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 張洪嘉
腦梗死即腦卒中, 其屬目前臨床中最為常見的心腦血管重癥疾病。而由于年齡的增長, 人體機能不斷退化, 加之慢性疾病增多等因素, 中老年人群成為該病的高發群體[1]。腦梗死一旦發病, 病情急切, 病程進展與變化迅速, 若救治不及時不僅會造成患者腦神經以及身體機能不可逆的損傷, 稍有不慎更會直接導致患者死亡, 給其生命健康帶來巨大威脅[2,3]。經多年研究證實, 腦梗死常見的臨床類型包括大動脈粥樣硬化型腦梗死、心源性腦栓塞、小動脈閉塞型腦梗死, 而其中臨床公認以穿支動脈病變型腦梗死的治療難度最高[4]。對于該類型腦梗死目前一線臨床治療中多早期運用抗血小板聚集、消除自由基等措施予以控制病情,但效果局限較大[5]。故為探討更為有效的臨床用藥,本院特就2021 年10 月~2022 年5 月收治的74 例穿支動脈病變型腦梗死患者為對象, 評估雙重抗血小板聚集及擴容治療對該類腦梗死的臨床療效, 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 年10 月~2022 年5 月本院收治的74 例穿支動脈病變型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基于SPSS22.0 軟件生成的隨機分組序列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每組37 例。對照組中男19 例, 女18 例;年齡40~80 歲, 平均年齡(68.12±17.68)歲。觀察組中男20 例, 女17 例;年齡39~81 歲, 平均年齡(69.67±15.68)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見表1。研究初, 成立專項研究小組, 特委任組內責任醫師針對患者及其家屬予以積極溝通, 詳細詮釋治療(干預)過程、目的、預期效果等研究內容。基于對象自愿原則簽訂同意書, 且研究內容也申報于院內(醫學倫理會)審核。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n, ±s)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n, ±s)
注:兩組對比, P>0.05
組別 例數 性別 平均年齡(歲)男女對照組 37 19 18 68.12±17.68觀察組 37 20 17 69.67±15.68 χ2/t 0.054 0.399 P 0.816 0.691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臨床及影像學檢測符合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擬定的《中國急性期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中腦梗死標準;②無合并意識障礙;③發病時間在72 h 內。排除標準:①有腦梗死病史且嚴重后遺癥;②生命體征不穩定, 合并器官性及系統性病癥;③家屬不接受研究治療。
1.3 方法 兩組均予以常規支持治療, 涵蓋吸氧、維持電解質平衡等措施。在此基礎上, 對照組予以阿司匹林聯合丁苯酞治療, 阿司匹林腸溶片(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J20130078, 規格:100 mg×片)每日早餐后服用1 次, 100 mg/次, 長期服用;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石藥集團恩必普藥業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100041, 規格:100 ml∶25 mg∶0.9 g/瓶)100 ml, 行靜脈滴注, 連續治療14 d。觀察組則予以雙重抗血小板聚集及擴容治療, 羥乙基淀粉200/0.5氯化鈉注射液(山東齊都藥業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113026, 規格:500 ml∶羥乙基淀粉200/0.5 30 g與氯化鈉4.5 g)500 ml, 行靜脈滴注, 1次/d;同時給予氫氯吡格雷片(樂普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123115, 規格:25 mg×21 片), 每日早餐后服用1 次,首次劑量為300 mg 嚼服, 之后口服75 mg/d, 連續服用3 周后停藥改為單獨長期服用阿司匹林, 用法用量同對照組。兩組均連續治療3 個月。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與日常生活能力評分, 治療前后血脂指標, 臨床療效。①依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判定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 依據患者神經功能損傷程度賦分, 具體分為:0 分為正常,1~4 分為輕度, 5~15 分為中度, 16~20 分為中-重度,21~42 分為重度, 分值越高提示神經功能受損越嚴重。②依據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評估兩組治療前后日常生活能力, 量表細分為:完全自理(100 分)、輕度依賴(61~99 分)、中度依賴(41~60 分)以及重度依賴(0~40 分)4 個級別, 總分為100 分, 得分越高說明日常生活能力越理想。③檢測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指標, 其中涉及TC、TG、HDL-C 3 項。④依據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評價兩組治療后臨床療效, 具體細分為3 個等級,顯效:神經功能恢復幅度≥46%;有效:神經功能恢復幅度為18%~45%;無效:神經功能恢復幅度<18%。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與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對比 治療前, 兩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與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低于對照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與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對比( ±s, 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與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對比( ±s, 分)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 aP<0.01
組別 例數 時間 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 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對照組 37 治療前 16.13±2.22 43.02±3.15治療后 8.53±1.78 69.87±3.92觀察組 37 治療前 16.15±2.24 42.91±3.17治療后 4.69±1.26a 80.16±4.81a t組間治療前 -0.039 0.150 P組間治療前 0.969 0.881 t組間治療后 10.711 -10.087 P組間治療后 0.000 0.000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指標對比 治療前, 兩組TC、TG、HDL-C 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TC、TG 均低于對照組, HDL-C 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指標對比( ±s, mmol/L)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指標對比( ±s, mmol/L)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 aP<0.01
組別 例數 時間 TC TG HDL-C對照組 37 治療前 5.69±0.91 2.58±0.48 0.77±0.20治療后 4.31±0.89 1.90±0.35 1.13±0.24觀察組 37 治療前 5.72±0.92 2.56±0.47 0.78±0.21治療后 3.12±0.76a 1.09±0.26a 1.78±0.29a t組間治療前 -0.141 0.181 -0.210 P組間治療前 0.888 0.857 0.834 t組間治療后 6.185 11.300 -10.503 P組間治療后 0.000 0.000 0.000
2.3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為89.19%, 高于對照組的70.2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n(%)]
隨著我國社會人群老齡化的不斷加劇, 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例數與日俱增, 腦梗死的患病例數也隨之逐年攀升。臨床經驗提示, 腦梗死擁有較為明顯的臨床表現, 體感障礙、偏癱、麻木以及失語均屬于典型的癥狀表現[6]。而伴隨病程的進展, 患者會發生腦水腫、昏迷、顱內壓異常等嚴重情況, 對其生命質量及安全造成巨大威脅。且該癥不同于其他腦血管病癥,急性腦梗死的病情演變具有明顯的動態及變化性質,從發病開始的空窗期十分短暫, 病情進展非常迅速, 若未采取及時且有效的治療手段, 患者極易發生嚴重后果乃至失去生命[7]。而穿支動脈病變型腦梗死作為典型的腦梗死類型, 其發生原因多由于穿支動脈的供血區域出現急性孤立梗死病灶, 具體表現為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就臨近動脈開口處蔓延并阻塞血管, 或是穿支動脈本身直接發生脂質透明樣變性[8]。伴隨目前醫學影像技術的逐漸成熟, 穿支動脈病變型腦梗死的檢出幾率不斷增加。其主要病灶位于腦橋內、囊基底節等部位, 而患者發病早期就會發生神經性功能退化。由于該癥特殊的病理因素, 被臨床視為治療難度最大的腦梗死類型, 患者于發病初期極易發生運動障礙, 且治療之后神經功能的預后仍較差。針對該癥臨床多予以常規治療手段控制病情, 諸如抗凝、保護腦代謝等, 但效果不理想[9]。
據一線研究證實, 針對穿支動脈病變型腦梗死患者, 早期予以抗血小板聚集及擴容治療, 可通過增強患者神經及機體血循環質量達到改善療效及預后的目的[10]。本研究中觀察組采用阿司匹林腸溶片與氫氯吡格雷片, 兩種藥物均屬于目前較為典型的抗血小板聚集藥物, 其可有效調節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狀態及機體血液指標。聯合擴容藥物(羥乙基淀粉)則能進一步擴大改善效果, 在增強療效的同時保障患者日常生活能力[11,12]。而本研究結果提示, 治療前, 兩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與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4.69±1.26)分低于對照組的(8.53±1.78)分, 日常生活能力評分(80.16±4.81)分高于對照組的(69.87±3.92)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治療前, 兩組TC、TG、HDL-C 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的TC(3.12±0.76)mmol/L、TG(1.09±0.26)mmol/L 均低于對照組的(4.31±0.89)、(1.90±0.35)mmol/L, HDL-C(1.78±0.29)mmol/L 高于對照組的(1.13±0.24)mmol/L,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為89.19%, 高于對照組的70.2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充分提示雙重抗血小板聚集聯合擴容治療的效果理想。
綜上所述, 穿支動脈病變型腦梗死運用雙重抗血小板聚集及擴容治療效果優異, 其能積極調節患者神經、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血脂指標, 大幅度提升療效及預后, 故該方法具有明顯推廣運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