Pests of Pinus tabulaeformis
Liu Shao-hui (Zhouqu Investigation Team of Bailongjiang Forest Ecological Monitoring and Investigation Planning Institute of Gansu Province, Zhouqu, Gansu 746300)
Abstract Pinus tabulaeformis is a coniferous vine in the taxaceae family. It has strong planting integration, cold resistance and barren resistance of roots. Pinus tabulatus is generally affected by a series of forest pests and diseases, such as pinus caterpillar, Pinus tabulaeformis leaf microcirrus, needle rust, downy mildew, scab, etc., which have adverse effects on the protection of forestr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planting area of Pinus tabulaeformis. Based on this, introduced the pest and disease of Pinus tabulaeformis and the common pests and diseases in the mixed system, and expounded the integrated pest and disease control technology of Pinus tabulaeformis from the aspects of forestry countermeasures, animal and plant quarantine, pest prediction, weather forecast and artificial control.
Key words Insect pests; Disease; Pinus tabulaeformi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作者簡介 劉少慧(1987—),女,甘肅白銀人,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生態監測和調查規劃設計工作。
收稿日期 2023-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