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濤 楊媛媛
摘要 目前,部分林場樹木蟲害防治工作存在防治方法選擇不當、缺乏專業防治人員、先進性技術引入不足等問題,以至于林場樹木蟲害防治工作效果不佳。基于此,闡述了林場樹木常見蟲害癥狀與發生原因,分析了林場樹木蟲害主要特點,論述了林場蟲害防治方式,并提出了提高林場樹木蟲害防治工作質量的主要對策。
關鍵詞 林場;樹木;常見蟲害;防治方法
中圖分類號:S7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3)06–0025-03
在開展樹木管理工作時,林場需要重點開展蟲害防治工作,減輕蟲害對樹木的危害,為樹木創造良性生長環境,促使樹木健康生長。而防治方法選擇作為蟲害防治的重要工作內容,相關人員在選擇防治方法時要多角度考量相關影響因素,如林場地區氣候條件、土壤情況、樹木種類及往年病蟲害發生情況等,在不造成二次傷害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上降低蟲害對樹木健康生長產生的影響。
1 林場樹木常見蟲害癥狀與發生原因
要想解決林場蟲害問題,先需要了解常見的蟲害癥狀及其引發原因,再結合蟲害引發原因和主要治理辦法,制定蟲害問題治理方案。
1.1 林場樹木常見蟲害癥狀
在林場樹木蟲害問題中,不同種類的蟲害問題具有不同的特征,在發生位置上也存在一定的區別,林場樹木常見蟲害主要發生在樹木表層、樹干及根系3個層面。
樹木表層蟲害癥狀明顯前期會出現樹干樹皮壞死脫落,樹葉表面出現斑點,斑點多為黃褐色、不規則形狀,林場管理人員可以通過觀察直接發現樹木蟲害癥狀,在中期及后期樹葉表面會出現蟲洞,管理人員可以在樹葉背部發現蟲卵與病蟲糞便。此種蟲害問題特征較鮮明,發現較及時,發生位置突出,因此在治理上難度也相對較低,處理手段多樣。
在樹干方面,少部分蟲害在樹干外部癥狀表現較明顯,但大部分蟲害對樹干內部造成的影響不易被發現,病蟲在樹干內部進行越冬活動,吸取樹干養分,導致樹干缺乏營養。此種蟲害問題具有隱蔽性特征,需要管理人員仔細查看或運用技術手段檢查才能發現,一旦發現不及時,就可能導致樹木受到較大傷害,治理難度較大,且在治理工作的開展上難度也相對較大。
在樹木根系方面,蟲害會導致樹木根系細胞壞死,樹木無法利用根系吸收地下水分、養分等,逐漸出現枯萎現象,并且蟲害在樹木根系區域會向其他樹木傳播,進而導致林場出現區域性樹木枯死[1]。此類蟲害具有影響范圍大、治理難度大的特點,會在林場內大范圍傳播。并且部分蟲害能夠潛藏在土壤較深的位置,一旦沒有根治,一段時間后會再次發生。
1.2 林場樹木蟲害發生的原因
林場樹木蟲害主要發生原因如下:
第一,滿足微生物和昆蟲生長條件。在林場中,為了保障林木的健康生長,管理人員會定期為樹施肥以補充營養,并清除會對林木造成影響的植物。而林場土壤環境水分、養分充足,樹木可以為害蟲生長繁殖提供良好環境,一旦發生蟲害問題,就會快速發展。
第二,管理工作開展不到位。由于林場管理人員對樹木養護工作缺乏重視,管理不到位,未定期監督樹木安全情況,或在開展管理工作時不夠細致、經驗不足等,導致樹木蟲害發現不及時,不能有效阻斷蟲害傳播鏈,在發現問題時蟲害已經較嚴重,導致蟲害治理難度較大。
第三,攜帶病原的樹木進入林場,導致蟲害問題發生。林場需要通過樹木移植保障自身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因此相關部門會引入不同地區的樹木品種,而各地區樹木自身可能攜帶蟲害傳播病原。相關人員在移植樹木時,如果未對樹木進行全面殺蟲,會導致蟲害流入林場區域,進而引發區域性蟲害,對林場樹木成長造成阻礙[2]。
2 林場蟲害主要特點
林場蟲害主要特點表現在3個方面:
第一,蟲害種類較多。我國林業資源分布廣泛,受差異化因素影響,各地區樹木發生的蟲害種類差異較大。在林場內部由于需要移植不同地區樹木,因此會導致林場內出現多種蟲害,加大林場蟲害防治工作的難度。
第二,蟲害傳播速度快。相關人員在林場樹木搭配時會盡量提高樹木種類豐富度,保證林場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但大部分地區受到自然條件的影響,林場樹木大多具有相同特性,以至于在出現蟲害后會在林場內迅速傳播。例如,部分東北地區林場,秋冬季節氣溫較低,林場樹木大多為耐寒性樹木,一旦某一耐寒性樹木出現蟲害,會快速蔓延至其他耐寒樹木,造成大面積蟲害問題[3]。
第三,害蟲具有較強耐藥性。大部分地區林業蟲害防治采用同質化化學防治手段,如利用成分相近殺蟲劑進行防治。在蟲害出現初期該方式效果明顯,但長期使用同種化學防治方式會導致害蟲出現耐藥性,在后續蟲害防治工作中,利用相同防治方式其效果會逐漸減弱,無法有效解決蟲害問題。
3 林場蟲害防治方式
在林場蟲害防治工作的開展上,常見的防治方式主要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3種防治方法,并且不同的防治方法有不同的應用優勢和缺陷。
3.1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的主要優勢在于不會對生態環境產生較大的影響,且微生物防治等能夠實現一次防治,杜絕后患,可以持續發揮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但生物防治工作的開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部分生物對環境的要求較高,在一段時間后會由于環境適應性不足而死亡。也需要長期開展營養技術的應用等。生物防治的主要方式如下:
第一,苗木檢疫。苗木檢疫是指林場在苗木進場前各階段對苗木開展檢疫工作,主要檢疫對象為樹木幼苗,將攜帶病蟲害的苗木隔離在林場外部,可以阻斷林場內病蟲害傳播源頭,在根本上杜絕蟲害。
第二,打造多樣性的生態系統。林場可以利用營林技術,將多種抗蟲害能力較強的樹種進行混栽,并對營林區域進行定期養護,從而為林場樹木打造良好的生長環境。
第三,微生物制劑防治。作為一種先進的防治技術,微生物制劑具有較強的針對性、高效性,且對生態環境污染較小,在林場蟲害防治工作中應用率逐漸提高。微生物制劑主要分為三類:一是白僵菌微生物制劑。白僵菌微生物制劑應用范圍較廣,對主流蟲害具有顯著的防治效果,如松毛蟲、松墨天牛等。二是病毒殺蟲劑。病毒殺蟲劑內部含有昆蟲病毒,害蟲吸入殺蟲劑會導致昆蟲病毒在害蟲體內暴發,進而降低害蟲存活率,從而達到抑制蟲害的目的。三是蘇云金桿菌微生物制劑。蘇云金桿菌微生物制劑主要針對鱗翅目害蟲,對鱗翅目害蟲具有較高的殺滅率[4]。
3.2 物理防治
作為林場樹木蟲害防治主要方式,物理防治操作相對簡單,防治效果較好,在林場蟲害防治工作中具有較高的普及度,但對人力等依賴性較強,需要通過科學的設計和一定的治理手段實現。物理防治具體包括3個方面。
3.2.1 土壤處理 林場在栽種苗木前需要對土壤進行系統性處理工作,首先要對土壤進行翻新處理,將下層土壤與表層土壤倒置,一方面可以全面清除下層土壤中各種雜質,如病蟲殘體、根系殘留等;另一方面下層土壤通過與陽光及空氣接觸,可以提高土壤含氧量與新鮮度。其次在完成土壤翻新工作后,林場管理人員要借助相關設備對土地進行高溫消毒,對土壤內殘存細菌進行高溫消殺,確保樹木生長環境安全。在進行高溫消毒過程中,管理人員要注重關注土壤內部殘留化肥元素,避免在含有有機化肥的土壤中種植樹苗。最后,在栽種前期,林場管理人員要實時關注土壤情況,及時根據土壤變化情況調整苗木種植比例,確保苗木種植的科學性。
3.2.2 制作套膜 林場樹木蟲害大多在秋冬季節較嚴重,主要原因是害蟲需要在樹干內進行越冬活動。秋冬季節害蟲會在樹干內產卵,幼蟲與成蟲均通過吸取樹干養分成長,且害蟲殘留蟲體和排泄物同樣會影響樹干發育。因此,在秋冬季節,林場管理人員要利用制作套膜方式開展蟲害防治。具體流程如下:首先,管理人員要測量不同樹木樹干周長,為每棵樹木制作2個周長一致的塑料圓環,兩圓環利用塑料薄膜進行連接形成套膜,避免塑料薄膜過厚,保證樹木可以正常進行有氧活動,其次,管理人員要根據不同樹木控制套膜長度,將套膜長度控制在20~40 cm,要根據既往蟲害發生情況,將套膜安裝在易發生蟲害部位,如樹木根莖區域[5]。最后,在安裝過程中要盡量縮小套膜與樹干間距,避免害蟲通過套膜與樹干縫隙進入。通過安裝套膜可以有效防止害蟲進入樹干,達到防止蟲害的目的。
3.2.3 清除傳染源 清除林場樹木蟲害傳染源主要包括2個方面,一方面是要及時清除害蟲殘體、糞便等,避免其對樹木生長造成影響;另一方面是及時對已感染的樹木進行隔離處理,將感染樹木及時移出林場區域,避免發生大范圍的蟲害傳播。
3.3 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作為一種高效的防治方法,在林場發生蟲害后,利用化學防治可以在短期內迅速解決蟲害問題,但化學防治易會污染生態環境,如果缺乏合理的應用方式,不僅會對林場樹木造成二次傷害,破壞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還易導致害蟲產生抗藥性,從而無法有效解決蟲害問題。因此,在利用化學防治方法時,要全面分析林場蟲害分布情況,結合林場樹木特性,選擇多樣化的化學藥劑。例如,在林場中出現美國白蛾蟲害時,林場管理人員可以采用1.8%濃度的阿維菌素、25%濃度的滅幼脲懸浮劑與潤濕劑尿素等進行混合,通過噴施混合液滅除美國白蛾。
4 提高林場樹木蟲害防治工作質量的主要對策
要想全面提高林場樹木蟲害防治工作質量,不僅需要打造高質量的管理隊伍,還需要加強管理,通過前期防治降低病蟲害的影響,并加強對現代技術的應用與研究,優化防治手段,保障防治效果。
4.1 組建專業的防治人員隊伍,確保防治工作先進性
林場樹木蟲害防治工作需要工作人員具備多元化的知識結構,深入了解不同樹木特性、易發生蟲害類別及各種蟲害危害等級、防治方式等,因此林場需要構建專業化的人才隊伍,具體可以從3個方面入手。
第一,林場可以開展專項招聘,聘請專業樹木蟲害防治工作人員,增強防治隊伍的專業性。如林場可以與高校相關專業簽訂用人協議,選取受過專業防治培訓的學生任職。
第二,林場要加大培訓力度,將培訓工作納入日常工作范疇,定期組織防治人員參加培訓。可以邀請相關防治專家擔任培訓講師,培訓內容要包括先進性防治手段、前沿性防治理念等,確保防治人員專業能力與防治工作需求相匹配。
第三,林場可以對防治人員進行考核,通過考核總結各防治人員擅長范圍,從而根據防治人員能力差異劃分不同防治區域,有效發揮防治人員的價值,最大限度地提高防治工作的質量。
4.2 加強管理,做好前期防治工作
林場蟲害防治工作首要工作內容為預防蟲害,需要防治人員在日常工作中加大管理力度。首先林場要完善樹木品種引入計劃,確保引入樹木品種符合地區環境特點,避免發生引入品種與林場區域不兼容的情況,造成林場經濟損失。其次在林場樹木進場前,需要對樹木種子、幼苗等進行系統性檢測,確保樹木栽種前期的安全性。同時要對種子、幼苗等進行殺菌、消毒操作,以增強種子抵抗力,有效預防蟲害[6]。現階段的主要殺菌方式包括陽光曬種、高錳酸鉀溶液浸種2種方式,防治人員可以根據林場實際情況選擇合理的殺菌方式。最后在種植準備階段,相關人員要提前完成土壤翻新與處理工作,合理把控樹木種植間距,最大限度地延長樹木光照時間,為樹木打造良好的生長環境,避免蟲害發生。
4.3 引入無人機技術,擴大蟲害防治面積
現階段,林場建設過程中會引入多樣化苗木,豐富林場樹木種類,但樹木種類與蟲害類型呈現正比例關系,樹木種類持續增多導致蟲害類型不斷增加,對林場樹木健康生長造成阻礙。部分林場沿用傳統的防治方法,利用人力開展系統性防治工作,如樹木監測、噴灑藥物等,以至于無法高效、及時解決蟲害問題,蟲害存在擴散隱患。引入無人機技術一方面可以實時、動態監測林場,大幅度擴大監測覆蓋面,輔助防治人員全面掌握林場內樹木的蟲害情況,提高防治工作質量,通過應用無人機,可以將防治面積提高至20.2~33.25 hm2/d;另一方面還可以利用無人機進行遠程藥物噴灑,不僅能提高藥物的穿透性,還能避免藥物影響防治人員的身體健康[7]。
4.4 提高信息化技術應用深度,打造蟲害監測預警平臺
林場樹木蟲害防治需要構建監測預警平臺,通過平臺對害蟲進行定位、監測及識別,進而為蟲害防治工作提供及時預警,有效提高林場蟲害防治水平。
首先,林場管理人員要根據林場實際情況,分別制定不同類型蟲害防治方案,并注重提高自身監測預警水平,從而提高蟲害防范能力。
其次,林場要對加大預警平臺投入力度,引入先進的信息設備打造平臺,確保預警平臺準確性、全面性、及時性。例如,林場要提高監控攝像頭的清晰度,確保利用監控攝像頭可以精準發現樹木表面蟲害癥狀,從而提高預警的準確性。
最后,林場要培養相關人員信息化能力,確保相關人員可以熟練應用信息化設備,全面發揮設備價值,增強蟲害監測質效。
5 結束語
林業資源是我國重要的發展資源之一,充足的林業資源可以大幅度加快國家發展速度。林場作為林業資源主要來源渠道,需要確保林場樹木安全生長,為提供林業資源奠定基礎。因此,林場需要加強樹木蟲害防治,避免由于蟲害降低林業資源產量。林場可以采用組建專業防治人員隊伍、加大管理力度、引入無人機技術等方式提高防治工作質量,有效減少樹木蟲害。
參考文獻
[1] 馬壽鵬,魏秀紅,莊麗媚,等.防護林截干更新在光肩星天牛防治中的應用[J].防護林科技,2022(5):79-81.
[2] 丁婭萍,張成都,白兆林,等.甘肅省阿夏省級自然保護區樹木死亡調查與防治對策[J].陜西林業科技,2022,50(2):56 -60.
[3] 孟海濤,王闖,王越.基于EasyDL樹木蟲害識別的人工智能實驗演示系統設計與實現[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21, 40(10):72-76,102.
[4] 何玉玲,于敏.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 保障林業生態環境建設[J].智慧農業導刊,2021,1(13):53-55.
[5] 詹國鮮.延平區園林綠化執法檢查工作中名木古樹保護若干問題的思考[J].現代園藝,2021,44(2):143-144.
[6] 李榮喜.基于生態模式林木樹木栽培技術研究:評《林木病蟲害防治實用技術圖解》[J].環境工程,2020,38(10):254.
[7] 馮源.氣候變化和自然干擾對三峽庫區森林生態系統碳收支的影響[D].北京: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2020.
責任編輯:黃艷飛
Research on Common Insect Pests and Control Methods of Forest Farm Trees
Chen Tao et al(Taiping Mountain Sate-owned Forest Farm of Xintai City, Xintai, Shandong 271200)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ree pests in some forest farms, such as improper selection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thods, lack of professional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ersonnel, insufficient introduction of progressiveness technology, etc., so that the effect of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ree pests in forest farms is poor. Based on this, by elaborating on the common symptoms and causes of tree pests in forest farms, analyzing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ree pests in forest farms, discussing the methods of pest control in forest farms, and proposing the main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ree pest control work in forest farms.
Key words Forest farm; Trees; Common insect pests; Control methods
作者簡介 陳濤(1979—),男,山東新泰人,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工程研究。*通信作者:楊媛媛,E-mail:415863116@qq.com。
收稿日期 2023-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