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鳳 趙雪玲 湯偉妹 林淑慧 王鑫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0PD)是一種相對較為常見的以慢性呼吸道疾病為表現的疾病類型[1]。近年來伴隨著老齡化社會進程的不斷推進下, 也導致了在此類疾病的患病率顯著的增加, 對患者的生活也相對的產生了極大的不良影響[2]。在COPD 發生發展中患者多因長期受疾病影響而造成肺部功能缺損, 從而出現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癥以及高碳酸血癥表現, 對于此類的患者而言, 早期開展肺功能康復是改善預后效果較為理想的干預手段。目前研究認為[3], 對于COPD 穩定期的患者, 實施心肺康復運動訓練的臨床效果更為理想。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21 年12 月~2022 年11 月收治的120 例COPD 穩定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4]:符合2013 年指南診斷標準;順利完成指導療程, 配合隨訪資料完整。排除標準[5]:合并其他肺部疾病;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障礙;自身免疫性疾病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60 例。對照組男37 例, 女23 例;病程4.0~12.0 年,平 均 病 程(7.44±1.52) 年;年 齡48.0~79.0 歲, 平 均年齡(68.10±6.71)歲。研究組男36 例, 女24 例;病程3.5~11.0 年, 平均病程(6.96±1.35)年;年齡46.0~78.0 歲, 平均年齡(67.62±7.21)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康復指導:完善健康宣教,用藥指導, 飲食指導等, 日常生活、運動注意事項等。研究組予以心肺康復運動訓練:指導患者腹式呼吸訓練, 縮唇呼吸, 吹氣球, 深呼吸, 有效咳嗽等方法。根據患者肺部功能情況, 指定符合患者恢復個體化康復流程, 講解每個康復訓練的方法及其重要性。①深呼吸和縮唇呼吸:患者坐位用鼻子深吸一口氣后, 嘴唇呈吹口哨樣, 緩慢將氣體呼出, 注意呼氣時間長于吸氣時間。共做6 組。②腹式呼吸:患者呈坐位, 兩手分別放于前胸及上腹部, 鼻子緩慢吸氣, 膈肌下降, 手感到上腹部突起。緩慢呼氣時, 膈肌上抬, 此時腹部的手感到腹部下陷。共做6 組。③吹氣球:每日進行吹氣球訓練, 并指導患者有效咳嗽的方法。根據患者恢復情況,對上述訓練的強度, 頻率進行調整。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肺功能指標(呼吸頻率、血氧飽和度、靜脈血氧分壓、最大通氣量、6 min 步行距離)水平、Borg 呼吸困難指數評分以及肺功能康復效果、2 個月內急性發作情況。Borg 呼吸困難指數評分標準[6]:通過0~10 分漸進描述呼吸困難強度垂直量表, 0 分表示無呼吸困難, 10 分表示呼吸困難最嚴重。肺功能康復效果判定標準:肺功能獲得明顯好轉, 呼吸暢通為顯效;肺功能指標有所好轉, 但仍有明顯呼吸困難為有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干預后2 個月內急性發作以患者自覺癥狀加重,或是就診于醫院經診斷為急性發作[7]。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肺功能指標、Borg 呼吸困難指數評分比較 干預前, 兩組患者呼吸頻率、血氧飽和度、靜脈血氧分壓、最大通氣量、6 min 步行距離、Borg 呼吸困難指數評分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兩組患者呼吸頻率、Borg 呼吸困難指數評分均低于干預前, 血氧飽和度、靜脈血氧分壓、最大通氣量、6 min 步行距離均高于對照組, 且研究組患者呼吸頻率(19.31±1.27)次/min、Borg 呼吸困難指數評分(1.41±0.37)分低于對照組的(22.16±1.86)次/min、(2.17±0.45)分, 血氧飽和度(98.92±0.38)%、靜脈血氧分壓(92.51±2.48)mm Hg、最大通氣量(54.58±5.73)L/min、6 min 步行距離(429.27±51.01)m均高于對照組的(96.51±0.71)%、(90.42±2.06)mm Hg、(51.42±4.91)L/min、(398.54±47.11)m,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肺功能指標、Borg 呼吸困難指數評分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肺功能指標、Borg 呼吸困難指數評分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aP<0.05 ;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bP<0.05
肺功能指標 Borg 呼吸困難指數評分(分)組別 例數 時間6 min 步行距離(m)研究組 60 干預前 25.11±1.48 94.11±1.42 86.92±3.42 41.79±7.19 215.34±26.58 4.51±0.96干預后 19.31±1.27ab 98.92±0.38ab 92.51±2.48ab 54.58±5.73ab 429.27±51.01ab 1.41±0.37ab對照組 60 干預前 24.77±1.53 94.26±1.39 88.07±3.38 42.15±5.33 217.03±27.56 4.59±0.89干預后 22.16±1.86a 96.51±0.71a 90.42±2.06a 51.42±4.91a 398.54±47.11a 2.17±0.45a t干預前組間比較 1.237 0.585 1.853 0.312 0.342 0.473 P干預前組間比較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t研究組干預前后比較 23.037 25.346 10.250 10.776 28.809 23.340 P研究組干預前后比較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t干預后組間比較 9.802 23.181 5.021 3.244 3.428 10.105 P干預后組間比較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t對照組干預前后比較 8.394 11.166 4.599 9.908 25.760 18.796 P對照組干預前后比較 <0.05 <0.05 <0.05 <0.05 <0.05 <0.05呼吸頻率(次/min) 血氧飽和度(%) 動脈血氧分壓(mm Hg)最大通氣量(L/min)
2.2 兩組患者肺功能康復效果以及2 個月內急性發作率比較 研究組患者肺功能康復總有效率100.00%高于對照組的90.00%, 2 個月內急性發作率1.67%低于對照組的13.33%,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肺功能康復效果以及2 個月內急性發作率比較[n(%)]
目前針對COPD 穩定期患者, 實施心肺康復運動訓練, 可以理想的改善患者的肺部功能, 在臨床中則多借助呼吸器完成機體的呼吸訓練、有氧鍛煉、力量鍛煉等, 多數患者可以獲得較為理想的改善效果[8-12]。但考慮到由于個體因素、依從性、訓練方案存在較大差異, 并在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下, 其對于在COPD 穩定期患者中所獲得的康復訓練效果也是存在著較為顯著的差異性[9]。而本研究所實施的個性化的呼吸訓練指導, 對所有肺功能康復運動進行內容講解, 一對一輔導, 使患者可以完全掌握運動的方法, 并根據患者自身實際情況, 制定更為符合個體化的康復訓練計劃,提升患者對于運動所產生的耐力性, 從而達到呼吸困難癥狀減輕的效果, 對于改善其生活質量存在著較大的益處[13-18]。本研究中, 干預后, 兩組患者呼吸頻率、Borg 呼吸困難指數評分均低于干預前, 血氧飽和度、靜脈血氧分壓、最大通氣量、6 min 步行距離均高于對照組, 且研究組患者呼吸頻率(19.31±1.27)次/min、Borg 呼吸困難指數評分(1.41±0.37)分低于對照組的(22.16±1.86) 次/min、(2.17±0.45) 分, 血 氧 飽 和 度(98.92±0.38)%、靜脈血氧分壓(92.51±2.48)mm Hg、最大通氣量(54.58±5.73)L/min、6 min 步行距離(429.27±51.01)m 均 高 于 對 照 組 的(96.51±0.71)%、(90.42±2.06)mm Hg、(51.42±4.91)L/min、(398.54±47.11)m,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肺功能康復總有效率100.00%高于對照組的90.00%,2 個月內急性發作率1.67%低于對照組的13.33%,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給予COPD 穩定期患者心肺康復運動訓練指導, 可顯著改善患者肺功能指標, 減輕呼吸疲勞程度, 獲得理想的康復效果, 并有效的減少干預后的急性發作率, 效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