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楥帥,吳 勇,楊偉利
(1.浙江大學醫學院 附屬第二醫院,浙江 杭州 310009;2.浙江省腫瘤醫院,浙江 杭州 310000;3.浙江大學校醫院,浙江 杭州 310000)
在各家醫院積極響應國家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同時,醫聯體的概念被越來越多地提及。 目前根據調研,醫聯體領域的信息化建設存在一些問題,迫切需要對其在安全網絡環境下的業務協同協作和信息化平臺支撐進行研究[1]。
1.1.1 系統架構瓶頸和信息化投入不足
目前,很多醫院信息化采取煙囪式的建設部署模式。 系統涉及多個廠家,各個廠家采用不同的開發環境、部署獨自的數據庫,系統之間的數據交互大多采取傳統低效的點對點方式。 醫院常年忙于做接口,隨著業務的不斷增加,低效接口工作產生的成本也將不斷增加,成為醫院的負擔。 同時,醫院的醫療信息化資金投入不足。 據統計,我國醫療信息化投入規模占醫療機構衛生總費用的比例不足0.5%,遠低于發達國家的3%~5%[2]。
1.1.2 信息共享度不足
醫聯體之間,患者信息與診療信息無法實時共享和調閱,患者個人檔案沒有通過唯一號在各個醫療機構中信息互通,抽取工作績效相關數據也比較困難。
1.2.1 國內研究現狀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院管理研究所在研究報告中提出了以需求和應用為導向,增強網絡安全防護,制定智慧醫聯體建設標準[3]。 其他相關領域專家提出了信息共享以減少患者重復檢查和提高信息系統安全防護指數[4]。 同濟醫院在醫聯體信息化建設中通過開展遠程醫療,實現了醫療資源互通共享[5]。
1.2.2 國外研究現狀
美國同領域專家提出了建設大數據平臺來保護居民健康[6],也有其他專家提出了特定患者整合,通過PACE 注重醫療行為的連續性和協調性[7]。 2018年,美國建立了以患者為中心的初級保健協助(Patient-Centered Primary Care Collaborative)[8]。
采集醫聯體內各醫療機構的數據后按照管理要求對業務數據需求進行數據清洗、治理和轉換,并為醫聯體業務協同、“互聯網+健康”等應用服務與二級醫療機構間對接提供交互服務支撐。
將信息服務平臺采集轉換的數據進行分類,完成集中存儲,形成患者主索引、電子病歷EMR、健康檔案以及管理指標數據倉庫,成為醫聯體數據資產,為業務應用平臺提供數據基礎。
建設內容可以包括區域影像共享、區域檢驗、雙向轉診、統一檢查資源預約等應用。 實現醫聯體內醫療衛生資源的共享利用和業務協作。
建立醫聯體內的長效機制,優化醫療衛生資源的配置、提高醫療服務質量、醫療健康數據質量和可利用性,為管理者提供實時監管,輔助決策支持的功能,降低運營成本。
系統功能上可以包括互聯網醫院、家庭醫生簽約、聚合支付平臺(微信、支付寶、云閃付)、國家醫保服務平臺、醫保報銷查詢和線上護理平臺,為醫聯體內居民提供相關醫療機構從診前、診中到診后的全程服務,提高居民自我健康管理意識,改善居民就醫體驗。
從患者角度,需要優化、創新服務流程,支撐患者從診前、就診開立住院申請、入院、在院到出院后隨訪的一系列服務。
從臨床角度,需要借助集成平臺技術、物聯網技術、電子簽章等,建立閉環化、智能化、無紙化的臨床輔助診療體系和醫療質量管理體系。
從管理者角度,需要建立起包含財務管理、敏感數據管理、醫保DRGS 等系統的運營體系,對醫聯體內各種業務和服務進行監管,輔助醫院管理層更加便捷、精準、合理地決策,建立一流的管理體系。
醫聯體內部通過信息化來支撐醫院的醫療、服務、管理等基礎需求,提高臨床的工作效率與醫療質量,拓展醫療健康服務范圍,功能上滿足等級醫院和智慧醫院評審相關要素,最終實現從功能到業務流程的智慧一體。
醫聯體外部依托于互聯網,為居民提供從尋找醫生或科室開始,到診后隨訪的全周期可持續化醫療服務,全方位地把握患者的身心健康,從而提升患者的就醫體驗感,打造醫院品牌。
搭建數據集成平臺:在遵循國際、國家、省標準的基礎上,制定醫聯體內統一的數據標準格式和內容,并能進行管理和發布,有數據字典轉換和交換協議轉換等功能。 在符合該領域標準的基礎上建設統一的數據采集平臺,包括采集工具ETL、采集腳本的個性化配置、采集監控和日志記錄等。 建立數據交換平臺,包括服務總線、數據交換、服務組件等,完成醫聯體內的數據共享和服務交互。
建設臨床數據中心,實現對醫聯體內各個醫療機構數據的統一管理,并基于患者主索引,實現患者臨床數據的全景視圖展現[9],為以患者健康檔案為主體的醫療數據在醫聯體內各系統間的流轉使用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途徑。
打造運營數據中心是用于院內各類指標體系的梳理以及信息標準化的建立,作為鋪設決策支持系統的基礎架構,以數據為基礎,為決策指標提供依據。
搭建面向院內臨床醫護人員的決策支持模塊、患者全景視圖、病歷結構化檢索等應用,以此提高醫療數據的共享與利用率,提高服務效率與醫療質量。
搭建面向醫院管理者的綜合運營分析、等級評審輔助分析、移動掌上BI、公立醫院績效考核、醫保DRGS,為管理者提供決策支持,提升醫院的精細化管理能力。
搭建面向患者的互聯網和移動端應用,令患者獲得主動、持續的醫療健康服務,優化服務流程,提升患者滿意度。
數據集成平臺的用戶層一般包含居民、醫護人員、醫聯體內各個醫療機構的管理者和衛生監管部門,需要保證用戶接入的數據安全和效率。
同一醫聯體內不同醫療機構之間,針對同一患者,需要建立患者的唯一檔案,使用“唯一號+姓名”來識別患者,患者的處方、病歷、檢查檢驗報告、體檢報告、住院記錄、手術記錄通過唯一號關聯數據。
患者在醫聯體搭建的信息云平臺上進行病案登記后,可以隨時進行數據共享,從而保證了病歷信息的連續性[10]。
對醫療影像采用云存儲,可實現資源的高度共享,搭建基于云技術的數據存儲和傳輸平臺[11]。 根據某些醫院的使用經驗,短期內的數據重復調閱可以依托超融合技術,通過多節點、在線數據壓縮、應用優化、快照技術等元素,保證業務量大的時候圖像數據的完整性和訪問效率。 同時,醫聯體內多個醫療機構需和云存儲平臺一起形成容災備份機制。
目前5G 技術已經比較成熟,基于此的遠程醫療有助于醫聯體擴大醫療資源的覆蓋面,橫向上看,從各級醫院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可以讓更多患者接受醫療專家的遠程問診或會診,讓患者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醫聯體服務。 各個醫療機構在共享專家技術與資源的同時,除了可以提升自身的業務水平,還可以使得優質的醫療資源普及到基層[12]。
目前,國內醫聯體背景下的醫院信息化建設仍然處于探索的階段,相關標準還不健全,信息安全意識也需提高,做好頂層架構部署和功能設計有利于提高醫療資源的使用效率。 如何充分利用IT 技術來保障患者醫療數據的安全,如何通過信息技術推動醫聯體發展,仍然是當前衛生事業信息化發展中重點探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