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遠古尋蹤號
啟動!前方目的地: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
2001年,古生物界赫赫有名的“趙氏扶綏龍”化石在廣西的(fú)綏(suí)縣發掘出土,躋身世界上已發現體型最長的白堊紀蜥腳類恐龍之一。廣西自然資源博物館恐龍園區就陳列著身長21米的“趙氏扶綏龍”化石骨架。
廣西·扶綏
總面積:2841平方千米
人口:約40萬? ? ?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
扶綏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南部,“扶綏”—“福隨”寓意幸福相隨,居住著壯、漢、瑤、苗等多個民族,是壯族(藍衣壯)的發源地之一。當地自然風光美輪美奐,民族特色淳樸悠久,擁有世界文化遺產左江花山巖畫、恐龍化石,以及白頭葉猴三大世界頂級的旅游資源,先后榮獲“中國恐龍之鄉”“中國白頭葉猴之鄉”“中國長壽之鄉”等殊榮。
長壽之鄉
《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真的存在嗎?“一湖一江枕兩山”的扶綏就仿佛一座桃花源。兩山是十萬大山和大明山,這兩大廣西名山的余脈枕臥于扶綏境內,一江一湖分別是左江和客蘭湖,環山抱水的扶綏縣由此承接天地雨露,造就了猶如現實中的桃花源秘境。
世界遺產千年巖畫
花山巖畫位于古老的明江河畔,高44米,寬170米,繪制于戰國至東漢時期,歷經2000多年歷史的洗禮,巖畫上的“小紅人”仍然栩栩如生。2016年,花山巖畫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填補了中國巖畫類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空白。
花山巖畫為戰國至東漢時期生息繁衍于此的中國南方壯族先民駱越人繪制。駱越先民用赭紅色的赤鐵礦粉,輔之以動物膠或植物膠等原料,通過特殊工藝制作而成的顏料,再用鳥的羽毛蘸上顏料,在天然崖壁上直接刷繪出這些神奇的壁畫。它以粗獷古樸的繪畫方式、奔放流暢的線條、單一的色彩,有力地勾勒出鮮明的征戰、農耕、祭祀、娛樂等記錄著古駱越先民生產生活的場景,因而被譽為“懸崖上的無字史詩”。
“一窩三龍”奇觀
1973年,扶綏縣山圩鎮的那派盆地出現了一個“龍骨的傳說”:有人在蘢草嶺撿到了像是傳說中的龍一樣巨大的骨頭,足足裝了好幾擔子……
震驚世界的發現
2001年,當地村民何文堅(“何氏六榜龍”以其命名)寫信給廣西自然博物館,說在一片甘蔗地里撿到五六十厘米長的腿骨化石。7月23日,考古人員來到現場,開始了挖掘工作。誰知,這一挖可不得了,當8月6日挖掘至化石埋藏地層時,在同一處坑內就出現了3個蜥腳類恐龍個體,包括“何氏六榜龍”和“趙氏扶綏龍”,還有一條僅余少量骨骼的化石。一個面積50平方米、深0.3~1.2米的地方竟然挖掘出了三具恐龍的100多塊化石,“一窩三龍”恐龍化石一經問世便震驚海內外。
緊張的發掘過程
僅僅一個小坑里就有三具恐龍化石,整個山嶺又會藏有多少化石寶藏呢?好奇的可不只是我們,還有每一位考古人員,漫長且艱苦的發掘過程開始了!
整個發掘過程持續了200多天,考古隊遭遇了重重難關:工棚被臺風吹翻;工地被暴雨水淹兩次;成團蚊蟲襲擾;苦不堪言的烈日暴曬,雖然發掘過程異常艱苦,但一切辛苦都被發現化石的喜悅心情沖淡了。
2002年3月,全部化石連土帶泥全部運往廣西自然博物館。當時出動了大卡車、吊車,光運輸化石用的石膏套箱就有25個,其中最大的套箱重兩噸多。
恐龍寶藏
經被譽為中國“恐龍王”的趙喜進教授分析,在此發掘到的恐龍化石群具有三個特點:
一、是世界上從未發現過的蜥腳類恐龍新屬種;二、個體特別大,從腳至背部就高達6米;三、恐龍化石的數量特別多。經過考察,那派盆地是目前世界上儲藏恐龍化石資源最多的地方之一。
趙氏扶綏龍
扶綏龍曾經活躍在白堊紀早期(1.2—1億年前),屬于中國南方的原始泰坦巨龍形類,意為“泰坦的蜥蜴”,是以希臘神話中的早期神祇(qí)泰坦巨神為名。目前扶綏龍只發現了一個種——趙氏扶綏龍,種名獻給了中國恐龍學家趙喜進先生。
泰坦巨龍形類的特點就是身材巨大,扶綏龍自然也不例外。扶綏龍的體長約22米,站起來足有8層樓那么高,推測體重可達35噸,走起路來估計是地動山搖。扶綏龍還有一條純天然的長脖子,不僅顏值高,甚至無需挪動身體,只是慢慢地把長脖子擺來擺去,就能輕松地吃到別的恐龍夠不著的嫩葉,簡直就是恐龍界“行走的大吊車”!
扶綏中國上龍
1975年,在廣西扶綏發現了幾個不完整的牙齒化石,由于證據不足,將其認定為蛇頸龍的牙齒,并定名為扶綏中國上龍。到2008年,進一步發掘研究和實驗鑒定,扶綏中國上龍成為棘龍科的新成員,被重新命名為扶綏中國棘龍。
何氏六榜龍
聽到何氏六榜龍的名字,你可別真顧名思義地認為它只有六磅重。何氏六榜龍的體長約為18米,高約6米,體重大概20噸,屬于大型的蜥腳類恐龍。名字里的六榜其實來自發現化石的六榜屯,它是和扶綏龍一起在一塊甘蔗地里被發現的,種名“何氏”則來自找到它化石的那位村民,也就是前面故事里面的何文堅。
廣西大塘龍
看名字,廣西大塘龍莫非與“九天閶(chāng )闔(hé)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liú)”的唐王朝有關,是當時的守護神獸?咳咳,這個腦洞的確挺帥氣,可惜,并不靠譜。這家伙之所以叫大塘龍,是因為它的化石被發現于廣西南寧附近的良慶區大塘鎮。
在距今約1.14億年前的廣西地區,生存著蜥腳類的扶綏龍、亞洲龍、六榜龍,還有禽龍類的南寧龍、那派龍……在這些恐龍之中,體長可以達到8米、體重約2噸的大型肉食龍大塘龍是當之無愧的王者,禽龍和小個體的蜥腳類恐龍都是它們菜單上的美味。不過根據這里發現的很多破碎的牙齒來看,大塘龍的位置坐得并不穩當。至于到底大塘龍要面臨哪些挑戰,只能用那句老話:“需要更多材料”來結尾啦。