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亮
(天等縣人民醫院康復科,廣西 崇左 532800)
肩關節周圍炎是一種發生在肩關節的關節囊及周圍肌肉等軟組織的炎癥性疾病,患者往往伴有關節囊、肩部肌肉、韌帶等部位腫脹與肩部疼痛癥狀,老年人較為多發。既往臨床多在確診肩關節周圍炎后,通過推拿手法、物理療法、藥物口服、藥物注射等方法治療,但僅能在短期內緩解癥狀,長期療效并不理想。康復功能鍛煉是以往常用的肩關節周圍炎治療方案,可獲得較好的效果,但治療時間較長,患者的不適癥狀無法快速緩解[1];此外,若不能消除疾病的誘發因素,有效控制患者機體炎癥因子水平,疾病有可能會復發,不利于患者的近遠期預后。體外沖擊波近年來在多種疾病的臨床治療中有一定的應用,其是一種安全、非侵入性的治療模式,可有效改善骨肌系統中肌腱和韌帶疾病的疼痛,用于治療肩關節周圍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癥狀體征,且治療安全性高,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2]。本研究旨在探究體外沖擊波聯合康復功能鍛煉治療肩關節周圍炎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天等縣人民醫院收治的50例肩關節周圍炎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25例。對照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0、5例;年齡40~70歲,平均(55.37±4.69)歲;體質量41~85 kg,平均(63.38±4.23) kg;病程0.5~12.0個月,平均(6.21±1.15)個月;左側發病18例,右側發病7例。觀察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18、7例;年齡41~70歲,平均(55.78±4.73)歲;體質量41~86 kg,平均(63.32±4.26) kg;病程0.5~11.5個月,平均(6.52±1.19)個月;左側發病19例,右側發病6例。兩組患者上述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納入標準:符合《肩周炎(第3版)》[3]中的診斷標準者;入院時有肩關節周圍疼痛與活動功能受限等不適癥狀者;年齡在40~70歲者;參與研究前1個月并未接受相關治療者等。排除標準:參與研究前1個月發生肩關節脫位、肱骨骨折及肩關節化膿等疾病者;病變區域皮膚存在破潰表現者;存在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等。本研究經天等縣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康復功能鍛煉:以關節松動訓練法為主,通過關節牽引、擠壓操作、內外擺動、前后滑動等內容,達到康復功能鍛煉的目的。①盂肱關節操作:對關節實施牽引操作,指導患者進行尾端滑動、尾端向后滑動進級、上舉進級、向后滑動、向后滑動進級、向前滑動、向前滑動進級等。②肩鎖關節操作:以后前向滑動為主,患者取仰臥位,治療時雙手拇指端固定肩鎖關節鎖骨端,其余手指固定肩關節,作后前向松動。③胸鎖關節操作:以向后、向前、向下、向上滑動操作為主。關節松動手法嚴格遵循分級處理原則,結合患者的關節活動范圍、實際操作方式,將其分為4個等級,治療期間結合患者病情嚴重程度選用不同強度關節松動手法,1~2級主要治療病程較短、因疼痛引起的關節活動受限患者,3級主要治療存在關節疼痛、關節僵硬癥狀的患者,4級主要治療病程較長、關節僵硬癥狀明顯、關節周圍粘連患者[4]。操作期間需保證手法輕柔且具備節律感,必要情況下讓患者訓練前進行放松,繼而緩解治療期間的疼痛癥狀,以患者自覺舒適為宜。患者每天實施康復運動1次,30 min/次,5 d為1個周期,治療5 d后休息2 d,再進行下1個周期治療。共進行4個周期的干預。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用體外沖擊波治療:治療前后均需測量患者心率、血壓,結合實際情況調整儀器相關參數,每次治療前均需常規講解治療原理、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充分消除患者的治療顧慮,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治療前輔助患者調整體位,以健側臥位、坐位為主,明確肩部最強壓痛點數量、部位,作好相應標記,將其作為治療點。治療前常規清潔消毒該部位皮膚,涂抹適量耦合劑,將沖擊波治療儀(上海朗逸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型號:HW-1803)探頭對準患者的壓痛點,之后進行沖擊波治療。儀器的治療相關參數如下,常規沖擊壓力2.0~3.0 bar,沖擊頻率5~15 Hz,沖擊次數每處2000~3500次,1周治療1次,患者連續治療4次。每次治療前,均需評價患者的病情轉歸情況、癥狀體征實際變化、治療耐受能力,及時調整相關參數,保證治療有效安全。
1.3 觀察指標 ①治療效果。在治療4周后評價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治愈:患者的肩關節周圍疼痛與活動功能受限等癥狀全部消失,肩關節功能恢復正常,恢復正常生活;顯效:患者癥狀表現基本消失,肩關節功能顯著改善,基本恢復正常生活;有效:患者癥狀表現有所減輕,肩關節功能有所改善,但未恢復正常生活;無效:患者癥狀表現、肩關節功能無明顯變化,或病情進展,對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3]。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肩關節活動度。分別于治療前后測量前屈、內收、后伸、內旋、外展、外旋的活動度。③肩關節功能。分別于治療前后應用Constant-Murley肩關節評分系統(CSM)[5]評價肩關節功能,評價維度共計4項,其中疼痛總分是15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總分是20分,關節活動度總分是40分,肌力總分是25分,分數越高,肩關節功能越好。④炎癥因子。取患者治療前后空腹靜脈血5 mL,離心(3000 r/min,10 min)取血清,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均經K-S法檢驗證實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肩關節活動度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肩關節活動度均增大,且觀察組肩關節活動度增大幅度更大,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肩關節活動度比較(°,±s )
表2 兩組患者肩關節活動度比較(°,±s )
注:與治療前比,*P<0.05。
組別例數前屈內收后伸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2570.01±14.26134.65±16.23*20.89±2.7935.47±3.15*23.16±2.6034.91±3.14*觀察組2570.14±14.32147.81±16.54*20.89±2.7944.08±3.24*23.87±2.6542.56±3.25*t值0.0322.8400.0009.5270.9568.464 P值>0.05<0.05>0.05<0.05>0.05<0.05組別例數內旋外展外旋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2515.54±2.3942.16±5.28*57.17±8.27100.69±12.55*12.65±2.1843.12±6.28*觀察組2515.01±2.3554.28±5.47*56.23±8.23117.23±13.28*12.14±2.1157.66±6.54*t值0.7917.9710.4034.5260.8418.018 P值>0.05<0.05>0.05<0.05>0.05<0.05
2.3 兩組患者肩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與治療前比,兩組患者肩關節功能評分治療后均升高,且觀察組肩關節功能評分升高幅度均更大,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肩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分,±s )
表3 兩組患者肩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分,±s )
注:與治療前比,*P<0.05。
組別例數疼痛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關節活動度肌力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257.13±0.8710.57±1.00*10.13±1.0613.48±1.15*21.89±2.1327.85±2.31*11.25±1.1016.75±1.34*觀察組257.25±0.9113.64±1.05*10.01±1.0217.54±1.24*21.25±2.0834.97±2.45*11.54±1.1322.35±1.67*t值0.47710.5860.40812.0031.07510.5720.91913.077 P值>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2.4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比較 與治療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炎癥因子均降低,且觀察組上述指標降低幅度均更大,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比較(ng/L,±s )
表4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比較(ng/L,±s )
注:與治療前比,*P<0.05。IL-6:白細胞介素-6;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
組別例數IL-6 TNF-α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2582.48±6.0255.73±4.38*26.32±2.5917.86±2.17*觀察組2582.56±5.9347.85±3.82*26.29±2.5611.08±1.63*t值0.0476.7790.04112.491 P值>0.05<0.05>0.05<0.05
康復功能鍛煉治療肩關節周圍炎可改善患側肩部的血液循環、淋巴循環,調節萎縮肌肉的肌力,有效松解肩關節局部粘連,促進肩關節活動范圍擴大,是一種靈活性較強的治療方案,可結合患者實際需求進行。但康復功能鍛煉需要保證鍛煉強度才能達到預期,而且治療時間長、效果緩慢,患者治療依從性較差。
體外沖擊波是一種同時具備力學、光學、聲學的機械波,可在短時間內達到高峰壓,且治療周期較短,沖擊波在穿越人體組織時,其能量不易被淺表組織吸收,可直接到達人體組織的深部,所以在肌肉骨骼疾病治療中應用廣泛[6]。沖擊波用于肩關節周圍炎治療,可在小范圍組織中應用沖擊波,在局部產生高強度壓力波,對疼痛感覺神經末梢發揮強烈刺激,降低疼痛敏感性,提高患者耐受度,繼而緩解疼痛癥狀,促進肩關節功能改善[7]。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肩關節活動度均大于對照組,肩關節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說明應用體外沖擊波聯合康復功能鍛煉治療肩關節周圍炎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肩關節活動度與肩關節功能,促進患者恢復。
肩關節周圍炎為一種慢性炎癥反應,炎癥因子在該病的發生和進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血清TNF-α能夠促進T淋巴細胞產生IL-6炎癥因子,從而促使機體發生炎癥級聯反應,促進肩關節周圍炎患者病情進展[8]。體外沖擊波治療能夠使肩關節周圍炎的炎癥部位組織細胞發生微創傷,促進患者局部血液循環,抑制炎癥反應,刺激機體出現愈合反應,促進患者康復[9-10]。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炎癥因子更低,提示應用體外沖擊波聯合康復功能鍛煉治療肩關節周圍炎,能夠抑制炎癥反應,促進患者恢復。但沖擊波治療后也會存在疼痛、軟組織水腫等不良反應,一般一兩天即可消退,若癥狀加劇,需向醫生報備并停止治療,還可以在治療期間通過咨詢醫生后,服用一些鎮痛、消腫藥物進行輔助治療。
綜上,應用體外沖擊波聯合康復功能鍛煉治療肩關節周圍炎的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肩關節活動度與肩關節功能,并能夠抑制炎癥反應,促進患者恢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