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紹雷,劉全勝
(安圖縣中醫醫院骨科,吉林 延邊 133600)
四肢骨折是較為常見的骨科疾病類型之一,由于四肢具有較強的活動度,在其骨折后,不及時固定,則易加劇骨折損傷或誘發感染。手術內固定是四肢骨折患者常見的臨床治療方式,其中常規鋼板內固定術操作較簡單,通過切開骨折近端對骨折端進行復位內固定,但手術創傷較大,易導致術后出現感染、神經受損等并發癥,且常規內固定鋼板材料也容易對患者骨折愈合過程造成不利影響,導致患者術后易出現活動受限或愈合畸形[1-2]。鎖定加壓鋼板是一種較新型內固定鋼板類型,是將傳統的直接復位與橋接鋼板復位進行結合,能夠更好地適應不同的四肢骨折情況,且手術創傷較小,更利于患者術后的恢復[3]?;诖?,本研究旨在探討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在四肢骨折中的應用優勢,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安圖縣中醫醫院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間收治的60例四肢骨折患者,并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常規組30例患者中骨折原因:車禍7例,高空墜落7例,外部撞擊8例,其他8例;男、女患者分別為18、12例;年齡33~58歲,平均(45.58±12.17)歲。研究組30例患者中骨折原因:車禍8例,高空墜落7例,外部撞擊8例,其他7例;男、女性分別為19、11例;年齡33~58歲,平均(45.62±12.24)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符合《骨科疾病診療指南(第3版)》[4]中四肢骨折的診斷標準者;經影像學檢查確診者;新鮮骨折者等。排除標準:伴有骨質疏松癥者;凝血功能障礙者;手術不耐受者等。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該研究,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手術方法 予以常規組患者常規鋼板內固定術治療。根據患者情況選擇麻醉方式,待麻醉起效后,于患側骨折近端處行一切口,逐層剝離皮膚及皮下組織,充分暴露骨折位置,清除骨折端的碎骨片及雜質,并予以復位。然后將直型鈦合金鋼板放置在骨折位置表面,通過C形臂透視機對患者病灶位置進行觀察,逐漸調整鋼板位置。在確定位置后分別在骨折遠端及骨折近端處打入2顆螺釘,將鋼板固定好。最后逐層縫合創口,并在患肢外部用石膏予以固定。研究組患者采用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治療。根據患者情況選擇麻醉方式,通過C形臂透視機對骨折位置進行復位,克氏針暫時性固定后在骨折近端及遠端作一2 cm手術切口,切開深筋膜直至骨膜外,使用骨膜剝離子分離深筋膜組織并建立一軟組織通道,并在C形臂透視機下將加壓鋼板置入通道內,術中注意避免切開骨膜,保持骨折端處于閉合狀態,而后調整好加壓鋼板角度和位置后,使用加壓螺釘在加壓鋼板遠端及近端分別予以固定。最后確保復位良好后逐層縫合創口。所有患者均于術后抬高患肢,接受常規消炎、抗菌類藥物干預,并根據患者恢復情況逐步實行康復鍛煉。術后隨訪3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術后3個月評估兩組患者骨折恢復效果。其中骨折完全愈合,日常活動不受限制,關節活動受限<10°為優;骨折處基本骨性愈合,日?;顒踊净謴驼?,關節活動受限10°~30°為良;骨折處未愈合,日?;顒訃乐厥芟?,且關節活動受限>30°為差[4]??們灹悸?(優+良)例數/總例數×100%。②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③分析兩組患者術前與術后1~7 d的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5]評分,滿分10分,分數高低與疼痛感呈正相關。④對比兩組患術前與術后3 d的血清堿性磷酸酶(ALP)、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分別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4 mL,離心(3500 r/min)15 min后取血清,血清ALP、 IL-6、 TNF-α水平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檢測。⑤統計兩組患者術后關節僵硬、愈合畸形、活動受限、感染、神經功能受損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優良率及并發癥發生率為計數資料采用[ 例(%)]表示,行χ2檢驗;圍術期指標、VAS評分及血清指標為計量資料均經K-S法檢驗確認符合正態分布,采用(±s)表示,組間行t檢驗,多時間點比較行重復測量方差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效果比較 術后3個月,常規組患者中恢復為優10例、良12例、差8例,總優良率為73.33%(22/30)。研究組患者中優19例、良10例、差1例,總優良率為96.67%(29/30)。對照組與研究組總優良率比較[73.33%(22/30) vs 96.67%(29/30)],研究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706,P<0.05)。
2.2 兩組患者圍術期臨床相關指標比較 相較于常規組的圍術期各項指標,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長、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均更短,術中出血量更少,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期臨床相關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期臨床相關指標比較( ±s)
組別例數手術時長(min)術中出血量(mL)住院時間(d)骨折愈合時間(d)常規組3088.64±8.6192.45±6.8516.52±4.5299.41±5.81研究組3081.45±7.5485.47±5.6413.57±3.4795.56±4.52 t值3.4414.3092.8362.865 P值<0.05<0.05<0.05<0.05
2.3 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 術后1~7 d兩組患者VAS評分均較術前呈下降趨勢,且研究組均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 分,±s)
注:與術前比,*P<0.05;與術后1 d比,#P<0.05;與術后3 d比,△P<0.05;與術后5 d比,▲P<0.05。VAS:視覺模擬疼痛量表。
組別例數術前術后1 d術后3 d術后5 d術后7 d常規組307.49±1.576.58±1.42*5.47±1.05*#4.78±0.77*#△4.23±0.56*#△▲研究組307.54±1.545.89±1.09*4.55±0.89*#4.02±0.55*#△3.12±0.41*#△▲t值0.1252.1113.6614.3998.760 P值>0.05<0.05<0.05<0.05<0.05
2.4 兩組患者血清ALP、 IL-6、 TNF-α水平比較 術后3 d兩組患者血清ALP、 IL-6、 TNF-α均較術前升高,且研究組血清ALP更高,血清IL-6、 TNF-α均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清ALP、IL-6、TNF-α水平比較( ±s)

表3 兩組患者血清ALP、IL-6、TNF-α水平比較( ±s)
注:與術前比,*P<0.05。ALP:堿性磷酸酶;IL-6:白細胞介素-6;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
組別例數ALP(U/L)IL-6(ng/L)TNF-α(ng/mL)術前術后3 d術前術后3 d術前術后3 d常規組3075.54±2.6485.61±5.28*30.52±5.6165.47±8.65*5.14±1.5725.47±5.81*研究組3075.67±2.4295.45±4.41*30.45±5.5758.64±7.41*5.21±1.5818.64±4.58*t值0.1997.8340.0483.2840.1725.057 P值>0.05<0.05>0.05<0.05>0.05<0.05
2.5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常規組患者術后出現關節僵硬、愈合畸形、活動受限各2例,感染、神經功能受損各1例,并發癥總發生率為26.67%(8/30);研究組患者術后出現關節僵硬1例,并發癥總發生率為3.33%(1/30)。對照組與研究組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26.67%(8/30) vs 3.33%(1/30)],研究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706,P<0.05)。
四肢骨折是骨折創傷中較為常見的類型之一,在骨折后,患者患肢會出現明顯的血腫、疼痛及活動受限等癥狀,如果不能及時進行復位治療,骨折點會逐漸開始自行愈合,極易造成骨骼愈合畸形,甚至導致患者殘疾,影響患者正常的生活[6]。當前,針對四肢骨折主要通過手術方式進行復位治療,常規鋼板內固定術是臨床既往常采用的手術方式,其主要是采用機械力學原理,通過鋼板與骨頭表面之間摩擦固定骨折部位,嚴重缺乏鎖定結構,而且在操作過程中需要對骨表進行緊壓,極易導致鋼板下骨頭發生缺血性壞死,影響骨折端血運,導致患者術后易出現關節僵硬、畸形愈合等并發癥[7]。
近年來,伴隨著醫療技術的逐漸完善,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技術也逐漸趨于成熟,其主要是通過小切口建立皮下組織隧道,在不直接暴露骨折的基礎上將鋼板間接地固定,規避了不必要的創傷和軟組織剝離,因此,其可最大程度上保護骨折處的骨膜和軟組織,減少骨折處血運的破壞,利于骨折端的愈合[8]。本研究通過對比觀察常規鋼板內固定與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兩種術式,發現研究組治療總優良率高于常規組,且相較于常規組,研究組手術時長、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均更短,術中出血量更少,并發癥總發生率更低,證明了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可減輕對四肢骨折的手術創傷,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縮短了治療時間,更利于骨折部位的愈合。另外,本研究中,常規組、研究組兩組患者術后1~7 d VAS評分均較術前呈下降趨勢,且研究組均更低,說明相較于常規鋼板內固定術,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對患者所造成的疼痛感更輕,這可能也與其對患者造成的創傷小有關。
骨代謝可受骨折創傷的影響產生改變,ALP來自于成骨細胞,是骨形成與成骨細胞活性的重要標志物;且有研究表明,手術創傷、假體異物置入等外界因素均可刺激機體產生系列應激反應,而其主要的表達方式為炎癥反應的出現[9]。IL-6是機體炎癥反應及防御機制的關鍵介質,可介導趨化因子和黏附因子的表達;TNF-α可促進白細胞聚集,加劇局部炎癥反應[10]。常規鋼板內固定術中常需對骨折周圍骨膜與軟組織產生較為嚴重的剝離,影響術后患者骨折端的愈合;而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是在患者骨折處施行微創切口,建立皮下隧道,再將加壓鋼板經皮下隧道穿至患者骨折部位,相較于常規鋼板內固定,其大大減輕了對骨折軟組織的剝離及對創口的損傷程度,且鎖釘間成角極具穩定性,無需再借助常規內固定鋼板和骨面間的摩擦來維持穩定,因此,其所產生的創傷更小,且對骨代謝影響更小[11-12]。本研究中,術后3 d,研究組患者血清ALP高于常規組,血清IL-6、TNF-α均低于常規組,從而表明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對四肢骨折患者機體骨代謝影響更小,相較于常規鋼板內固定術,其減輕了機體炎癥反應,更利于患者術后骨折處恢復。需注意的是,行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后需予以患者平臥位,抬高患肢,從而利于靜脈回流,減輕患肢腫脹;此外,還需觀察患者患肢遠端血液循環情況,若出現皮膚青紫、蒼白、冰涼則說明患肢血液循環不良,則需進行相應處理;功能鍛煉是預防患者術后肌肉萎縮或粘連的有效措施,術后需根據患者自身恢復情況,鼓勵其循序漸進地積極活動。
綜上,相較于常規鋼板內固定術,采用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治療四肢骨折,其創傷小,可減輕炎癥反應,緩解疼痛,對骨代謝影響較小,可進一步促進骨折愈合,且術后并發癥較少,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更適用于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