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倩彬
(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廣東廣州 510641)
近年來我國老齡化速度逐漸加快,老年人口基數逐步增加,對于改善老年生活品質的要求也日漸突出。在我國老年人指的是60 周歲以上的公民。老年人由于退出了昔日的工作和社會活動,所以自由分配的時間較多,對于戶外空間使用時間和頻率比年輕人要高,但現階段的社區戶外空間設計對老年人的使用需求關注不夠,不是缺乏可供老人活動的場地,就是地塊較小、活動場地之間相互干擾,或是服務半徑不合理、可達性低,難以滿足老年人戶外活動的需求。另外社區內可供老人活動的設施還是標準化的健身器材,針對中高齡老人的服務設施較為缺乏,也沒有系統的戶外求助設施,無法為老年人提供安全舒適的戶外環境。
戶外空間對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具有積極的作用,因此戶外空間的設計應充分考慮老年人的生活特征和特殊需求,為老年人創造安度晚年的宜人環境。
與青壯年相比,老年人在生理、心理和行為方式上有著不同的特征,對于社區戶外空間的需求也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現為以下3 點。
普遍來說,老年人的感知能力、運動能力、記憶力、抵抗力等生理機能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步下降,對于周圍環境和事物的理解能力和反應速度變慢,因此需要構建安全、穩定且易于識別的環境,為老年人提供鍛煉身體、呼吸新鮮空氣、與人交往的場所,可增加無障礙設施和休息設施等方便老年人使用。同時在戶外空間的設計時應充分考慮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感知的刺激,吸引老年人主動參與戶外活動。
由于生理機能的衰退和遠離原來熟悉的工作、生活環境等原因也會造成老年人心理和情緒上的變化,常常表現為孤獨、失落、焦慮、自卑、不安全感及找不到自己價值等情緒,因此不僅要給老年人創造適合放松的場所,還要關注到他們的安全感、歸屬感和交往需求,增加一下應急設施、互動設施和多樣化的戶外空間,幫助老年人積極融入生活、重拾自尊心和實現自我價值。
由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老年人戶外活動行為也具有明顯的特征,例如,喜歡聚集、具有一定的時間規律、出行距離較小、活動地點較為固定等,活動的場所一般離住處較近或者方便抵達。根據參與人數的不同,老年人戶外活動也分為獨自活動、成組活動和集成活動3 類,3 類活動的領域從小到大形成相互包含的圈層關系[1](圖1),使用頻率最高和停留時間最長的一般為靠近住宅的院落、廣場、街旁、社區中心、社區公園、老年活動中心等,大多位于步行5~10min 的生活圈層內。因此戶外空間應考慮不同的使用規模和場所的可變性,結合一定的設施進行設置。

圖1 老年人活動領域性
根據老年人生理、心理及行為特征的不同,對于社區景觀空間的營造要求也有特殊的要求,具體遵循以下5 個原則。
安全性是社區戶外空間營造的首要原則,包括物質空間的安全性和心理安全感兩方面。物質空間的安全性包括設置專用的無障礙通行道路和設施、主要活動區域不設置臺階、避免小的高差、間隔一定距離設置休息座椅、保證足夠的夜間照明、設置應急呼叫設備等,從物質層面上保障社區環境的安全。心理安全方面包括構建穩定且具有辨識性的空間、根據不同活動類型設置不同尺度的活動空間、增加指引性的標志物、增加室內外空間的緩沖、營造與人互動的場所和空間等,緩解老年人的不安全感和孤獨感,提升社區歸屬感。
老年人出行的首要方式是步行,其次為公交車出行[2],受到體能變弱的影響,其活動范圍一般較小,而且時間、場所較為固定,因此戶外空間的設計應考慮便捷性和可達性,可結合不同層次生活圈的配套設施設置相應的活動場地,同時應充分利用住宅樓圍合的空間,為中高齡老人提供就近的活動場地。另外,還需考慮與公交車站點的便捷連接,設置具有引導性的步行路徑,方便老年人出行。
老年人感覺能力的退化,對細小的變化不敏感,因此在戶外空間設計時,宜利用環境細節設計豐富視覺、聽覺、觸覺感受,加強對老年人感官的刺激,提高戶外空間的可識別性。同時還需要考慮戶外場地的標志性和引導性,增加易于識別的景觀元素,如景觀雕塑、置石、坐凳等便于老年人識別和使用。
將使用戶外空間的老年人劃分不同年齡層,有針對性的設置活動場地和設施。一般可按身體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將老年人按年齡分為低齡老人(60~69 歲),中齡老人(70~79 歲),高齡老人(80 歲及以上)[3]。低齡老人大多數身體機能衰退較少,可獨立行動且思維頭腦較為清晰,對活動空間要求比較多樣,動態活動和靜態活動都有,也容易形成共同興趣的小圈子;中齡老人生活基本能自理,但獨立活動能力較差,部分老人需要人協助生活和活動,因此需要一定的戶外交往空間,同時又保障私密性。高齡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差或不能自理,認知能力也退化較嚴重,大多數需要家庭和社會提供生活照顧和幫助,因此行為活動以偏安靜的散步、曬太陽、下棋等為主。
根據使用群體的大小進行空間布局和大小設置,在滿足交往需求的同時也能提高單獨空間使用的舒適性,也為老年人提供多樣的選擇。可利用連廊、門廳、花架等灰空間進行室內外過渡,以適應老年人心理的轉換,提高環境舒適度,同時也能為老年人提供遮風避雨又親近自然的活動空間。
由于老年人的行為還與固定的場所有關,例如在固定的樹下運動,在固定的路線散步等,因此在戶外空間中還需注意一些標志點的營造,戶外空間尺度至少滿足一到兩種常態活動的可能性,營造有場所感熟悉感的環境。
根據揚·蓋爾《交往與空間》中提出的理論,戶外活動可以分為必要性活動、自發性活動和社會性活動,每種活動對于景觀空間的需求也不相同。
3.1.1 必要性活動
必要性活動主要是指各種條件下都會發生的,如上班、上學、購物等活動,對于老年人而言,工作、上學等活動大多已失去,因此主要的必要活動集中在買菜、購物、生活繳費、看病等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行為上。
由于老年人以步行出行為主,所以活動范圍較小,因此空間應保證可達性和便捷性,在社區中布置應均勻,可結合便民服務設施或社區服務設施設置。該類空間可以是較為私密的空間,也可以是半開放的空間。
3.1.2 自發性活動
自發性活動主要是指在適宜的戶外條件下會發生的活動,對老年人而言,主要指散步、戶外健身、曬太陽等有賴于天氣、物質空間等外部條件而產生的行為。
因此,在景觀空間的設置上,應根據活動類型劃分一定的空間,比如運動區域、活動廣場、林下空間等,同時也考慮空間使用的多樣性和變化性,可位于社區中心或其他可容納較多人的地方。
3.1.3 社會性活動
社會性活動主要指依托一定的公共空間自然引發各種公共活動,如交談、打招呼等社交活動以及被動式接觸。對老年人而言,社會性活動主要包括尋找擁有共同愛好的同伴以實現自身價值和認同等,如結伴下棋、跳舞、運動。一些老年人還會因為照顧孫輩而建立起新的社會關系。
在景觀空間的設置上可結合社區公共活動中心、社區服務中心等設施,場地大小應可滿足較多人使用,并且可考慮空間的復合性,比如與兒童游戲場相鄰,滿足“看與被看”的需求,或由多個成組活動空間組成的,整體為開放空間。
3.2.1 個體活動
個體活動室指老年人需要一個安全且相對私密的空間,避免受到外界干擾。一般的個體活動類型為獨自曬太陽、自己鍛煉等,人和人交往的尺度包括45~75cm的近距離尺度和75~120cm 可以看清對方表情的遠距離尺度[4]。因此在這類偏內心的空間營造時,需要注重空間的圍合性,并且營造良好的小氣候和五感體驗,有條件的社區可結合康復花園等進行營造。
3.2.2 成組活動
成組活動指的是由多個個體共同參與某種集體活動。在成組活動中,空間具有一定的領域性和聚集性,因此在空間尺度上應具有一定的邊界和私密性,滿足1~5 人的活動空間。部分老年人也兼顧照顧孫輩的家庭責任,因此該類也可臨近兒童游戲區設置便于兼顧。
3.2.3 集成活動
集成活動室指由多個成組活動構成的復合式的空間,各活動組分布在場地內,相互之間有一定的分離性,又使老年人在其中可以自由選擇,因此集成活動多在開放空間中進行。在集成活動區域內,75~120cm 的社交尺度可以滿足老年人正常的活動需求,120~210cm的尺度一般使用與關系密切的老年人,360~750cm 的公眾尺度需要足夠大的聲音才便于交往,而750cm 以上的遠距離尺度則需要借助身體語言等其他措施才能進行有效對話。
構建無障礙的交通系統,老年人需要社區為其提供安全、舒適的無障礙步行出行方式,避免交通干線穿越社區步行系統。以老年人使用為主的無障礙道路應相對獨立,起到人車分流的作用,地面應以平整的坡面為主,避免小高差。道路寬度不宜過窄,主要道路應區分出單獨的步行區域,且滿足輪椅通行要求。道路坡度大的位置需要設置防滑條等設施和扶手,保障老年人的安全。
可通過材質變化或顏色變化區分樓棟出入口、道路轉彎位置和活動區域,起到指引作用,供老年人活動的區域可考慮軟質鋪裝。不同住宅組團可有不同的區分,顏色、材質,有明顯標書,形成識別性。避免單一景觀,在社區主要路徑上應設置休息區和視覺參照點,避免迷路。路燈應明亮,尤其是道路交叉、轉彎、上下坡等位置,避免發生意外。
宜選用無毒無刺、少病蟲害、少飛絮的品種,配植應考慮視覺變化,在不同的組團和重要路口出宜考慮不同的植物搭配,起到指引和標志的作用。可在活動空間周邊種植冠大蔭濃的喬木,營造良好的小氣候,也可以有效降低降噪作用,避免對周圍居民樓的不利影響。
在植物品種選擇上需考慮花期花色搭配,可選用色葉植物、季節性開花植物等,讓老年人在視覺和心理上感受到植物季相變化,也可結合藥用植物、芳香植物等保健型植物,營造康復花園。或結合屋頂、樓前綠地設置戶外菜園,增加人與自然的互動,滿足老年人的使用需求。
戶外設施應考慮老年人的使用需求,材質和款式上應適宜老年人使用,例如選取有靠背的座椅、采用木質扶手、老年活動場所鋪裝采用軟質鋪裝等,增加設施的親和性和安全性。戶外設施的設置還應照顧到老年人不同的使用需求,例如健身、舞蹈、戶外交談等,在活動場地周邊設計存放物品、遮陰避雨、休憩等設施,提高戶外空間的舒適性。空間分隔盡量以軟質的植物、地形和通透式的格柵為主,營造親和的環境氛圍,又不至于過于私密。
考慮到老年人體能降低,因此間隔一定距離還應設置休息設施,便于老年人及時停下休息。有條件的情況下在老年人活動區域設置智能監控和緊急求助設施,與室內緊急呼救設施聯網,可在老年人需要救助時及時得到響應。
研究表明,開放空間與老年人的活動行為具有密切的關系[5],良好的開放空間能為老年人提供呼吸新鮮空間、戶外文體活動、與人交往等促進身心健康的場所,社區環境是老年人進行戶外活動的主要區域,在社區戶外空間設計中更多地考慮老年人的使用需求,對于應對老齡化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