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雅文
(重慶市九龍坡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重慶 400050)
癲癇是臨床中比較常見的神經內科疾病之一,主要指由于人體腦部異常放電所導致的腦功能神經失調,臨床癥狀多表現為肢體抽搐、惡心、語言能力降低等,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影響較大。目前,藥物治療是臨床治療癲癇的主要治療方式之一,丙戊酸鈉與拉莫三嗪均是治療癲癇的常用藥,其中丙戊酸鈉是一種抗驚厥藥物,其通過作用于神經遞質,減少大腦異常放電的現象,從而抑制癲癇的發作,但丙戊酸鈉的不良反應較多,且用藥前期容易對患者認知功能產生影響,對于病情較重的患者難以取得理想效果[1];拉莫三嗪是一種鈉離子通道阻滯劑,可以抑制神經細胞的異常放電,并抑制谷氨酸的釋放,進而抑制其所介導的動作電位爆發,發揮抗癲癇效果[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拉莫三嗪聯合丙戊酸鈉治療癲癇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重慶市九龍坡區人民醫院于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期間入院治療的80例癲癇患者分為兩組,各40例。對照組患者中女性19例,男性21例;病因:外傷、腦卒中、腦部感染、病因不明分別為15、12、12、1例;年齡21~79歲,平均(38.24±8.78)歲;疾病類型:全身性、局部性癲癇分別為12、28例;病程6個月~15.46年,平均(5.22±1.23)年。聯合組患者中女性20例,男性20例;病因:外傷、腦卒中、腦部感染、病因不明分別為16、11、11、2例;年齡20~78歲,平均(38.35±8.60)歲;疾病類型:全身性、局部性癲癇分別為11、29例;病程4個月~16.07年,平均(5.70±1.59)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①經臨床檢查確診,且符合《神經內科常見病診療學》[3]中癲癇的診斷標準者;②表現為口吐白沫、面色蒼白、四肢抽搐、不能自主控制頭部或身體等;③腦電圖顯示異常放電者等。排除標準:①有先天代謝異常或嚴重精神疾病者;②對丙戊酸鈉、拉莫三嗪等藥物過敏者;③合并顱腦腫瘤、重要器官(心、肝、肺、腎)功能障礙者等。患者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且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口服丙戊酸鈉緩釋片[賽諾菲(杭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0595,規格:0.5 g/片],用藥初期單次用藥劑量為0.5 g/次,1次/d,隨后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酌情增加至0.5 g/次,2次/d,每天最大劑量不超過1 g,連續用藥6個月。聯合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拉莫三嗪片(湖南三金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50596,規格:25 mg/片),12.5 mg/d為初始劑量,服用2周后增加劑量至25 mg/d,再服用2周后再增加1倍劑量,直至200 mg/d,1次/d或2次/d服藥,并連續治療6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相關癥狀發作情況,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3、6個月后身體抽搐、行為/意識障礙等癥狀發生情況。②炎癥因子,分別于治療前、治療3個月后,采集患者3 mL空腹靜脈血,在室內靜置1 h后常規離心(3000 r/min,15 min)分離血清,并置于微型離心管中待檢,以酶聯免疫吸附法對白細胞介素-2(IL-2)、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進行檢測。③生活質量與焦慮情況,分別于治療前、治療6個月后使用生活質量評定量表-31(QOLIE-31)[4](包括對發作的擔憂、情緒健康、精力疲乏、認知功能、藥物不良反應、社會功能、綜合生活質量等7個方面,滿分100分,分值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焦慮自評量表(SAS)[5]評分評估患者生活質量與焦慮情況,SAS評分包括20個項目,采用4級評分法(1~4分),得到各項總分后乘以1.25轉化為百分制,滿分100分,分值越高,焦慮情緒越嚴重。④不良反應,治療期間對患者皮疹、胃腸道反應、嗜睡、乏力、頭暈/頭痛等發生情況進行記錄。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K-S法檢驗證實計量資料均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以(±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多時間點組間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SNK-q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相關癥狀發作情況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3、6個月后兩組身體抽搐、行為/意識障礙等癥狀發作患者占比均降低,聯合組低于對照組,且聯合組治療6個月后行為/意識障礙癥狀發作患者占比低于治療3個月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相關癥狀發作情況比較[ 例(%)]
2.2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3個月后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均降低,且聯合組降低幅度更大,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s)
表2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P<0.05。IL-2:白細胞介素-2;IL-6:白細胞介素-6;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
組別例數IL-2(μg/L)IL-6(pg/mL)TNF-α(ng/mL)治療前治療3個月后治療前治療3個月后治療前治療3個月后對照組4014.37±1.2911.62±2.20*86.41±3.1351.10±2.16*6.05±1.434.01±1.80*聯合組4014.62±1.589.05±1.15*86.42±3.1545.88±2.22*6.10±1.151.08±0.35*t值0.7756.5480.01410.6590.17210.106 P值>0.05<0.05>0.05<0.05>0.05<0.05
2.3 兩組患者QOLIE-31、SAS評分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6個月后兩組患者QOLIE-31評分均升高,且聯合組升高幅度更大;SAS評分均降低,且聯合組降低幅度更大,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與焦慮情況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與焦慮情況評分比較(分,±s)
注:與治療前比,*P<0.05。QOLIE-31:生活質量評定量表-31;SAS:焦慮自評量表。
組別例數QOLIE-31評分SAS評分治療前治療6個月后治療前治療6個月后對照組4065.36±1.8876.89±2.17*70.20±5.5843.75±2.10*聯合組4065.04±1.6389.68±2.49*71.03±4.6226.22±1.06*t值0.81324.4910.72547.131 P值>0.05<0.05>0.05<0.05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聯合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例(%)]
癲癇是一類發生在大腦內的復雜神經系統疾病,與大腦神經元突然異常放電導致的大腦功能障礙有關,屬于慢性腦部疾病,通常需長期服藥。臨床治療癲癇的藥物種類較多,以丙戊酸鈉緩釋片、拉莫三嗪片等最為常見。丙戊酸鈉緩釋片主要通過促進腦內抑制性神經遞質γ-氨基丁酸的濃度進行增加來發揮抗癲癇作用;同時丙戊酸鈉可作用于神經元突觸后感受器,模擬并加強γ-氨基丁酸的抑制作用;但相關研究中發現,丙戊酸鈉在治療期間所引發的不良反應較多,例如大部分患者在服用丙戊酸鈉緩釋片后,會出現乏力、嗜睡、頭暈、惡心等情況,對患者康復信心及治療依從度的影響較大,因此治療效果存在較大的爭議[6]。
拉莫三嗪可通過減少鈉離子內流來增加神經元的穩定性,從而起到鎮靜作用,緩解患者焦慮情緒,使患者情緒更加穩定,同時還可以抑制電刺激所導致的驚厥,縮短病灶、皮層及海馬區興奮后的放電時間,從而改善癲癇患者腦部異常代謝的情況,進而緩解癲癇癥狀[7-8]。拉莫三嗪具有較高的電壓依賴性及敏感性,其可有效調節癲癇患者谷氨酸遞質的活性,而對神經元放電正常的人群不產生異常調節作用,故安全性較高;此外,拉莫三嗪與丙戊酸鈉聯用,可以相互協同,提高抗癲癇的治療效果,同時作用機制也可以互補,從而減少各自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提高治療安全性[9]。本研究結果顯示,相比對照組,治療3、6個月后聯合組身體抽搐、行為/意識障礙等癥狀發作患者占比,治療6個月后焦慮情況評分,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均降低,治療6個月后生活質量評分升高,提示拉莫三嗪聯合丙戊酸鈉可有效緩解癲癇患者癥狀,抑制不良情緒,提高生活質量水平,且安全性較高。
IL-2可以增加多巴胺神經元的活力,加快神經元的傳導速度,提高神經元的興奮強度,進而加快癲癇的發作速度;IL-6水平升高會使神經元動作電位發生變化,加快細胞膜的去極化;TNF-α水平升高能增強谷氨酸神經遞質的興奮性作用,提高中樞神經的興奮性,加重癲癇患者病情。本研究中,治療3個月后,較對照組,聯合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IL-2、IL-6、TNF-α)水平均更低,提示拉莫三嗪聯合丙戊酸鈉可有效抑制癲癇患者機體內炎癥反應情況,對患者恢復產生有利作用。可能是由于,拉莫三嗪作用于患者機體后,會對機體內谷氨酸誘導的動作電位爆發產生抑制,進而穩定神經細胞電位;同時聯合丙戊酸鈉后,可有效延長藥物的半衰期,降低血管通透性,從而減輕炎癥因子對機體的損傷,控制病情發展。拉莫三嗪聯合丙戊酸鈉的半衰期延長的原因有兩方面,首先丙戊酸鈉口服吸收快且完全,主要分布在細胞外液,在血中大部分與血漿蛋白結合,有著90%左右的血漿蛋白結合率,通過發揮上述作用對拉莫三嗪與血清蛋白的結合進行阻滯,提高血液中游離態拉莫三嗪的濃度;另一方面其還可通過競爭性地結合葡糖醛酸,減少拉莫三嗪與葡糖醛酸的結合,減慢拉莫三嗪在肝臟中的代謝速度,延長拉莫三嗪藥物的半衰期[10]。
綜上,拉莫三嗪聯合丙戊酸鈉可有效抑制癲癇患者機體內炎癥反應,減少患者身體抽搐、行為/意識障礙等癥狀發作,緩解焦慮情緒,提高生活質量,且安全性較高,利于患者病情恢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