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東·盛文強

叭喇唬船,據《金湯借箸十二籌》
《宋會要》載:“瀕海沿江巡檢下,鱽魚船可堪出戰。”鱽魚船本是民間漁船,鱽魚即刀魚,亦即帶魚的俗稱,可見這種漁船狹長,恰似鱽魚之形。《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載,宋高宗曾于建炎元年下令征用民間鱽魚船,以作軍用,“每十五艘授迪功郎”,獻船即可捐得官職。鱽魚船“尾闊可分水,面敞可容兵,底狹尖可破浪”,南宋偏安東南一隅,于是向海上發展,也開始加重海防。民間漁船的征用,正是漁船由民用到軍用的身份轉換,可見當時統治者對民間智慧的借重。

漁船,據鄭若曾《籌海圖編》
據記載,明代也有將漁船改為戰船的例子。明代海疆多事,紛擾不斷,像戚繼光、俞大猷等名將注意到了漁船的優異性能,可補官船之不足。比如網梭船,原是浙江沿海居民所用的漁船,《籌海圖編》載,“其形如梭,用竹桅與布帆,僅可容二人”。網梭船吃水僅七八寸,多用來作海上的哨探,偵察敵情,如果有敵船進入內河或海灣,則可以若干網梭船圍攻,船上設有鳥銃,可以合力痛擊敵人,其勢難當。與之情況相似的還有鳥嘴船,也是浙江一帶的漁船,船頭形似鳥嘴。茅元儀《武備志》中說鳥嘴船“有風則篷,無風用櫓”,也是多用于哨探。可見,被征用的漁船以輕捷便利為宜,而那些巨型的戰船多由官造,在建造的過程中也曾參照漁船的某些優長,比如“高大如樓,可容百人”的大福船,甚至可以撞沉稍小些的敵船。再比如樓船、飛輪船等,也都在體型上占據優勢,可沖擊破敵。漁船雖小,卻有機動靈活的優點,可以協同作戰,正如《武備志》所說:“大小兼用,俱不可廢。”
李士豪、屈若搴所著的《中國漁業史》載:“明中葉沿海時受倭寇之騷擾,談海防者,乃計及編漁戶之法,聯合十余船或八九船為一宗,同罟網魚,稱為罟棚,每棚有料船一艘,隨之腌魚,彼船復帶米糧食品,以濟漁船,漁船得魚,歸之料船,互相協助,亦互相察覺,亦即如陸地上之行保甲也。”漁戶之間互相監督,協同行動,也是在“海疆多事”的情況下自發形成的半軍事化組織,而瀕海船戶中的漁民在與大海的較量中體魄強健、多有勇力,紛亂之際,漁家子弟或從軍,或投身為盜。清代名將李長庚即是漁民出身,后來在追捕海盜蔡牽時被流彈擊中而陣亡,而他的對頭蔡牽,也同樣是漁民出身。漁船以及漁民,不但經受著海上風波之險的考驗,又在兵戈擾攘之際受到了戰火的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