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艷 梁燕
月經后期作為臨床常見的婦科疾病, 表現為月經周期推遲≥7 d, 且持續周期≥2 次, 且每次月經經量減少, 隨著病情的發展可出現閉經現象, 導致患者不孕不育[1]。對于寒凝血瘀型月經后期, 臨床常規用藥方案為地屈孕酮, 其屬于天然孕激素類藥物, 具有調經作用, 可促進卵泡發育, 有助于改善痛經與月經紊亂, 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臨床癥狀對患者的影響, 但是該治療方案治標不治本, 未能解決“寒凝血瘀”問題, 治療效果不理想[2]。中醫學認為[3], 寒凝血瘀型月經后期與氣血兩虛有關, 因此治療應以驅寒補氣、補血滋陰為主, 溫經湯出自張仲景《金匱要略》, 具有滋陰補血、活絡經脈的效果。基于此, 本研究將2020 年3 月~2022 年3 月本院收治的60 例寒凝血瘀型月經后期患者納入研究, 旨在探討溫經湯治療寒凝血瘀型月經后期對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子宮內膜厚度的影響,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本院于2020 年3 月~2022 年3 月收治的60 例寒凝血瘀型月經后期患者納入研究, 并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與常規組, 每組30 例。研究組年齡22~41 歲, 平均年齡(29.36±3.94)歲;病程2~11 個月, 平均病程(4.59±2.14)個月。常規組年齡21~39 歲, 平均年齡(28.74±3.86)歲;病程1~10 個月,平均病程(4.44±1.97)個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符合寒凝血瘀型月經后期的中醫診斷:經期時間推遲、經量減少, 經行不暢、伴有血塊,經期小腹存在疼痛、悶脹, 畏寒發冷;②年齡<50 歲;③無精神類疾病。
1.2.2 排除標準 ①合并陰道炎等其他婦科疾病;②近1 個月內服用激素類藥物;③肝、腎功能存在異常。
1.3 方法
1.3.1 常規組 采用常規治療方案, 即地屈孕酮[商品名:達芙通, 荷蘭Abbott Biologicals B.V., 國藥準字HJ20170221, 規格:10 mg×20 片/盒]口服, 1 片/次,2 次/d(早晚各一次)。治療時間為1 個月。
1.3.2 研究組 患者在常規組基礎上口服溫經湯, 藥方組成:麥門冬15 g、半夏10 g、芍藥10 g、當歸10 g、人參10 g、阿膠10 g、丹皮10 g、桂枝10 g、吳茱萸6 g、川芎6 g、生姜6 g、甘草5 g, 用500 ml 水煎煮30 min,分早晚2 次服用, 1 劑/d。服藥時避開經期。治療時間為1 個月。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中醫證候積分 記錄治療前、治療后兩組的中醫證候積分, 包括月經推遲、經色暗淡、經量減少及痛經, 各項積分分值設定均為0~4 分, 0 分提示無癥狀,分值越接近4 分說明癥狀越嚴重[4]。
1.4.2 激素水平 治療前后取空腹靜脈血3 ml, 離心處理后利用化學發光免疫法測定其FSH、E2、LH 水平。
1.4.3 子宮內膜厚度 利用數字化彩色超聲診斷儀[飛依諾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蘇械注準20192060431,型號:VINNO 70)]對治療前后子宮內膜厚度進行測定。
1.4.4 不良反應 包括嗜睡與惡心嘔吐。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 兩組月經推遲、經色暗淡、經量減少、痛經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研究組月經推遲、經色暗淡、經量減少、痛經積分均低于常規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 ±s, 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 ±s, 分)
注:與常規組治療后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月經推遲 經色暗淡 經量減少 痛經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30 3.19±0.64 0.76±0.49a 3.26±0.70 0.50±0.55a 3.11±0.82 0.73±0.65a 3.28±0.63 0.71±0.59a常規組 30 3.14±0.71 1.18±0.54 3.19±0.67 0.94±0.64 3.21±0.78 1.34±0.77 3.31±0.64 1.24±0.60 t 0.287 3.155 0.396 2.856 0.484 3.316 0.183 3.450 P 0.776 0.003 0.694 0.006 0.630 0.002 0.855 0.001
2.2 兩組治療前后的激素指標、子宮內膜厚度比較治療前, 兩組FSH、LH、E2、子宮內膜厚度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研究組FSH、LH低于常規組, E2高于常規組, 子宮內膜厚度小于常規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激素指標、子宮內膜厚度比較 (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激素指標、子宮內膜厚度比較 ( ±s)
注:與常規組治療后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FSH(U/L) LH(U/L) E2(pg/ml) 子宮內膜厚度(mm)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30 34.39±6.74 12.06±3.29a 65.26±8.21 16.90±6.15a 20.11±3.32 41.33±5.25a 0.98±0.23 0.71±0.19a常規組 30 34.14±6.71 14.78±3.54 66.14±8.47 22.04±6.84 20.01±3.18 37.64±4.87 0.95±0.24 0.87±0.20 t 0.144 3.083 0.409 3.061 0.119 2.822 0.494 3.177 P 0.886 0.003 0.684 0.003 0.906 0.007 0.623 0.002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發生嗜睡3 例, 惡心嘔吐1 例,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3.33%(4/30);常規組發生嗜睡1 例, 惡心嘔吐1 例,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67%(2/30)。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741, P=0.389>0.05)。
針對寒凝血瘀型月經后期患者, 臨床常規用藥為地屈孕酮, 其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調節激素水平, 但是, 該治療方案存在局限性, 未能改善機體的寒凝血瘀情況, 治標不治本, 療效有限[5]。在中醫認知中[6],月經后期屬于“經亂”、“月經衍期”范疇, 以寒凝血瘀型較為常見, 是由陽氣虛弱, 陰寒內生導致的經脈不通, 因此, 治療應以活血養血、通絡止痛、滋陰補血為主。
溫經湯由多種有效中藥成分組成, 具有調經止痛、補血活血的效果, 可促進宮血下行, 實現癥狀改善的目的。基于此, 本研究向寒凝血瘀型月經后期患者提供溫經湯治療方案, 結果顯示, 治療后, 研究組月經推遲、經色暗淡、經量減少、痛經積分均低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說明溫經湯有助于中醫證候積分的降低, 實現癥狀的控制。究其原因為溫經湯由麥門冬、半夏、芍藥、當歸、人參、阿膠、丹皮、桂枝、吳茱萸、川芎、生姜、甘草組成, 其中當歸、人參、阿膠、生姜具有活血養血、溫經止痛、補中益氣的效果;麥門冬、半夏、芍藥可發揮養血調經、斂陰止汗、溫經驅寒的作用;丹皮、桂枝、吳茱萸、川芎、甘草則具有化瘀活血、理氣止痛、清熱養陰的功效, 將其煎煮后服用能發揮藥物協同作用, 共奏調經止痛、補血活血效果, 進而可改善因寒凝血瘀導致的月經后期[7-9]。同時, 月經后期患者體內激素水平失調, 而激素水平的失調可導致子宮內膜增厚, 在本研究中, 治療后, 研究組FSH、LH 低于常規組, E2高于常規組, 子宮內膜厚度小于常規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提示溫經湯能在調節激素水平的同時改善子宮內膜厚度。因為溫經湯具有溫經散寒、和血理氣的功效, 能調通沖任, 實現機體內循環的改善, 并發揮標本兼治的效果, 對患者激素水平的調節有重要意義[10-12]。同時, 子宮內膜增厚通常由雌激素水平過高導致, 而采用溫經湯治療后, 患者FSH、LH 水平均降低, 因此可實現子宮內膜厚度的改善。此外, 在不良反應發生率的對比方面, 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在常規治療方案上使用溫經湯并未增加額外用藥風險, 且治療期間患者的不良反應較輕微, 減少藥量后均得到控制, 其機體無明顯損傷, 安全性值得肯定。
綜上所述, 溫經湯治療寒凝血瘀型月經后期患者效果確切, 能降低中醫證候積分, 并可調節激素水平、改善子宮內膜厚度, 且安全性較高, 可作為該疾病的優選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