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平 朱亞 王哲 薛曉東 李萬
摘?要:針對鄉村振興和農業強國建設中,對新時代農業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充分挖掘和利用區域優勢資源,以目標導向為基礎,開展校企、校地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新模式。闡述了涉農專業實踐教學面臨的問題,介紹了通過產教協同育人模式探索與實踐的具體措施,培養涉農專業學生扎實的基礎知識和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引導學生以強農興農為己任,為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獻智獻力。
關鍵詞:新農科;鄉村振興;目標導向;協同育人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8.014
0?引言
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在科技、在人才,對于涉農高校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鞍布沧R”“北大倉行動”“北京指南”新農科三部曲為農業科技發展和知農愛農的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推動人才下鄉、強化科技支撐作用,把更多的科技成果應用到田間地頭。近年來,各涉農高校和地方政府更加注重產學研合作,在專業建設過程中與行業內政府、企業、科研院所緊密結合,并使之與教學相結合,逐漸發展起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新模式,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實踐條件和難得的鍛煉機會,特別是地方涉農高校,在不斷地改革和探索自身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普遍通過校地、校企產教融合,協同培養服務于區域農業產業的應用型人才。就商洛學院涉農專業而言,在辦學目標和辦學定位上一直以區域農業人才需求為導向,培養大學生自主創新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強化實踐性、職業性教育,逐步向技術應用方向發展,因此,對于地方本科涉農高校來說,面向新農業、新農民和新生態,大力推進高等農業教育改革,挖掘地方優勢資源,開展產教協同育人,培養面向現代農業生產服務一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為提升區域農業產業和社會經濟服務是學校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1?涉農專業實踐教學面臨的問題
1.1?傳統農林人才培養模式與現代農業對應用型人才要求存在差距
傳統農林人才培養過程中,注重專業劃分和知識的傳授,過細過專的人才培養會導致學生的知識面過窄,不能滿足農業產業和農民對專業技術的需求,這主要是源于涉農高校在進行人才培養體系構建過程中沒有與地方農業產業需求精準對接。而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現代農業產業迫切需要專業基礎知識扎實、實踐動手能力強的創新型、復合型科技人才。
1.2?校企、校地合作停留在淺層,師生融入度和校內外教學資源共享度低
高校在專業劃分、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和培養效果評價等方面過度注重理論研究和專業理論知識的考核,而忽視了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提升,導致許多農業領域的師生不熟悉農業生產過程,更有甚者不認識常規的農作物。其次,高校與地方政府、企業合作過程中僅停留在簽訂合作協議、觀摩交流等層面,沒有真正深入去攻克地方產業和企業發展所面臨的關鍵技術問題。地方高校對區域主導產業的貢獻度直接影響校地、校企合作的緊密度,特別是對于農業產業而言,要真正做到服務地方,一定是要將農業企業技術需求和地方農業發展瓶頸問題對接師生研究課題或實踐教學案例,讓師生最大限度的參與其中,既解決實際問題,同時達到育人的目的,實現雙贏、多贏。
1.3?教學和科研成果實際轉化率低,服務地方農業發展貢獻度不高
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是國家賦予高校的三大職能,而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終極目標還是服務社會,其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就是通過科技成果轉化來服務社會。而目前許多涉農高校普遍存在教學和科研成果產出率較低,服務地方產業能力不足,主要是源于多方面原因:一是農業科技成果研究時間長,轉化后經濟效益不突出;二是高?;A理論成果多,技術應用型成果少;三是在職稱評審、績效考核、學科建設等方面注重縱向科技成果,而輕視容易轉化的橫向科技成果;四是許多教師身兼數職,投入科技成果轉化的精力不足,甚至出現一些“問題成果”。在新農科建設過程中,要以需求為導向,通過改革教學方法,將產、學、研、用緊密結合,培養復合應用型人才,提升服務地方產業能力。
2?涉農專業產教協同育人模式探索與實踐
按照新農科建設標準,以培養具有創新創業能力、服務于農業產業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通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從人才培養頂層設計、課程資源、師資隊伍、管理體制、實踐與創新創業平臺構建、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等多個關鍵環節優化育人模式,構建具有一定地域和專業特色的育人機制。
(1)按區域農業發展需求,反向設計教學環節,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建立教學內容與培養目標的動態調整機制。
基于目標導向的反向設計原則,即:教學的出發點是學生達到目標需要學什么,通過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推進培養目標及教學大綱、課程內容等教學體系改革的“反向設計、正向實施”工作。項目在完成區域農業產業發展調研的基礎上,聯合企事業單位技術人員共同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設計,積極推動與企業建立聯合培養學生模式,明確教學方向,再根據行業需要與專業培養目標,更新教學大綱、課程大綱等教學文件內容。將專業與產業、職業崗位對接,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創建食用菌產業班、中藥材產業班等,對教學環節進行改革。在“調整—反饋”的互動基礎上,形成以“目標導向”為基礎的“教學內容—培養目標動態調整機制”,形成螺旋遞進式的教學改革發展模式。
(2)按照新農科專業建設標準,結合“目標導向”理念,校企協同推進農業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在地方高校涉農專業生源質量不高,實踐教學條件與產業快速發展實際契合不緊等不利條件影響下,基于“目標導向”理念,結合新農科專業建設標準,校企協同推進專業教學平臺及育人模式改革,提升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的工程實踐、社會活動、創新意識等方面能力。
①在教學管理方面:建立企業參與學生選拔、指導、實踐過程及考核評價的“雙重管理、雙重指導”機制,確保企業在實習過程的管理和指導不間斷。建立學生“考核—退出”機制,改革學分體系,合理設計,使學生可以雙向流動,讓在外實踐學生有緊迫感,保持適度的學習壓力,以產生實踐動力。
②在師資隊伍培養方面:以項目為導向,資源共享、利用企業平臺資源,將農業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轉化為科研課題,使教師通過參與科研項目,提升解決產業實際問題的業務能力,并將取得的成果應用于農業生產;另外,吸收企業優秀技術人員擔任校外專業指導教師,參與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建設、科研課題申報實施、學生就業管理等教學環節,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雙師型”師資保障。
③在人才培養質量保障方面:合理設計、規劃人才培養方案,使之符合專業培養目標,建立融入現代教育理念、能促進學生個性化成長的人才培養體系。完善教學質量監控指標要點設計、教學臨檢制度、校外技術人員聘用與考核等管理制度。建設畢業生信息數據庫,動態跟蹤、收集、反饋各類教學相關信息,定期將這些信息在專業內共享,并在教學過程中予以持續改進。
(3)按照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整合擴展教育資源,改善育人條件、創新育人平臺。
從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出發,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為導向,加大資源整合力度,深化校企合作,構建多層次協同創新育人平臺。一方面引入慕課、在線課程資源以及虛擬仿真實驗平臺,另一方面,結合實際農業生產需求,以校外實踐條件較好的基地為中心,擴大合作范圍,為專業建設牽線搭橋,將企業優勢資源引入實踐教學環節,建立校內外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平臺,著力提升學生實踐創新能力。
3?總結與展望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建設農業強國的背景下,構建現代農業人才培養新模式,培養專業基礎知識扎實、實踐動手能力強、知農愛農的應用型人才是國家賦予涉農高校的責任和使命,各地方高校要結合區域農業資源優勢,廣泛開展產教融合,積極探索具有區域農業產業發展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為地方農業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
參考文獻
[1]劉新敏,唐穎,李振輪,等.“新農科”背景下農林類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47(5):115122.
[2]鄧蘭生,涂攀峰,陸星,等.新農科背景下的產教融合實踐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安徽農業科學,2022,50(5):252254+257.
[3]高治國,李亞珍,邸娜,等.地方本科院校新農科建設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河南農業,2022,(21):910.
[4]呂敘杰,李大鵬,肖湘平,等.新農科專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立意、進展與策略[J].中國農業教育,2022,23(2):2430.
[5]劉文合,王楠,趙裕國,等.基于OBE理念的新農科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研究與實踐[J].高等農業教育,2022,(3):4855.
[6]郝振萍,郭延樂,宰學明,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雙創型“新農人”培養體系[J].江蘇農業科學,2022,50(4):226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