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裕鑫 龐旺銘



摘?要:本文基于2006-2016年江浙滬三省市數據,建立海洋經濟系統與陸域經濟系統間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采熵值法測算海洋經濟與陸域經濟的評價指數,并利用耦合度模型與耦合協調度模型衡量了海洋與陸域經濟之間的耦合協調程度,實證結果顯示:2006-2016年間三省市海洋經濟發展指數、陸域經濟發展指數呈現增長趨勢,海洋經濟與陸域經濟兩大系統由低水平協調轉變為較為協調,并向高度協調靠近。
關鍵詞:海陸經濟一體化;熵值法;耦合度;耦合協調度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8.008
0?引言
黨的十九大后,從中央到地方機構改革使海陸空間在管理層面進一步融合,奠定了陸海統籌戰略的管理基礎。海洋強國、“一帶一路”合作倡議、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為海陸經濟一體化有機銜接、提升經濟開放水平搭建了良好平臺。隨著區域人口增長、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迅速推進,經濟發展對資源和空間的需求不斷擴大,陸域經濟發展的諸多制約因素促使許多沿海國家將海洋作為新的發展方向。海洋經濟在陸域經濟系統向海洋延伸擴張后,在生產中具有高度緊密的技術和經濟聯系。
深入研究區域海陸經濟的關聯關系,構建海陸經濟一體化程度評價測度體系,基于耦合協調度的海陸經濟一體化實證分析,可拓寬海陸經濟一體化研究的廣度與深度,有利于準確把握與實踐習近平總書記的“海洋強國”戰略,對調整優化長三角地區海陸產業結構與區域海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1?文獻綜述
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學者Gerald?J.Mangon在《美國海洋政策》中率先提出了“海洋經濟”(Ocean?Economy)這一概念,定義為海洋產業的經濟活動,以及海洋生態系統提供的資產、商品和服務的總和。在涉海經濟研究領域,國外學者偏向于海岸帶綜合管理方向的研究,涵蓋海岸帶綜合管理機制、海岸帶發展人才需求和人員規劃研究、海岸帶管理的生態問題和海岸帶管理政策等方面。與國外學者相區別的是國內學者將該領域的研究聚焦于“海陸統籌”的思路上,并率先提出“海陸經濟一體化”概念。
21世紀初以來,國內學者對“海陸經濟一體化”展開廣泛探討,主要集中于海陸經濟一體化概念和內涵研究與海陸產業關聯研究。例如國內研究學者盧寧、韓立民、欒維新等在早期研究階段,針對海陸經濟一體化,奠定了海陸經濟一體化研究的理論基礎。欒維新認為,根據海陸經濟間的產業、生態和技術的關系機理,海陸一體化可以通過整合與合理配置海陸資源,協調海陸經濟的功能分區,減少海陸經濟的不良競爭和矛盾,提升海陸經濟的整體效益。海陸產業間的關聯分析,主要采用了灰色關聯分析、相關性分析、投入產出分析等多種方法進行協同研究,探究海陸產業間經濟結構、效率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關聯度、耦合度、耦合協調度,實現海陸產業協調發展。
回顧已有研究,發現國內學者主要將“海陸經濟一體化”相關議題聚焦在環渤海和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中,而長三角區域內海陸經濟一體化的研究相對較少。本文將從“海洋強國”戰略下的海陸經濟一體化道路出發,基于德爾菲法,海陸經濟一體化評價指標體系。采用極差標準法、熵值賦權法、耦合度和耦合協調度模型,構建海陸系統耦合模型,測度江浙滬三省市海陸經濟一體化程度。
2?實證研究設計
2.1?評價體系的建立
本研究基于江浙滬三省市構成的長三角區域主體部分經驗,參考唐紅祥、李政道構建的海陸經濟一體化評價指標體系,統計近年來海洋經濟系統與陸域經濟系統指標出現的頻數,并根據專家的反饋,最終選擇了從海陸經濟規模、產業結構、經濟效率和可持續發展潛力四個方面建立評價體系(見表1)。
2.2?熵值法
第一步,指標標準化處理。為了消除變量量綱和變異范圍影響,本文采用極差標準化法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設Xij為標準化處理后的第i年第j項指標,xij表示相應的原始數值。
對于正向指標的計算公式為:
Xij=xij-minxijmaxxij-minxij(i=1,2,…,n;j=1,2,…,m)(1)
對于負向指標的計算公式為:
Xij=maxxij-xijmaxxij-minxij(2)
第二步,指標歸一化處理。設Pij為第i年第j項指標的比重,有
Pij=Xij∑niXij(3)
第三步,計算指標的信息熵。設ej為第j項指標的信息熵,有
ej=-k·∑niPijlnPij
其中,k=1ln?n>0(4)
第四步,計算各項指標的差異系數。設gj為第j項指標的差異系數,有
gj=1-ej(5)
第五步,計算各項指標的權重。設wj表示第j項指標的權重,有
wj=gj∑mj=1gj(6)
2.3?耦合協調度模型
2.3.1?耦合度模型
耦合(Coupling?degree)是指兩個及以上系統或運動形式相互作用進而產生相互影響的現象。耦合度能夠對系統間相互作用、彼此影響程度進行度量,耦合度越大,系統間相互作用強度越大。耦合度計算的表達式如下:
C=?U1×U2(U1+U2)
其中,U1、U2分別代表海洋經濟系統綜合發展水平、陸域經濟系統綜合發展水平。C表示耦合度,C的取值范圍為[0,1],且C越大,代表系統間的耦合度越高,反之亦然。
2.3.2?耦合協調度模型
耦合度僅用于描述系統間的相互作用程度,不能用于反映系統的協調狀態。因此,本文使用耦合協調度對各個系統的協調水平進行測定。耦合協調度計算的表達式如下:
D=?C×TT=αU1+βU2
其中,T為海陸經濟一體化綜合協調指數,α、β分別是U1、U2的發展系數,且α+β=1。考慮海洋與陸域經濟系統對整體協調發展同等重要,因此取α=β=0.5。D表示海洋經濟系統與陸域經濟系統的耦合協調度,D的取值范圍為[0,1],且D越大,代表協調水平越高,反之亦然。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耦合度與耦合協調度評價標準見表2。
2.4?數據來源
本文以2006-2016年江浙滬三省市為研究區間,主要數據來自《中國海洋統計年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江蘇統計年鑒》《浙江統計年鑒》《上海統計年鑒》等公開的數據和資料。
3?實證結果與分析
3.1?江浙滬三省市的評價結果
根據海陸經濟一體化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以及熵值法和耦合協調模型,分析得出2006-2016年江浙滬三省市海洋經濟與陸域經濟系統發展評價指數(U1、U2)、海陸經濟一體化綜合協調指數(T)、耦合度(C)及協調度(D),結果如表3所示。
3.2?結果分析
3.2.1?海洋經濟評價指數和陸域經濟評價指數
從表3可以看出,2006-2016年期間,江浙滬三省市的海洋經濟評價指數和陸域經濟評價都呈現明顯的增長趨勢,表明江浙滬三省市一體化建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其中,海洋經濟評價指數從2006年的0.140增長到2016年的0.677,陸域經濟評價指數從2006年的0.252增長到2016年的0.716,陸域經濟的評價指數上升幅度相對于海洋經濟更小。而陸域經濟規模相對較大,上升幅度相對海洋經濟更小,發展相對穩健。近年來,隨著海洋能源價值的發現,海洋經濟的開發受到了重視,經濟區的海洋經濟發展態勢良好,并成為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2012-2015年,江浙滬三省市海洋經濟評價指數達到0.771,連續4年高于陸域經濟評價指數。“十一五”期間,在長三角地區經濟建設水平不斷提高的基礎上,國務院頒布了《關于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為長三角沿海經濟區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也為地區海洋經濟增長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3.2.2?耦合協調度分析
根據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協調度模型,對江浙滬三省市海洋經濟與陸域經濟的耦合度、耦合協調度進行測量。由表3的計算結果可以看出,江浙滬地區的耦合度從2006年的0.300增長到2016年的0.590,從低程度耦合轉變為較為耦合,表明江浙滬三省市海陸經濟系統相互作用程度較高,海陸經濟系統為較高程度的關聯,海洋經濟系統的建設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在2006-2012年期間,江浙滬三省市海陸經濟系統的耦合協調等級由低水平協調轉變為較為協調,在不同年份存在一定的波動性,但總體呈現并向極度協調靠近趨勢。2006-2009期間,由于江浙滬三省市前期在基礎設施建設和投入上的不足,使得海洋經濟的績效不顯著。在2009年后,隨著《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2009-2020)》《上海市海洋功能區劃(2011-2020年)》等一系列政策的出臺,港口和鐵路的重點建設,促進交通樞紐布局優化,加快海洋生產要素的流動,海洋經濟系統的運行情況有所改善。隨著海陸一體化空間聚集效應的增強,江浙滬三省市之間產業結構的聯系更加緊密,兩大系統之間的協調程度也在逐步提高,呈現出向高度協調靠近的趨勢,但第三產業發展不足、高精尖技術水平落后以及科研經費投入不足等問題已經初步顯露,制約了江浙滬三省市海陸經濟一體化發展。
4?江浙滬三省市海陸一體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以江浙滬三省市2006-2016年面板數據,運用熵值法,建立海陸一體化評價指標體系,計算海洋經濟與陸域經濟的綜合值與耦合協調度表明,2006-2016年江浙滬三省市海洋經濟和陸域經濟的綜合評分呈增長趨勢,耦合協調程度為較高水平,為進一步提高長三角區域海陸經濟一體化程度,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基礎,提出以下建議。
4.1?優化產業結構,打造產業集群
落實海洋強國戰略,調整優化海洋產業結構。因地制宜選擇主導產業,打造產業集群。傳統海洋產業與陸域經濟的關聯度較低,不利于海陸經濟一體化水平的提升,長三角作為我國深化改革的示范高地,一方面,加快發展對海洋經濟有帶動作用的科技產業和新興海洋產業,利用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承接產業轉移,通過補足產業鏈條缺失,攻克技術短板,以提升海洋經濟占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另一方面,江浙滬三省市逐步形成以海洋生物醫藥業、現代海洋漁業、海洋新能源制造業、海洋文化旅游業、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為代表的五個海洋經濟重點產業,江浙滬三省市內部產業結構也形成了一定差異,通過打造產業集群,解決產業同質化的問題,推動產業優勢互補,促使江浙滬三省市海陸經濟一體化水平穩步提升。
4.2?以陸海統籌為指引,堅持區域協同發展
以陸海統籌為指引,堅持區域協同發展,是提升江浙滬三省市海陸一體化發展的根本路徑。海陸經濟運行存在一定差異,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往往需要比陸域資源開發更為先進的技術,由于技術落后,落后地區不能有效地開發和利用資源,利用發達地區的技術實現優勢互補,能夠使地區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能夠更加有效,合理地開發海洋資源。陸域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海陸經濟發展的差距,提升海陸經濟一體化水平,必須要縮小海洋經濟和陸域經濟之間的發展差距,提升海洋經濟與陸域經濟的合作水平,降低相互競爭帶來的抑制效應,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發揮上海、寧波等大型港口的紐帶作用,強化海洋經濟帶來的輻射作用,促使陸域經濟力量向海洋集中,形成專業化協作的城市群。
4.3?構建一體化治理機制,推進生態環境治理
生態環境的治理往往需要跨部門、跨地區聯動整治,以“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為視角,建立一體化治理的創新機制,實現長三角海洋生態可持續發展。在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時,堅持依法用海、高效開發、合理利用、污染防治的原則,健全海洋環境法律制度體系,劃定排放標準;嚴格管控集中用海的建設項目,避免過度、盲目地開發海洋資源,造成海域資源的浪費;對已經造成污染的海域進行定期治理;加大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提升民眾對海洋資源利用的監督,增強基層海洋生態環境治理能力。
參考文獻
[1]李加林,田鵬,李昌達,等.基于陸海統籌的陸海經濟關系及國土空間利用:現狀、問題及發展方向[J].自然資源學報,2022,37(04):924941.
[2]欒維新,王海英,論我國沿海地區的海陸經濟一體化[J].地理科學,1998,18(4):5157.
[3]于麗麗,孟德友.中國海陸經濟一體化的時空分異研究[J].經濟經緯,2017,34(2):712.
[4]Doloreux?D,Melanon?Y.On?the?dynamics?of?innovation?in?Quebecs?coastal?maritime?industry[J].Technovation,2008,28(4):231243.
[5]AURELIE?PREVOST.Local?spatial?planning?practices?in?four?French?Mediterranean?coastal?territories?under?pressure[J].2016,56:?6880.
[6]Doloreux?D,Shearmur?R.Maritime?clusters?in?diverse?regional?contexts:?The?case?of?Canada[J].Marine?Policy,2009,33(3):520527.
[7]Fabbri?K?P.A?methodology?for?supporting?decision?making?in?integrated?coastal?zone?management[J].Ocean?&?Coastal?Management,1998,39(1):5162.
[8]Iliana?CicinSain?R?K.Integrated?Coastal?and?Ocean?Management:Concepts?And?Practices[M].Washington,D.C:Island?Press,1998.
[9]DONGOH?CHO.Korea's?Oceans?Policymaking:?Toward?Integrated?Ocean?Management[J].2012,40(2):183194.
[10]盧寧,韓立民.海陸一體化的基本內涵及其實踐意義[J].太平洋學報,2008,(3):8287.
[11]欒維新,王海英.論我國沿海地區的海陸經濟一體化[J].地理科學,1998,18(4):342348.
[12]嚴焰,徐超.海洋高技術產業海陸交匯產業鏈構建及評價[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29(23):6064.
[13]隋鵬飛,任建蘭.山東省海陸產業聯動發展探討[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5,34(3):2326,60.
[14]馬蘇.遼寧省陸海產業協調發展的驅動因素研究[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1):38.
[15]董曉菲,韓增林,王榮成,等.東北地區沿海經濟帶與腹地海陸產業聯動發展[J].經濟地理,2009,29(1):3135,44.
[16]王莉莉,肖雯雯.基于投入產出模型的中國海洋產業關聯及海陸產業聯動發展分析[J].經濟地理,2016,36(1):113119.
[17]唐紅祥,張祥禎,王立新,等.中國海陸經濟一體化時空演化及影響機理研究[J].中國軟科學,2020,(12):130144.
[18]李政道.粵港澳大灣區海陸經濟一體化發展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