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茜
我國擁有十分豐富燦爛的文化,語言文化更是我國文化大花園中的一朵奇葩,獨樹一幟的文字形態、別具特色的文字表意方法等,都為我國文學創作提供了極大的空間與優勢,在這種情況下,中文中的文化負載詞必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進行文化傳播的過程中,應對文化負載詞進行妥善細致翻譯[1]。《京華煙云》是林語堂先生諸多作品中最璀璨的明珠,從文化翻譯視域出發對其文化負載詞翻譯策略進行研究,顯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文化是不斷流動傳播并互相影響的,語言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也是人們在生產生活過程中得以順利溝通的工具,其往往受到本國文化的深刻影響,無論是詞匯、語法還是語境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本國文化的特征,即使是語言的結構和表達內涵也受到文化的影響。在進行文學作品翻譯的過程中,翻譯者需要對如何處理文化差異進行思考,從而確保翻譯后的文學作品仍然具有原有的文化內涵,仍然能傳達原有的意義,為提升文學作品的傳播效率做出努力。所謂的文化負載詞,可以理解為文學作品中承載文化信息的詞匯,在譯文的語種中沒有對應的詞匯,這就給文學翻譯帶來了一定的挑戰[2]。想要保證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效果,翻譯者需要對文化負載詞進行分析和了解,在對文化負載詞進行歸類的基礎上,根據文化負載詞在本國語言中表達的含義,選取對應語種中近似的詞匯進行翻譯。
林語堂先生對東西方文化都有深刻的見地,在推動東西方文化交融傳播的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即使從世界文學史的角度來看,其仍然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京華煙云》是林語堂先生諸多作品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其通過對清朝滅亡后北平幾個典型大戶人家的生活進行描寫,將民國時期人們的生活情況清晰地展示給讀者,同時書中還有大量當時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思維方式描寫,具有不可忽視的時代特色,其中的文化負載詞更是繁多,這些文化負載詞在保證作品表達能力的基礎上,也給翻譯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從實際情況來看,這些文化負載詞在英語中并沒有對應的詞匯可以直接使用,林語堂先生根據自己對文化負載詞的理解和對西方文化的見地,保證了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效果,成功地將東方文化展現在西方讀者面前。
文學作品的翻譯工作非常困難,除了將語言本身的表層含義翻譯成英語之外,還需要根據語言所處的文化環境,實現背后文化的翻譯與轉換,換而言之,想要保證文學作品的翻譯質量,必須從文化翻譯入手,對作品中的文化元素進行轉化,這正是文化翻譯視域的基本概念[3]。比如在《京華煙云》這部作品當中,包含大量當時的文化印記,在進行翻譯的過程中,需要考慮海內外的文化差異,將其中蘊含的中國文化轉化成英語讀者也能理解的內容,從而保證文化傳播的效果。
物質文化負載詞指的是,某一群體在時間、空間不變的情況下創造出來的物質詞匯,往往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息息相關,常見的物質文化負載詞包括生產工具、交通工具、日用品、食品、醫藥等。不同國家的人有著截然不同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因此即使是對同一事物進行描述的詞匯,也往往有截然不同的文化內涵和關聯意義。在進行翻譯的過程中,翻譯者應以重現源語詞匯的信息為出發點,使用規范準確的翻譯方法,將物質文化負載詞特定的內涵和功能傳達給讀者,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異域文化,解決文化作品因文化差異而無法順利傳播的問題[4]。從《京華煙云》這部作品的英譯情況來看,作者充分發揮了音譯、音譯兼解釋的翻譯技巧的優勢,將中華文化以一種獨具匠心的方式傳達給英語讀者。比如《京華煙云》當中涉及大量的食物描寫,這些食物的名稱基本都屬于物質詞匯,其所代表的不僅僅是食物本身,更蘊含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蘊,一些節日特色食物更是如此,作者在翻譯這些食物的名稱時,利用音譯兼解釋的方法,準確地傳達了食物的名稱和特色。比如粽子和臘八粥就分別譯成了Tsungtse 和lapacho,其發音基本與中文相似,同時還通過解釋翻譯法,將食物的原材料和食用日期傳達給讀者,這有效地補充了源語的文化信息,保證了物質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效果。
生態文化是群體生活的環境的總和,其包括自然和地理環境、氣候變化和自然變遷等一系列過程,不同地區的人們在這樣的環境下所形成的文化必然有所不同,生態詞的指稱意義和語用意義也有一定的差異。在翻譯生態文化負載詞的過程中,翻譯者應以盡可能保留源語文化的特色為出發點,將漢語準確地翻譯成符合譯入語文化的表達習慣的詞匯,我國古代記載時間和天氣的方法都有一定的特色,在《京華煙云》當中就有大量這樣的生態文化負載詞,作者在進行翻譯的過程中,巧妙地利用了直譯等方法,將其準確地傳達給讀者[5]。比如,二十四節氣就是比較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生態文化負載詞,作者將作品中的“秋分”譯為the Autumn equinoxo,這樣的翻譯方法同時兼顧了詞匯本身的含義和對應的文化意象,“ 秋分”表示秋季中間,晝夜等長,還能夠兼顧源語與譯語的“形式相當”和“功能對等”的要求,保證了生態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效果。
宗教文化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產物,包括觀念、信仰和儀式等多方面內容,在翻譯宗教文化負載詞的過程中,作者通過保留源語信息和文化的方式,使譯入語讀者和源語讀者產生基本相似的閱讀體驗[6]。比如《京華煙云》中的角色常用“天”相關的詞匯進行感嘆,在進行翻譯的過程中,不能簡單地進行直譯,否則西方讀者將很難理解其中的含義,因此作者將“老天爺會保佑您長命百歲”譯為Old Father Heaven will bless you and you will live a hundred years,將老天爺這樣獨有的宗教文化負載詞轉化成了西方人所能理解的表達方式,在沒有改變其基本詞匯的基礎上,將中國人對未知宇宙的敬畏和角色強烈的感情傳達給讀者,翻譯水平非常高且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社會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分類,其指的是一個群體在長期的生活和交流過程中形成的固定方式、教育系統及禮貌標準的總和。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社會文化負載詞有著截然不同的特色,生動地展示著該民族乃至國家獨有的生活氣息和文化內涵。相比于物質文化負載詞等,社會文化負載詞的翻譯難度更大,怎樣才能保證社會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成效,是諸多翻譯者一直以來都在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而在《京華煙云》這部作品當中,作者將相關社會風俗習慣的完整信息轉化成英語,為西方讀者提供了支持。比如“回門”是中國傳統的婚俗,指的是女子出嫁后首次回娘家探親,但是在英語文化國家并沒有這樣的風俗習慣,如果直接進行翻譯,反而會給讀者帶來一定的困惑,因此作者將其翻譯成isit the bride’s home,解決了西方讀者閱讀的難題。除此之外,《京華煙云》這部作品的背景是清末民初,當時的人們仍然有一定的迷信思想,在木蘭等角色成婚之前,有看面相、合八字等情節,在這個過程中有許多獨具特色的社會文化負載詞無法進行直譯。比如面相這個詞,作者就根據其文化含義進行了翻譯,木蘭初次見到牛太太時把她的面相描述成“馬臉”,此處的馬臉譯為horse face,其含義與原文并沒有差異,通過語境的合理使用、詳細的內涵闡釋和類比分析等方法,保證了翻譯效果。
語言是人們進行交流的工具,語言表達方式反映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特色,無論是語音、語義、句法還是語用系統的特征都受到文化的深刻影響,漢語和英語是完全不同的語種,二者的形成背景、演變過程截然不同,漢藏語系與印歐語系之間的差異,讓讀者很難理解漢語中的一些語音表達方式,在翻譯的過程中,也很難從英語中找到對應的漢語詞匯,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處理語言文化負載詞成為翻譯者必須考慮的問題[7]。比如中國傳統婚禮當中,證婚人等都需要說一些吉祥話來表達對新人的祝福和期待,鸞鳳和鳴、舉案齊眉等都是常見的吉祥話,但是在英語當中并沒有這樣的表達方式,在進行翻譯的時候就可以選擇與之相近的意象作為替代。在《京華煙云》這部作品中,作者就利用鳳凰代替鸞鳳,將其成雙成對的美好寓意傳達給讀者。
為了保證文化翻譯視域下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成效,作者在翻譯《京華煙云》的過程中,還使用了以下兩種翻譯策略:第一,歸化翻譯策略。翻譯《京華煙云》的過程中,歸化翻譯策略十分常見,比如間接翻譯法、補償翻譯法、轉移翻譯法等,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其中間接翻譯法一般在原文思想無法通過英語詞匯進行表達的情況下應用,相比于直譯,間接翻譯法往往能更好地保留原文核心思想,同時保證英語讀者也能理解作品內涵。比如《京華煙云》中大量提到的規矩,作者就將其翻譯為“rules of etiquette”,意為“禮節”,可以有效地幫助海外讀者理解這部分內容。另外,轉移翻譯法也是比較常見的翻譯方法,它能夠運用不同內容表達同一目的,通過對等語的使用,保證文學作品的原汁原味。比如在《京華煙云》中,有珊瑚講繞口令的情節,如何才能在正確表情達意的基礎上,將相似音節帶來的語言驚艷現象轉達給讀者,成為翻譯的主要問題,作者就充分發揮了轉移翻譯方式的積極作用,補充了東西方文化缺失,確保海外讀者也能理解原文內容。第二,異化翻譯策略。異化翻譯策略能夠更好地保留文化意蘊,提升英語翻譯水平,在翻譯《京華煙云》的過程中,異化翻譯策略十分常用,比如直接翻譯法、省略翻譯法等異化手段都提升了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水平,能夠在不引起文化誤解的基礎上準確地表達原文的真實含義。比如《京華煙云》這部作品當中,利用翹辮子這種表達方式代指死亡,但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沒有這樣的表達方式,在進行翻譯的過程中,作者采用了直接翻譯的方式,再輔以一定的解釋性表達,準確地將文化和原文展示給讀者。除此之外,省略翻譯法也比較常見,它能夠對原文中可能導致文化誤解的部分進行省略,保證特殊文化詞匯的翻譯效果,比如在翻譯重陽節的過程中,作者就采用了省略翻譯方式,保證了翻譯效果。
《京華煙云》是林語堂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其通過別具一格的表達方式和頗具特色的切入視角,對清末民初幾個家族的生活情況進行了詳細描寫,充分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在進行翻譯的過程中,作者充分發揮了多重翻譯方法的優勢,對物質文化負載詞、生態文化負載詞、宗教文化負載詞等進行了妥善轉化,保證了作品的傳播效果。在今后的工作中,翻譯者應以此為參考,對文化翻譯視域下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進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