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秋,王 慜,樊云龍,張方舟,蔣 蓓
(中通服咨詢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蘇南京 210009)
以21 世紀大數據時代為背景,素質教育信息化在同步鋪開,加上當前線下教學受制的契機,加速催化了“5G+智能教育”模式的發展,不斷更迭的教育理念和教學需求對教育空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中小學校園設計和老舊學校更新改造已有一定研究基礎。集約、綜合、開放型中小學校園設計關注廣泛[1-2],緩解了城鎮用地緊張的壓力,滿足了多元化教育、復合型空間的需求[3];老舊中小學更新方面,學者基于空間體驗[4]、色彩心理學[5]等理念,或從建筑空間[6]、景觀設計[7]、室內裝飾[5]等不同專業角度,或從校園環境[7]、校舍[8]、體育建筑[9]等局部空間解析其設計要領。但當前背景下、從整體出發、多專業角度對老舊中小學改造的研究較少。本研究通過對老舊中小學更新改造進行調研,總結其改造需求并提出系統性設計策略,為中小校園更新改造提供參考。
以常州市為調研范圍:該市經濟條件好,教育投入大;全國12 個教育部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之一,教育現代化水平高;教育歷史悠久,老舊中小學數量多、建造史跨度大、新舊需求多樣,更易形成借鑒。故對主城區典型老舊中小學進行深入訪談和記錄。
1.2.1 室內空間仍是升級改造重點
功能教室的差異化優化仍是師生反饋的一大重點:空間形式固化單一,缺少彈性,無法靈活匹配新型教學需要;室內活動空間狹窄粗放,難以支撐非正式學習(圖1);輔助空間缺失,教具儀器、學生用品存儲受限,影響教室使用和美觀;空間功能轉換效率低、難度大;墻地面、天花板色彩設計薄弱、用料落后且老化損毀嚴重;采光、通風、防寒隔熱、防噪聲等環境待升級;桌椅、智能化設施老舊不全等。因此,室內空間亟須升級改造。室內空間使用類改造需求情況如表1 所示。

表1 室內空間使用類改造需求情況

圖1 非正式學習空間低效使用
1.2.2 立面普遍需要更新
以單外廊線性3~5 層磚混建筑朝南布置為主,相鄰建筑間以開敞連廊連通,校園間相似度高;立面拘謹、生硬、色彩單調,缺乏活力和創新;新舊建筑融合度不高,整體美感受損;建筑表皮和內里老化,甚至出現安全隱患。
室外空間利用率低,存在難以利用的零碎空間及隨意空置的空白空間;學生運動及公共活動空間面積小、種類單調、設施單一,難以形成豐富有趣的活動體驗;綠化配置零散,植被品種單一、種類配置不當、銜接生硬,屋頂綠化缺乏科學管理、立體綠化不足;設施選型以成品為主,量少、種類單一、風格雜亂,空間效應薄弱;停車場擴張無序,難以匹配新增停車需求,破壞了原有的交通流線和整體環境,帶來安全隱患。
1.2.4 文化未能形成體系
中小學校園文化意識已普遍覺醒,存在如下問題:校園要素未與地域文化充分結合,生堆硬砌或與周邊環境脫節,難以反映校園和地域文化;部分老舊學校盲目追逐時代發展,文化傳承斷節,文化建設漸平庸;展示空間有限,瓷磚+乳膠漆墻面不利于可持續的文化布置;藝術教室設計薄弱,缺少對學生在藝術領域的引導。
值得關注的是,當前臨時停課情況偶發背景下,教室使用類需求受影響最大。為保障停課期間線上教學,師生對信息化教學設備和其空間的改造需求明顯升高;分班送餐制的興起也使得師生對食堂的需求驟減,學校希望對閑置空間進行臨時性改造以優化學生課內外活動。
常州老舊中小學數量多、需求大,為了保障正常教學需要,同時受經費限制,會避免大拆大建,傾向以分步更新的形式集中在寒暑期進行。因此,主要推薦設備升級、環境整治、立面更新、局部改建和校內/異地新建等方式組合進行。
2.2.1 室內裝修改造
基于常規教學需求,結合兒童心理學和兒童行為特點,以環境育人,引導青少年積極學習和探索,培養集體精神、環境意識和自主能力。
1.2.2 抗H7N9病毒治療 (1)奧司他韋膠囊(意大利Roche S.p.A公司)150 mg口服,每日兩次;(2)在取得患者和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后實施奧司他韋霧化治療,將奧司他韋75 mg(1粒)搗碎后轉入霧化器杯里,加生理鹽水7 mL,并充分攪拌后霧化(flexicare口含型霧化器,富利凱醫療用品有限公司),每日霧化兩次。
(1)騰留附屬用房。關注對普通教室的裝飾和布局優化,有條件的學校設置附屬用房,以便存、取教學器材,提升整潔度。
(2)多方式提升空間容量。合規前提下,改造閑置和潛在空間,如屋面增設頂棚、樓梯角布置畫廊、空置食堂改裝體育館等,注重提升空間功能轉換靈活度;對有潛力的教室進行改造以優化使用體驗;充分利用教室墻角、走廊進行儲物,或將儲物空間設計到墻體中。
(3)優化物理環境。注重照明設計,更換老舊燈具;根據不同需求更新門窗,提高氣密性;增加外墻保溫措施,門窗更換為Low-E 玻璃以遮陽隔熱。
(4)完善基礎設施。增加智能化軟硬件設備,如智能交互黑板、電子班牌、智慧投影等,以快速提升教育現代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適量增補教具柜、清潔柜、儲物柜、作品柜、水池等;豐富文化展示載體,如磁性板、植絨板、毛氈板等;購置可升降桌椅,提高午睡舒適度。
(5)美化環境裝修。一般教室選擇安靜平穩的色彩,文體教室注重激發活力;選用耐磨耐腐可清洗的材料翻新墻地面;對音樂、多媒體等教室作隔音處理,如吸音吊頂、隔音墻板等;舞蹈教室安裝鏡面墻和可升降把桿;結合學科特點提升藝術教室的文化引導力。
2.2.2 建筑空間改造
結合體驗式校園改造趨勢,重塑校園空間為具有主題特色的感知型空間,融入綠色建筑理念、倡導生態育人,在有限面積和常規空間中獲得更多元的體驗。常州多數老舊中小學尚不具備建筑改、擴建條件,因此主要對建筑風貌進行改造。
(1)立面色彩與校園文化結合,考慮使用新型材料。傳統立面常用石材、紅磚等表現歷史底蘊,改造可多考慮真石漆、金屬色板等材料。
(2)儀式性提升門廳。以保證人流疏散為前提,重視入口氛圍營造,利用門廳引導室內空間風格、宣傳校園文化。
(3)打造主題性走廊展示空間。改變走廊單調的交通屬性,適當在走廊中增加校園文化主題展示功能。
(4)提升連廊趣味性。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布置課余活動空間,提高連廊利用率。
2.2.3 景觀環境改造
引入“物語+體驗+生態+”理念,用現代化設施展現文化語匯,訴說校園故事,打造集活動、休閑、文化、景觀體驗于一體的現代化校園景觀,在有限場地內提供更豐富的體驗類型和場所。
(1)強化文化要素。定制具有校園文化的主題色彩及元素,結合景墻、雕塑小品、彩繪、標識性樹種等,提高校園辨識度,多角度提升校園文化。
(2)盤活室外消極空間,創設空間體驗。突破面積限制,以地面彩繪賦予操場更多功能,滿足多種運動需要;中庭增加微地形景觀和新穎可互動的文化小品,用人工地面結合草坪的形式強化綠地,提高空間使用率,豐富課間體驗。
(3)增設休憩設施。結合環境打造具有形式美感的休憩設施,推廣可移動、便捷的組合型模塊化設施,如集裝箱等,為學生提供二創空間。
(4)多樣化基礎設施。結合現代節能環保方式、審美風格,完善照明、導視系統和垃圾桶等基礎設施。
(5)優化多維景觀體驗。豐富校門口、綠地中心等重點區域植物配置,搭配喬灌草組團和微地形,打造特色展示區;零碎小空間選用草坪和模塊化種植箱;充分設計屋頂、墻面等垂直綠化及其他綠化設施,豐富綠化形式和內涵。
研究以江蘇省常州市為調研范圍,以當下老舊中小學為研究對象,通過實地調研訪查,總結老舊中小學的現狀問題和改造需求,發現各中小學建設及維護情況良莠不齊,但整體而言維護與更新相對滯后,具體問題包括:教學設施落后,校舍建設標準較低,專用教室、公共教學用房、體育配套設施等嚴重不足,校園建設缺少特色,歷史特色小學失去了文化傳承等。進而從室內設計、建筑空間和景觀環境3 個專業層面,提出適應當下老舊中小學微改造的普適性策略,也希望借此研究成果為我國中小學校園的更新改造提供一定的范式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