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冬靜 李進紅
宮頸癌屬于女性生殖系統常見的惡性疾病, 宮頸上皮內瘤變(CIN)是其癌前病變, 即宮頸上皮被不同程度異型性細胞替代, 其作為宮頸癌的可逆轉性癌前病變, 早期明確診斷與治療對于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的意義[1]。目前, 臨床主要采用細胞學、陰道鏡與組織學“三階梯”方案診斷CIN, 其中宮頸脫落細胞學是篩查CIN 最便捷、最簡單的技術, 但常規巴氏涂片上存在大量白細胞、紅細胞、黏液與脫落壞死組織,極易引起假陰性, 增加了漏診與誤診風險[2]。TCT 是一種新型的生殖道細胞學檢查手段, 其利用液基薄層細胞檢測系統對宮頸細胞進行檢查與細胞學分類, 與常規巴氏涂片相比, 可以有效提高標本的滿意度及異常細胞檢出率, 發現部分癌前病變與微生物感染[3]。HPV 屬于球形DNA 病毒, 可以引起人體皮膚黏膜鱗狀上皮增殖, 感染高危型HPV 后增加了細胞惡性增生風險, 最終誘發腫瘤。高危型HPV 是宮頸病變的重要危險因素, 早期篩查HPV 在疾病診斷與治療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4]。為了完善宮頸病變患者的診療方案,本研究選取2022 年1~12 月期間于本院接受宮頸病變檢查的98 例女性作為研究對象, 分析TCT 與高危型HPV 檢測的聯合應用效果,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 年1~12 月于本院接受宮頸病變檢查的98 例疑似宮頸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年齡32~59 歲, 平均年齡(39.65±7.23)歲;妊娠次數0~5 次, 平均妊娠次數(2.02±1.02)次;分娩次數0~3 次, 平均分娩次數(1.52±0.56)次;其中未絕經77 例, 絕經21 例。納入標準:疑似宮頸病變, 主要表現為陰道流血、接觸性出血、白帶異常, 婦科檢查發現“宮頸糜爛樣”變化;患者對于此次檢查方案完全知情同意。排除標準:既往有盆腔放射治療史、宮頸手術史、CIN 病史或接受子宮切除術;婦科惡性腫瘤;未控制的高血壓或糖尿病;處于哺乳期或妊娠期;精神異常。
1.2 方法 患者均接受TCT 與高危型HPV 檢測, 選取非月經期進行取材, 且取材前3 d 禁止用藥或同房。具體方法如下。
1.2.1 TCT 使用特制的宮頸刷在患者宮頸表面與宮頸外1/3 處順時針旋轉刷取4~5 圈, 停置10 s, 收集宮頸管與宮頸口的脫落細胞, 之后將其放置在細胞收集瓶保存液內, 自然沉淀分離標本中的血液、黏液、炎性細胞, 收集其余上皮細胞并制成細胞層放置在載玻片上進行染色、封片與讀片。
1.2.2 高危型HPV 檢測 脫落細胞的收集方法與TCT 相同, 將收集的脫落細胞標本放置在收集瓶保存液內低溫保存。使用反向斑點雜交技術聯合聚合酶鏈反應進行高危型HPV 檢測。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觀察TCT 結果的分類與構成、高危型HPV 檢測結果陽性分布與構成。根據巴塞斯特分類(TBS)[5]診斷標準分析TCT 結果:a.無明顯異常細胞;b.鱗狀上皮細胞異常:SIL、ASC、SCC;c.腺細胞異常:宮頸原位癌(AIS)、AGC、傾向于腫瘤的非典型腺細胞及腺癌。高危型HPV 分型包括HPV31 型、39 型、56 型、18 型、16 型。②將宮頸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作為金標準, 比較單獨TCT 與TCT聯合高危型HPV 檢測對宮頸病變的診斷準確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TCT 結果的分類與構成 98 例患者中出現異常涂片30 例(30.61%), 其中以ASC 占比最高, 為46.67%;其 他 依 次 為SIL、SCC、AGC, 分 別 占 比33.33%、13.33%、6.67%。見表1。

表1 TCT 結果的分類與構成(n, %, n=30)
2.2 高危型HPV 檢測結果陽性分布與構成 98 例患者中出現高危型HPV 陽性42 例(42.86%), 其中以HPV16 型占比最高, 為47.62%;其他依次為18 型、31 型、56 型、39 型, 分別占比28.57%、11.90%、7.14%、4.76%。見表2。

表2 高危型HPV 檢測結果陽性分布與構成(n, %, n=42)
2.3 單獨TCT 與TCT 聯合高危型HPV 檢測對宮頸病變的診斷準確率比較 經宮頸組織病理學檢查顯示, 98 例患者中發生宮頸病變45 例(45.92%)。單獨TCT 對宮頸病變的診斷準確率為66.67%(30/45),TCT 聯合高危型HPV 檢測對宮頸病變的診斷準確率為93.33%(42/45)。TCT 聯合高危型HPV 檢測對宮頸病變的診斷準確率高于單獨TCT,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000, P=0.002<0.05)。
宮頸癌在臨床上較為常見, 早期無明顯癥狀表現,隨著疾病進展會出現異常陰道流血、接觸性出血等問題。宮頸癌前宮頸上皮細胞會出現一系列病變, 若盡早診斷與治療對于宮頸癌防控具有重要的意義。有調查顯示, CIN 發展為浸潤性宮頸癌通常需要10~15 年的時間, 此期間進行有效的治療可以有效緩解或消除CIN, 降低宮頸癌發生率[6]。因此, 通過高效的檢查技術準確診斷宮頸病變, 盡早阻斷疾病進程十分必要。
宮頸細胞學是篩查宮頸病變的重要手段, 雖然操作相對簡單, 但常規巴氏涂片細胞檢查易出現假陰性,考慮原因可能與采集的多數細胞被丟棄, 病變細胞未能完全轉移到玻片上以及涂片質量較差, 細胞易被黏液、血液、炎性細胞覆蓋有關[7]。TCT 采用新型細胞收集技術, 可以有效收集細胞并放置在細胞保存液中, 不僅留取了取材器上所有標本, 且避免了常規涂片操作過程中細胞干燥而產生的假陽性。同時, TCT 采用濕固定方法, 易于讀片者觀察到細胞核結果, 極大程度提高了異常細胞的檢查靈敏度與辨識度。然而,一些研究發現單獨使用TCT 宮頸病變仍存在漏診情況[8,9]。高危型HPV 感染是引起宮頸病變的重要風險因素, 其中以HPV16 型與18 型最為常見。有學者認為, 細胞學涂片陰性但高危型HPV 感染陽性的患者,若未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可以進展為CIN[10]。同時,HPV 檢查可以排除疑似低度病變, 提高診斷的可信度[11,12]。本文研究發現, 本組98 例疑似宮頸病變患者中出現異常涂片30 例(30.61%), 以ASC 占比最高;高危型HPV 感染42 例(42.86%), 以HPV16 型占比最高。同時, TCT 聯合高危型HPV 檢測對宮頸病變的診斷準確率高于單獨TCT,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TCT 在取材與制片方面進行了優化與改進, 有效提高了宮頸疾病的診斷效果, 但其僅能判斷宮頸的細胞學變化, 無法明確是否存在其他潛在的高危因素;高危型HPV 感染能夠了解受檢者的病毒感染情況, 但難以識別感染后宮頸細胞的病變程度[13-15]。雖然兩種技術單獨診斷宮頸病變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聯合應用可以發揮出互補優勢, 有效降低漏診率, 提高疾病檢出率與準確率, 為宮頸癌防治工作提供有利的參考依據。
綜上所述, TCT 聯合高危型HPV 檢測可以提高宮頸病變的診斷效果, 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